梵·高绘画中的浮世绘艺术元素

2023-04-08 08:28焦程远王疆慧
秀江南 2023年8期
关键词:浮世绘笔触观者

焦程远 王疆慧

“浮世绘”最早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草》中,其主要呈现的是日本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物。不同学者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理解不同,笔者采用杨思浓对日本浮世绘的释义,浮世绘艺术是指日本当时的一种风俗作品或风俗版画,源于江户时代。

浮世绘作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的写照,所呈现的是和气、热闹、转瞬即逝的现实画面,创作者为了向观者展现这一特点,采用逐渐、交叉、集中的构图形式,在浮世绘中流行开来,后续各流派在其基础上创作。

早在12—13世纪,浮世绘就开始发展,在当时的日本,浮世绘作为风俗画的开山鼻祖,创作风格多为美人绘,对象多为女子。不论是民间劳作的农妇人,还是宫廷内的侍女,或者是舞楼内的艺妓,都成了当代艺术家的写生对象,为表达出女子柔美的形象,线条多为细长且曲度较大的黑色水墨线条,细长灵动的长线交织绘制的画面将人体结构的美展现出来。随着美人绘的发展,这种独到的线描技法逐渐形成。

浮世绘的色彩组成和其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浮世绘是日本民间最早描绘人间烟火气、社会现实的风俗画,作者为表达出平民闹市的喧闹和贵族宫廷的繁荣,所运用的色彩色调丰富多样,运用较多的对比色,黑、白,青、红来反映社会的人情冷暖。这种颜色丰富、对比强又不影响画面秩序的配色习惯为后继的浮世绘风景画奠定了基础。

《海牙的炼钢厂》是梵·高1882年的画作,此作品是在梵·高未受浮世绘影响之前创作的。当时梵·高经常写生一些建筑风景画,只是用色上较为单一,整体画风较为黑暗低沉,给人一种色彩视觉上的压抑感。这与早年梵·高接受的西方传统油画教育有关,那时梵·高的绘画风格有明有暗,与浮世绘的取色丰富、色调冷暖对碰形成强烈对比。在构图上梵·高采用线性构图方式,连排的建筑物由近到远,拉伸画面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画面的真实感。梵·高接触日本浮世绘后,将其虚实结合的构图方法结合到画作中,画面的风格、色调都有了显著的改变。

在梵·高的整个作画初期,都处于一个摸索阶段,秉承着传统老式的绘画技法,绘画的用色与构图都受到局限,这也塑造了梵·高未受到浮世绘影响前的作品风格。

《日落下的白杨林荫道》是对称的交叉构图,竖构图近大远小的特点表现出画面的透视感,将观者的目光吸引到画面的主体—远处的夕阳和向日而归的农人上,人和物使画面更加饱满。农民拄的拐杖、手中隐约提着的重物和农民向右微微倾斜的身体,使得整个画面的灵动性得以提升,打破了画面对称感和平衡感,给画面增添了真实性、故事性,给观者带来了画面感和代入感。

在色调搭配上主要是冷暖冷的層次依次叠加,青蓝色的天空、大地与画中的夕阳中和了画面的平衡,使得画面颜色变得多样,进而使整幅画面色调更加和谐、丰富。竖构图的重点是拉开画面的空间,使画面变得真实可信。作品中有大量的长线条,无论是树还是人物的影子,长线条都有指向作用和拉伸空间的作用,笔触简单,从头到尾一笔顺下,画面简洁、富有整体性。

梵·高1885年创作的《吃马铃薯的人》构图较为紧凑,色调由暖到冷,以暖色为中心突出第一视觉中心。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画中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低矮的房顶让画面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紧凑。梵·高早期的油画作品保持着当代西方传统的绘画特点,画面整体用色较为暗沉,给观者的感觉是比较压抑的,暗沉的灰色成为画面的主色调。

在《吃马铃薯的人》中,梵·高运用了大面积的暗色,色彩单一,仅在画面中心位置运用了暖色,色彩选择和搭配突出视觉中心,可以体现出人物憔悴的面容,也将画中人物的神情表现得格外传神。

在梵·高的早期作品中,线条是最为传统的平刷模式,虽然不像笔触多的画面呈现的效果那么灵动。相比之下平刷的笔法会显得画面比较死板、僵硬,但是这种方式能更真实地展示画家心目中的场景。

《绑干草的农妇》采用竖构图的十字构图方式,上下方向的空间得到拉伸,天空与大地的关系更加突出。画面中心的农妇处在画面中央,突出老农妇勤劳能干的主体形象,作品极具生活特点,画面富有宗教色彩。

作品用色并不丰富,场景中的黄灰色占大半个画面,草场的用色属黄灰,草场地前景用色较为鲜亮,远端用色为重灰,整个草场属于同类色的过渡转换,在拉开虚实空间的同时不失整洁。在笔触上背景色运用平刷的手法,但是草穗上出现点彩的手法,使线条更加灵动,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

在梵·高经过浮世绘风格的洗礼后,作品《唐吉老爹》与梵·高过去暗色压抑的画风有很大的改变,画面色调改掉了以往昏沉、黑暗、压抑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明亮、艳丽、热烈的颜色,在固有的色彩上融入了绿、红、青三种原色。浮世绘的魅力就在于以有限的颜色让色调鲜活起来,使得画面富有色彩,作品更加生动传神。《唐吉老爹》这福作品通过层层的色彩叠加和碰撞脱离了梵·高早期作品平板、单一的画面色彩特点。画面的对比感慢慢拉开,画面后的粉红色花和多元颜色的背景及其蓝色的牛仔外衣这样的色彩搭配是明显的浮世绘风格的颜色搭配。

整幅作品采用对称构图的方式,这也是肖像画的普遍构图方式。肖像脸部的平刷技巧使得人物形象整洁有力,作者用高超的笔触技法刻画出人物头部,脸部的皱纹和胡子展现了线条的魅力。作品《唐吉老爹》凭借这种独到的笔触技法和用色技巧成名。

《星月夜》构图所采用的是对比和过渡的方式。在平视角度下,吸引我们的是暖色调部分,因而对于整幅画面,观者会有观赏的先后顺序。

最先吸引视线的是暖色环绕的星星月亮,它们在冷色环绕的幽暗星空中格外突出。视线从对比色最明显的月亮开始,随后我们的视线随着那些星星过渡到下面的村庄,使画面具有了一定的动性,这种巧妙的构图方式深深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

《星月夜》属于梵·高创作生涯后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梵·高深受欧洲新印象派及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影响,在之后的作品中,选取的颜色对比和叠加显得格外突出。在这一幅画中,梵·高一改平刷笔法的绘画特征,取而代之的是较多的颜色对比和碰撞。《星月夜》中笔触的变化相较于早期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颜料的覆盖也更加厚实,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画面中的笔触多为短笔触,方向不一,这种绘画技术使画面更有灵活性和真实性,天空的笔触线条曲度较大,众多曲线交织起来,使整个天空有了流动性。

《星月夜》用有限的颜色种类绘制,但是画面展示出的颜色却非常丰富,这是受到了浮世绘绘画风格的影响。画面被大面积的蓝色充斥,些许星光做陪衬,冷色夜空和暖色星光的碰撞使得静谧的夜空不再单调。这种冷暖色的对比与中和,加上夜空同类色的过渡和交织,使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力且不失秩序性。

《麦田上的乌鸦》这幅作品的用色主要是由蓝色和金黄色组成大部分内容,作品采用冷暖色对碰使画面更加丰富饱满,强烈对比给观者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从常规角度分析,人们心目中的金黄色属于热烈鲜艳的暖色,看上去充满活力激情,但画面中的金黄色充满压抑感和不安,布满乌云的蓝天压住了金黄色的麦田,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沉重得让观者喘不过气,空气如同凝固一般。

通过列举分析梵·高受浮世绘影响前后作品的特征变化,可以看出两者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梵·高前期作画以素描为基础,研习线条和构图,这为梵·高的色彩创作奠定了基础,还保持了西方的传统手法。

安东·莫夫是海牙画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创作色调以灰为主,后成为梵·高的重要老师,使其改进老式的绘画风格进入新油画领域。这也是众多观者会评价梵·高早期作品昏沉黑暗的重要原因。梵·高在1887年来到西方艺术之都巴黎,在这里梵·高接触了大量浮世绘作品,并和众多浮世绘印象派画家交流讨论后,决定学习浮世绘;回去后,梵·高大量临摹浮世绘画作,浮世绘这种明亮、热烈又不失典雅的风俗类画种深刻影响了梵·高的绘画心理和创作风格。此后,梵·高创作的《星月夜》《唐吉老爹》等作品一改以往黑暗昏沉的画风,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色彩叠压、灵活弯曲的线条交汇。这些作品不仅对当时西方各派系有着极大影响,而且延续至今。从画风的转变上不难看出,梵·高后期作品风格的形成受到了浮世绘的熏陶和影响,显示出浮世绘在梵·高内心的地位。

现代人在看到梵·高作品时,总会觉得梵·高作品的成名是一蹴而就的,其后期作品属于印象派的产物,久而久之,会使后世读者曲解印象派,曲解梵·高的作品,曲解浮世绘。经此研究,我们论证了梵·高作品和浮世绘的必然联系,拆分解释了前后期作品和浮世绘的关联,将梵·高作品中这种“混合媒介”透明化,目的是让广大读者了解梵·高作品的内在美和浮世绘独有的文化底蕴及艺术魅力,端正对梵·高作品的审视角度,更充分地了解其内在的审美特点。

日本浮世绘艺术对19世纪各国艺术创作的影响不容置疑,对印象派的影響尤深。从梵·高1887年后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他借鉴了大量日本浮世绘艺术特点,如色彩、创作手法。与同一时期的艺术家进行横向对比还可以发现,梵·高的作品仅是在绘画技巧方面进行技术融合与借鉴,并未对这种艺术产生精神层面的认可。

本研究整体是以赏析梵·高的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梵·高作品的构成、线条以及色彩,进而分析其作画时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的理想和追求。赏析梵·高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和理解十分独到,对后世的绘画技巧有很强的指导性。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生。梵·高的很多作品同样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星空月色还是花鸟人物,都在生活场景中,表达了他对生活、对劳动者的深厚情感。

猜你喜欢
浮世绘笔触观者
艺术之春
端午节观龙舟赛
拥挤豆豆林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浮世绘
梵高:笔触与激情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浮世绘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