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洁
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也就是说,思维能力是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的最重要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内核性要素是思维能力。
一、着力思维发展,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1.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表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课程目标中的“总目标”一共有9条,其中有两条直接指向了思维。第6条强调了“思维能力”: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第7条关注了“思维方法”: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思维方法”,都在真真实实地告诉我们,着力思维发展,是语文课程的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
2.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
实现。
“語言运用”是基础,那么语言运用是什么?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可见,“语言运用”既包括运用语言来理解,也包括运用语言来表达。但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都会用到诸如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和归纳判断等思维方式,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核。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发展思维的课堂,契合学生主体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关键因素,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成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2年版课标中就有非常明确的指向不同学段的关于思维发展的内容。譬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第一学段有“积极思考、探究,乐于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说出一两个理由”;第二学段有“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第三学段有“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和“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核心是思维的发展,发展思维的课堂,契合学生主体的发展。
二、漠视思维发展,语文课堂中的典型现象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表现会出现两极分化,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三年级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上,中高年级和低年级不同,需要有更多的思维能力去支撑,而这恰恰没有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
1.能力培养未把思维当作载体
课堂上,教师认真教一篇篇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却未能从思维发展或思维训练的角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有的缺少方法的指导,有的缺少过程的展开。如培养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大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指名学生回答,一旦有一两个学生讲得差不多就结束了,其实很多学生没学会怎么概括。当然,有的教师也会讲方法,但没有真正把学习概括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进行扎实的言语实践,因此不可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同样,有的课看起来是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但并没有把言说训练作为思维训练的载体来加以落实,结果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课堂上,大作文、小练笔,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付出很多,但是没有从提高思维水平、提升思维品质和展现优质思维作品的高度来展开指导,学生对习作依然缺乏兴致,更不可能举一反三。所以,不管是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还是习作能力,思维能力必须要随之提高,还要有意识地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进行相互转化。
2.问题设置缺少思维含量
有的课堂看起来内容丰富,但是因为课堂上的问题设置缺少思维含量,未能设置紧扣文本核心的主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比较、推理和归纳,甚至还经常提出“有没有”“是不是”“对不对”等一类肤浅的问题,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因此学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那么,什么问题具有思维含量?就是需要学生进行归纳、提炼、综合并形成个性理解的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具体让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点,要能锻炼学生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或者有创新地表达,能看得到学生思考的广度或深度。所以,我们可以把问题进行调整,把“有没有”改为“有哪些”,把“是不是”改为“是什么”“为什么”,在“对不对”后面加上“说说理解、谈谈理由、换个角度来说”。这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而事实上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的时候,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3.合作学习没有真实效果
课堂需要合作学习。真实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交流思考、思维碰撞,然后用语言来表达,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而事实上,一些合作学习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得到思维的锻炼和提升。因为很多时候,学生没有与文本好好对话,也没有静思默想,更没有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或者说即使有一些零星的想法,也没能用心组织语言,所以分享或阐述时效果不好,或者干脆以沉默来应对。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只是几个优秀生在表现,没有达到组员之间相互启发、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这也是到了中高年级后学生慢慢在课堂上像听众一样沉默不语的原因。
三、点燃学生思维,给课堂以生长的力量
课堂上的思维不是自然生长的,需要运用一些策略。
1.展开思维过程,从“学会”走向“会学”
学生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要经过一个完整的甚至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他们一开始会感觉比较笼统或者模糊,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
譬如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如何展开思维过程,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有教师就设置了两个具体的实践活动。活动一的主题为“印象西沙”,先让学生说出课文是围绕哪个关键句来写的,用横线画出;再让学生明白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填写在思维导图上。活动二的主题为“解说西沙”,先围绕“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从“颜色、样子”等方面来展开写这段话;再按照星级评价表的建议争做星级讲解员,讲好写的句段。
这样的过程层次分明,学生认真思考、用心圈画、专心动笔、大方讲解,每一个步骤都指向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要素,也就学会了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意思的思维方法。这样教学,把内隐的思维转化为一种外显的言语实践,学生沉浸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让思维变成了理解的核心,给了思维以生长的力量。
2.构建思维支架,从“无序”走向“有序”
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从“无序”
到“有序”?“创新思维学之父”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开发的“六顶思考帽”的思维训练模式能给予我们启发。一种颜色的帽子代表一种思考方向。譬如,绿色富有生机和活力,表示以创造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发表看法和想法;红色表示情绪和感觉,主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直觉和情感;白色表示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进行思考。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引导性框架或者说比较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便于学生学会自由转换思考方向,将无序变为有序。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田忌赛马》这一课时,就非常巧妙地以“四顶思维帽”来架构课堂,进而开展思维的训练。“白帽子”用来“找原因”,遇到问题冷静思考,通过深思找到原因,知道“事情往往没有你想的那么差”;“黄帽子”代表“找优势”,遇到问题理性面对,通过比较找到优势,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绿帽子”用来“找办法”,遇到问题勇于解决,通过推理找到办法,知道“办法总比困难多”;“黑帽子”主要是“找漏洞”,想到办法后还要通过质疑找到漏洞,在诸多观点中判断,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这样的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结构性、精确性、发散性、深刻性和全面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以后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学习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3.锤炼思维品质,从“定式”走向“发散”
如何让沉默的课堂焕发生机,让学生从原本固化的思维定式中挣脱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思维模式?这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定式思维”走向“发散思維”。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表现为视野广阔,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并有更多的创造性。它会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如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或多种方法来阐释解答,一个作文题能有不同的写法,等等。 无锡市名师潘雅频执教《囊萤夜读》后拓展学习《孙康映雪》,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开去:“孙康怎么夜读?萤火虫和雪光都很微弱,但却照亮了车胤和孙康他们手中的书卷,也照亮了他们的人生。古人把他俩勤奋苦读的事写进了《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成语。”教师引导学生从“囊萤夜读”想到“孙康映雪”,再想到“三字经”,最后想到“囊萤映雪”这一成语,这样发散开去,丰富了认知,更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
另一个发散之处,是让学生听两种观点,说自己的想法。观点一:教育部规定小学生睡眠时间不得少于10个小时,夜读牺牲了睡眠时间来学习对身体不利,现在不需要学习车胤的“囊萤夜读”。观点二:车胤家里穷得买不起灯油所以囊萤夜读,这种勤奋求学的精神任何时候都需要。学生通过思考、辨别,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他们的做法,而是勤奋苦学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让学生判断并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是对学生思维的磨砺。没有固定的答案,他们思考时就能联系实际来展开,不会墨守成规,思维品质得到锤炼。
着力思维发展,是核心素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课堂是思维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有意为之”,展开思维过程、构建思维支架、锤炼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思维中学会思维,在互相启发和互补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生长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