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2023-04-07 10:32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职生体能训练身体素质

赵 欣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扬州 225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逐步推进,人们逐渐将培养重点转移到身体素质上来,从而越来越突出学生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高职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阶段,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明确体能训练对学生的重要意义,真正增强学生的体能素质。

一、优化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体能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地位,原有的高职体育课程不能充分突出体能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优化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还能通过体能训练完成学生体育健康达标测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明确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制定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案,真正意义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拓宽学生体能训练的发展途径,对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二、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体育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并没有相结合,因此导致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构建中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不具备丰富性、多样性,同时也没有明确高职体育教学课程的初衷,以及制定符合教学规律发展的目标,极易导致高职体育教学过于表面化和敷衍化,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教学的实质性作用。除此之外,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等多种因素影响,促使高职体育教师在构建教学课程时具有限制性,从而导致课程内容过于单一。

第二,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没有准确把握好知识内容的重难点结构分布,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严重忽略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也没有明确相应的训练目标和制订有效的训练计划,仍沿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并不能满足实际的训练需求,以致训练过程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真正意义上引领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质水平和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1]。

第三,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当代高职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实质性需求,针对高职体育课程选择方面,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而且教学模式的落后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体能训练的学习产生一定阻碍。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不同体育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匮乏,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较少,所以制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弱化,最终出现教学质量和效率降低现象,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三、以高职生体能训练为基础的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策略

(一)明确高职体育教学课程的初衷和目标

从根本上来说,在高职阶段开展体育教学的实质性目的就是增强高职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提升社会身体素质水平奠定有效基础。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提升学生体能素质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的体质保持在理想状态,同时许多高职生通过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能锻炼的程度,对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进行衡量和判断。相对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影响较为深远,导致当代高职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不高,同时相应的体育技能和方法掌握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不仅训练方式较为枯燥,而且学生体力消耗程度也较大,以致让学生对体能训练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学生终身意识的养成,以及真正意义上认识到体能训练的价值。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点,在原有基础上促使体育项目多样化发展,逐渐地转变传统体能训练教学观念和模式,通过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促使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快速确立[2]。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做好体能训练的指引工作,针对学生体育项目的技术和动作进行耐心指导,提升学生对具体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以此为基准构建体育教学目标,满足高职体育教学课程的初衷和目标。但是,当学生在进行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动作不标准、技术掌握不熟练等,需要体育教师经过长期的精心指导来实现增强高职生体质的根本目的。2019 年10 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已经实现了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 “阳光体育” “终身教育” 教育思想的逐步确立,在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方面也相应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此基础上 “俱乐部” 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原有基础上也增强了终身锻炼的意识,体育课程的中心也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全面积极发展。相应的,这种寓教于乐的体育课程开展方式将以不同主体持续健康开展,确保其有效性和长期性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二)准确把握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构建的难点

针对高职体育教学难点方面来说,一般可从学生和体育训练两方面进行相关叙述,前者是学生对体育没有自主学习的兴趣;后者则是正在开展中的体育训练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和素质。由于二者存在一定的相辅相成关系,因此对教学难点的解决措施具有简易性特点,同时还要保证教师开展实际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实际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以及自身对体育项目感兴趣的方面,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课促使学生积极并长期投入此项体育锻炼中,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激发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因此,在实际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必须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方案,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体能训练的感兴趣程度,并在一定基础上将二者进行高效融合,其作为体育课程的重点内容有效构建出有利于高职生强化体能训练、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课程。

2019 年7 月,上海对外经贸高职成功举办了2019年全国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会议上明确指出:在现代化社会发展阶段,高校在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对高职生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育教学工作要加大重视力度。从2008 年开始,在高职体育课程中已经开始应用了 “三元一体” 的课程模式,进一步将体育课程教学、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三者充分的有机整合,已经统一纳入体育课程进行 “学分制” 课程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分层次、多形式的体育活动平台,充分突出个性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模式。在此基础上,为弘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上海对外经贸高职还大力推广了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比如成立中华传统体育教研室、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传统活动等,从而形成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群,其已经成为具有独特性的体育教学项目。

(三)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新型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针对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原则为基础,在原有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符合现代高职体育教学规律的改进和创新,根据高职生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应的教学方式和策略,积极推进以学生体能训练为基础教学课程。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侧重点往往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但是对技能的要求没有严格性和规范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一套较为完整的动作,学生对动作进行模仿和学习,不利于学生对体育能力的掌控,此种情况的体育学习一般是用来应付考试,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体育能力[3]。因此,在构建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时,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突出学生个性化特点,促使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技能的掌握发挥出最大效能。而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俱乐部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更加契合高职学生学习诉求,也十分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现如今不少院校都已经具体开展了俱乐部类型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提高高职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促使其充分发挥个性化能力。以规定的体育课程为主要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高职生可以通过对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参加各种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特点的体育锻炼中,有效激发学生对多种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帮助其正确选择对自身有益的体育活动和课程,从而让学生从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乐趣和价值。除此之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对各个项目的特点进行总结,并通过自身所理解的方式进行充分的情感表达,便于学生主动探寻并发现体育活动中存在的规律,促使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提升相应的技能和技巧,激发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此种体育教学模式中,也需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对身体的益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对体育技能、技巧的有效掌握。2018 年四川高职对体育教学进行相应改革,开展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共组建了12 个体育俱乐部,在全国高校中率先采用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凭借着其独特的新颖性、诙谐轻松等特点,有效转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还进一步加强了课内外联动的自主锻炼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养成。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促使学生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高效学习,在此基础上,除了俱乐部课程教学,各个体育俱乐部还会与学生社团联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课内外教学的联合性特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四)融入科学且多样化的体能训练方式

第一,静力性练习。这种训练方式在开展的时候其负荷量相对较大,而且负荷并不能一次性增加,需要以重量递增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在负重量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其整个肌肉感觉很精也能够逐渐传递到皮质神经,最终学生大脑皮质指挥肌肉的神经细胞也会逐渐兴奋。若学生长时间处在这样一种刺激之下,其整个兴奋度自然也会增强,肌肉纤维参与到工作的数量也会因此而有明显的增多,是增强学生肌肉最大数量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在训练学生最大力量的时候,可以结合不同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来对学生展开训练,而且最好是能够基于学生最大负荷量的70%来展开训练,每次训练组数要小于4 组,每组持续时间则需要小于12 s,每组停顿时间则为180 s,若学生身体素质较为良好的话则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这样学生就能在静力训练中增强自身身体素质,有效优化大学体育教学[5]。

第二,重复法。学生负荷量会随着自身的肌肉量增加而增加,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之后,其重复次数自然也会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也表明学生最大力量能够提升,随之学生的负荷量自然也能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增加。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在构建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使用重复法来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相较于其他方式而言其更加简单,也能够取得较良好的训练效果,而在使用这一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学生训练负荷量最好是本人负荷的75%~90%,训练组数可以是6组,每组需要重复3~6次。

(五)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分层训练

体能训练是优化大学体育教学效率、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方式,而要想有效基于学生体能训练来做好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教师最好是能够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分层训练,这样才能确保班级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体育课上得到体能训练及发展。首先,体育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身体机能来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同时为学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体系,围绕着不同分层小组学习能力、身体机能为其设计出分层的体育教学内容。其次,以学生兴趣作为导向来为学生构建灵活且自由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着不同教学内容来将特定体育教学内容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激发点,让学生能够自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自然会主动投身于体能训练中。再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身体素质,安排不同负荷量的训练内容,这样不同层次学生才能在教师不同负荷指导下得到成长,从而有效提升大学体育教学效果[6]。最后,教师还可以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层次不同体能及体育教学要求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以激励评价手段来维持学生体能训练热情,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实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以提升学生体能训练为目的的基础上,优化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构建是满足现代化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体育教师必须构建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需求的教学课程,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高职生整体的身体素质水平。

猜你喜欢
高职生体能训练身体素质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