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策略完善研究

2023-04-07 00:45:46张丹丹张超民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培家校双减

张丹丹 张超民

(1.六安市潘集镇中心小学,安徽 六安 237400;2.慈溪市图书馆,浙江 慈溪 315399)

一、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的根基,涉及社会中的多个层面。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对于教育的诉求也在逐渐增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以教师、家长以及市场为主体所构成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网络,在为中小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地增添各类教育压力,以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了学习任务超量、心理压力超载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减压,并发布一系列条令、规定,如1995年《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2000年《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013年《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18年《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等,虽然这些条令、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了调控,降低了学生学业压力,但随着教育市场的资本化,尤其是在教育市场的“教育焦虑”宣传下,“教育”犹如一种病毒,不断地入侵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持续带来各类“课外教育”压力。此外,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泛滥,也造成教育生态的恶化,而学生作为教育的受体,亦承受着教育生态恶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从而形成一种隐形“压力”。基于此,党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即俗称的“双减”政策。与前几次“减负政策”相比,此次“双减”政策的出台更为彻底,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2],即从整体的视角进行教育行业治理,涉及学校、市场、家庭等多个教育主体,因而对于减负的治理最为完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减负”。本文意图在解读“双减”政策的基础之上,尝试寻找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策略。

二、“双减”政策的多维价值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不仅是一种改革,更是教育行业发展新的风向标。其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教培企业对于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的侵蚀,重塑学生、家长对于教师、学校的信心。其意义在于,借助政策来倒逼教育模式的转变,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教育效率及质量,从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有助于肃清教培行业,规范教育市场

“教育+资本”一直以来是教培行业运行的内在逻辑,这种独特的跨界融合为教育带来强有力支持,而资本借助教育亦能够为新的发展带来潜力,学生亦能够获得别样的教育方式。[3]然而,近些年来随着部分互联网教育企业的上市融资,大量的资本涌入教育市场,教育商品化趋势日渐显著,其初衷也由教育延伸转变为资本盈利。此时,虽然表面上教育在资本的支持下发展繁盛,不断延伸教育服务的类型,但是从本质上看,教育却是在资本的裹挟下进行商品化发展,逐渐背离了教育发展的初衷。尤其是各类互联网教培企业为吸引流量,肆意地从事焦虑化宣传、违规培训等对教育具有负效应的市场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加对学生的教育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双减”政策的落实,对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治理,使教育的归教育、资本的归资本,实现教育与资本的分离,避免教育市场的宣传乱象、无序竞争以及违规培训等行为。[4]尤其是“双减”政策中限定教培机构注册为非盈利的公益性机构,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对于教育的影响,使教培行业告别资本的运作,从而回归教育本身。此外由于“双减”政策还限定教培市场盈利范畴,严格限制盈利培训机构的运行,使得校外非盈利培训机构得以生存和发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等社会负效应的出现。换言之,“双减”政策的落实,将教培机构限定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角色,并且不断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避免出现教育脱离学校的可能性。

2.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释放教育活力

目前中小学生的教育压力既有源自校内的课时作业,也有源自教培机构的课外作业,此时学生不仅需完成繁重的课业任务,更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双重压力之下学生不仅难以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更难以健康成长。“双减”政策的施行,一方面从量的角度进行降“压”,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明确各级各类学生的学习任务限量,通过标准化的作业管理办法,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min,初中不超过90 min[5],以此将中小学生的课业任务限定在既定标准之内,不违背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从质的角度进行提“效”,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以此来避免低效化的作业侵占学生弥足珍贵的时间。此外,通过整顿课外教培机构,以政策条例的形式限定课外教培机构的培训时间,规避教培机构超标超前培训。一方面使得课外培训机构缩减培训时间,以此保障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另一方面倒逼校外培训机构提升教育质量,避免“以量取胜”的劣币驱逐效应的产生。简言之,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教育不再依赖以“量”取胜、进行机械化教育,反而更加偏向提“质”,通过研究教育规律,不断进行优化、创新教育体系,从而释放教育的内生活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增添新的动力要素。

3.有助于改善教育模式,重塑教育信心

长期以来,中国“填鸭”式教育一直为部分国外学者所诟病,教育侧重以“量”取胜仿佛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特色,加之近些年随着教培行业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呈现出学校义务教育与课外教育并行而立的局面,严重地损害了学校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这种教育模式虽说能为不同特性的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选择空间,然而作业的过载、教育市场的鱼龙混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日渐严重,造成传统教育模式的运行滞缓,并造成部分学生厌学、怯学等心理效应的产生。“双减”政策的落实,通过内部调整义务教育方略,建立家校共育机制;[6]外部整治教培市场,扭转“应试”教育风气。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内外综合治理,从而对于目前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具体而言,通过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将家庭、学校等教育主体进行联合,致力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力与特长,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以个性化教学与素质教育构成教育模式的核心。并且通过规范教培市场,促进教培市场健康发展,以市场带动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家长的认识误区,纠正家长极端化的强制性教育,使学生摆脱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状态。简而言之,通过双管齐下,对教育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使教育摆脱“量”的束缚,转变为“质”的提升,让教育重归于校园,校园课堂成为教育的“主学堂”,从而实现课堂教育的回归,以重新塑造校园教育的信心。

三、中小学教育课后服务的多重策略

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传统的教育模式获得重新调整,对于目前的教育秩序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此时,校园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把握住机遇,在落实“双减”的同时,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将教育真正留在校园,成为目前中小学教育的核心问题。

1.推行“5+2”模式,充实课后服务内容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各地中小学都积极配合并全面落实相关措施,致力于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保留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其目的在于释放学生的成长活力,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做到学习与玩耍的兼顾。然而,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双减”政策的落实虽然能够整顿教培市场以及减少作业量,为学生降压减负,赢得部分“课余时间”,但是学生、家长、教师等相关教育主体对于“双减”所争取来的“课后时间”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更无法将这些“课后时间”做到高效分配。尤其在青少年阶段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更是将这些时间直接转变为“游戏”时间,并产生懈怠心理,这与“双减”政策的主旨相去甚远。由此,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还需落实课后服务措施,实现课后服务时段的满覆盖,即推行“5+2”教育新模式,提供课程晚托服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学习与玩耍的兼顾。具体而言,在每周5天工作日的上课时间基础上延伸2个小时的时间给学生处理课后作业,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将课程作业留在学校。此外,由于在校园内部,还可以适当地进行个性培养,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艺术、体育、科学等非学科类兴趣培养。这种“5+2”教育新模式,能够将学生的课程作业留在学校,从而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外培训进行分离,而且学生也可以更加自由和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校外时间,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充实个人的个性化课后服务需求。[7]

2.搭建“空中课堂”,落实重难点课后讲解

从目前中小学课本设计来看,其知识点较为零散和基础,需要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后学习和感悟,以此巩固和强化课堂的学习成果,这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双减”政策的落实,严格限定了学校教师的作业布置量和教培机构的培训时间,这种情况下对于某些学生来说,难以独立地依靠自身能力来掌握课程中的重难点,更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目前学校开始推行“5+2”教育新模式,打造校内晚托中心,也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辅导需求,更由于部分客观原因的存在,无法做到学生的全覆盖。结合“双减”政策“以质代量”的政策精神,各地学校需积极开展学生课后作业的重难点讲解工作,进行教育质量的提升。具体而言,借助目前互联网技术,打造 “空中课堂”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迫切需求。通过遴选区域内部分优秀教师担任“空中课堂”讲解教师,结合相关教学单元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类讲解,满足学生课后重难点讲解的需求。此外,借助“空中课堂”平台,还可以构建“名师面对面”教学,满足部分同学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需求。换言之,通过搭建“空中课堂”,利用在线平台,实现校内教育的家庭化延伸,帮助学生着重解决课后教育重点难题,实现课后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且,由于“空中课堂”的共享化特性,不仅可以摆脱距离、空间等外在要素局限,还可以促进各地教育的均衡化,落实教育公平方略。

3.建设“家校共育”,凝聚家校合育共识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教育的本质来说,家庭教育是贯穿学生一生的基础教育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双减”政策的施行,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学习压力减轻的同时也意味着懈怠的开始。然而,此时由于“双减”政策的限定,学校难以通过合适的方式来引导或约束学生。由此便需要呼吁家庭教育的主体归位,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进行“家校共育”[8]。具体而言,通过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共同培育学生,保障其健康成长。其一,定期举办“家长沙龙”,强化家校交流。家长沙龙的举办,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家长宣传“家庭教育法”相关要求以及学校目前“双减”政策的实施方略,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切实理解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方法和行为;另一方面实现家校双向交流,学校与家庭借助“家长沙龙”进行沟通,实现教育信息的流通与共享,教师能够感知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家长亦可获得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从而避免单方主体缺位的情况出现。其二,建立家委会平台,整合家校教育资源。家委会平台即是指家长委员会平台,该组织建立的主旨便是强化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交流。而借助家委会平台实现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够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参与者,促使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之中。综合而言,“家校共育”便是将家庭纳入学生的教育之中,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双重驱动。其意义在于不仅可以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更能够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与成长之中,从而实现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主体归位。

四、总结与展望

“双减”政策的施行,改变了长久以来教育界对于教育的固有思路,为中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在政策的影响下,通过对教育市场进行整治,清理部分不符合规定的教培机构,让教育不再为资本所裹挟,实现教育的校园回归。并且通过对于课程作业量的限定,实现中小学学生任务总量上的标准化。此外还通过内外部教育治理,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重塑校园教育的信心。然而,“双减”政策并非全在“减”,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后时间亦是此次政策的核心所在。为此,各地需结合实际情况,打造校园晚托中心,让学生把作业留在校园,并且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了“空中课堂”,着重于知识点的重难点讲解,实现教育的延伸。尤其是部分地区构建的家校共育机制,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的双向沟通,凝聚教育共识,更能够切合“双减”政策的核心要义,即呼吁家庭教育的主体归位。总体来说“双减”政策的落实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部分问题,如教师教育素养的提升、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方法的改善等等仍是目前“双减”政策所亟须完善的方向。

猜你喜欢
教培家校双减
家校距离
教培出版大进军
出版人(2022年12期)2022-12-07 06:08:06
退费难、找人难 教培机构悄然闭店却留下“烂摊子”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06
教培转型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探索青岛特色统战教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