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科维,王文杰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东 蕉岭 5141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最早是在1910年由Glasser首次报道,镜下观察为微小至中等大小的球杆状,偶尔能观察到丝状,染色后可见两极浓染,表面有荚膜,不形成芽孢,无自我运动能力,体外培养对营养要求较高,兼性厌氧,生长环境需要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环境中的病原体由于失去猪体的保护作用,很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失活,导致毒力减弱甚至死亡。60 ℃条件下不到20 min就完全死亡,75 ℃时只能存活5 min左右,沸水中数秒内就能出现细胞膜蛋白变性而失去毒力。目前该菌发现有多个血清型,代谢过程可产生较多的毒力因子,如荚膜多糖、脂多糖、外膜蛋白、细胞毒素、转铁结合蛋白、酶蛋白等,其中以细胞毒素的毒力最强。体外培养时对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甘露醇、蔗糖、木糖和果糖具有较好的分解作用,尿素酶试验呈阳性,可还原硝酸盐,不产生硫化氢,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阴性。临床常用的消毒药都能将其杀灭或致弱,如消毒酒精、碘伏、醋酸氯己定、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戊二醛、癸甲溴铵、火碱、漂白粉等都是生产中常用消毒剂。该菌主要侵害2~5月龄的猪,其他日龄段的猪也能感染,但一般症状表现不严重。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曾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有较大规模流行,是困扰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之后随着疫苗的普及和新的敏感兽药不断研制成功,该病未再大面积暴发,仅在个别地区的部分场偶然出现。病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猪、潜伏期感染猪和刚康复不久的病猪可向环境中排毒,是该病主要传染源。猪群中发现感染猪后,1~2 d可传播整个猪群,感染猪呈急性或最急性经过,育肥期的猪发病率、死亡率均在30%以上。将该菌通过人工接种或自然感染猪后均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10~14 d后血清中能检测出较高滴度的抗体,抗体水平能在1~1.5个月时达到高峰,能有效抵御同血清型的野毒感染。应激对该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尤其是长期饲养在噪声较大、高温潮湿、通风不良环境中的猪,该病发生率显著升高。不同地区的场发生该病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差异较大,新疫区通常猪群普遍没有抗性,感染后传播很快,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老疫区则经过淘汰和选择,猪群普遍有较强的抗性,该病多呈散发出现,感染率和病死率都较低。该病的流行还和猪场管理水平、猪群疫苗免疫情况、饲养密度、营养状况及药物的使用有很大关系,另外,长期饲喂霉菌毒素超标的饲料,猪的免疫力普遍低下,对外来病原和体内条件致病原抵抗力弱也是造成该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潜伏期视具体情况不同而差别较大,短则在感染后24 h左右即可发病,长的能达1周以上。免疫力普遍低下的猪群和饲养管理水平低的养殖场该病高发,猪感染后潜伏期也短,反之,免疫功能强,机体营养水平高,同时接种过疫苗的猪感染后潜伏期就长。根据疾病发生的缓急程度,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最急性型多见于免疫力低下,同时患有败血症的幼龄猪,通常在无症状的情况下就突然死亡,仅有一小部分猪死亡前体温升高,达41 ℃~42 ℃,精神极度沉郁,采食量下降,有短期的剧烈腹泻和呕吐。临死前有呼吸困难的征兆,表现犬坐姿,躺卧者呈现腹式呼吸,同时口腔、鼻孔中流出泡沫状的带血黏液。可视黏膜显现出蓝紫色,心力衰竭,脉搏加快,病程通常不超过4 h,基本无治疗时间。
急性型是较为常见的类型,病猪表现发病周期长,起初体温升高40.5 ℃~41 ℃,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全身缺氧,软组织皮肤、黏膜等发绀,心跳加速,耳面发凉,长期咳嗽,咳出物为黏痰状,可带有血液。病猪或死亡或转为慢性。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肺呈紫红色,病灶区域坚硬,切面似肝组织,肺小叶间充满血红色的胶冻样液体,鼻腔内有带血的泡沫,病程一般为2~4 d。
慢性型发病时间长,病猪保持慢性持续性发病状态,体温一般不高,发病期间表现间歇性咳嗽,生长发育缓慢,食欲下降,单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者一般不死亡,若发生继发感染则症状很快加重,且临床慢性病例大部分在疾病后期伴发有其他病原的感染,如巴氏杆菌、支原体、肺炎球菌等。病猪剖检能见到病灶主要集中在肺部,有纤维素性物质沉积,这是纤维蛋白在渗出液中析出的结果,发病时间久的沉积物呈黄色胶冻样,还可在肺膈叶中找到大小不等的结节,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厚实,肺表面和胸壁发生粘连。
通过病猪临床表现和剖检病变可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进行初诊,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直接镜检法、分离培养法、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直接镜检是将病死猪的肺坏死区病料涂抹在载玻片上,革兰氏染色后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有革兰氏呈阴性的两端着色菌,则可高度怀疑该病(因巴氏杆菌也有此特征)。再将病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或绵羊血琼脂,同时置于5%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温度设定为37 ℃恒温,24 h后如果有溶血性的小菌落生长,则应进一步做CAMP试验,检测其脲酶活性及甘露醇发酵能力,从而根据生化结果判定是否为该菌感染。血清学试验则是利用抗原抗体能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实施的检测方法,最常用的为ELisa检测。分子生物学试验使用最多的是PCR检测,通过设计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核酸的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引物,对病料组织中的核酸物质进行扩增,由于引物是特异性的,扩增后若结果为阳性,则代表猪有该病原感染,即可判定为阳性。
实际生产过程中,对该病的诊断分为猪群的群体性定期诊断和可疑猪的个体确诊性诊断两种。前者主见于规模化猪场,为了监控该病,每季度定期对猪群进行抽样检查,以监控病原体在猪群中是否存在及带毒率,从而为大群防控提供数据参考,因有些猪群病原以条件致病性的形式存在,即使通过药物净化效果也不理想,只能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和降低应激对猪群的影响来避免发生。后者主见于发现可疑猪后,将其单独隔离,通过采集病料检测来确定是否为该病的方法,临床以中小型养殖场应用为主,发现阳性病例可及时用药治疗或对大群采取紧急防扩散措施。
对于曾发生过该病的猪场,建议在猪出栏后统一大范围彻底清洗消毒,空舍时间必须延长1个月以上。新猪入场后还要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敏感抗生素,连续使用3 d,抗生素可使用多西环素、土霉素、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复方阿莫西林、磺胺嘧啶等药物,防止残留病原对新进猪群造成危害。病猪尸体或采集过的病料务必做到无害化处理,可深埋,也可进行焚烧。所有一线员工建议在猪统一出栏后再集中休假,饲养期间若需出场的,在归场后的3 d之内做好洗澡、消毒和隔离工作,之后再进入生产区。离场期间禁止到屠宰场、其他养猪场、生猪交易市场、兽医门诊等场所活动。不同栋舍的饲养员禁止相互串舍,饲养器械、用具需做到专舍专用,污染的用具不应带出舍,务必做好彻底消毒后再进行使用。兽医及一线人员定期进行疾病防控知识培训,便于工作中及时发现病例,及时隔离传染源。
我国养猪业规模化发展较快,目前即使在农村地区,饲养10头以下的散养户也基本消失,大多数都是百头以上的规模场。集中饲养后传染性疫病的发生率就显著升高,尤其是通过接触方式传播的胸膜肺炎病,而加强消毒是切断传播的最好方法。建议年出栏超过20 000头的场带猪消毒不低于3次/d,早、中、晚各1次,年出栏在5 000~20 000头的根据情况至少消毒2次/d,年出栏不足5 000头的根据密度大小消毒1~2次/d即可。场四周道路可常年在地面撒生石灰粉,保持地面干燥,大门口设置消毒池,池深应高于运输车辆的轮胎厚度,池长应保证大于轮胎的周长,确保消毒彻底。紧邻消毒池的入口设置人员消毒通道,以雾化消毒法为主,最好采用自动消毒模式,人员进入后未达到消毒时间之前封闭门不开启,以确保消毒的彻底性。猪舍门口设置基本缓冲间,专用衣物、鞋帽等做好紫外灯照射消毒。注射药物或疫苗时,最好做到一猪一针头,做好针头的消毒工作,防止病原经血液途径传播。
养殖场在管理过程中,除了饲养员和本场兽医人员外,其他人未经同意一律不得进入生产区,尤其是以下重点外来人员:兽药、疫苗、饲料、设备、器械等厂家的业务员,饲养同一品种动物的同行人员,屠宰场人员,生猪交易市场人员,流行性疾病调研的工作人员等。如果必须进入,则要更换场内专用衣物和胶鞋,必要时进行淋浴和更衣,确保彻底无病原携带后再进入。饲养员、兽医等重要一线岗位尽量固定人员,同时各棚舍的饲喂工具也要固定,不能乱借。即使是同一养殖场,不同舍的饲养员也应禁止相互串门。鼓励自繁自养的生产模式,如果实在需要从外界引种,则在引种前除了做好基本的疫病流调核查外,入场后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区,必须在隔离区连续观察至少1周,期间未表现出相应症状后再进入生产区。饲养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不同品种、日龄和批次的猪禁止混群。另外,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猪,一旦出场后就不能再送回,防止引入外界病原体。
目前流行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为三价灭活疫苗,主要针对在我国常年流行的血清1型、2型和7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鉴于该病常在2月龄以后感染发病,故建议首免日龄选择在5~6周龄,疫苗接种后一方面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另一方面还产生了大量B型记忆细胞,这种记忆细胞如果发生二次抗原刺激会很快增殖并分化为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更多量的抗体,故首免后建议间隔3~4周再进行二免,从而为猪群提供至少半年的有效保护。对于种猪群,建议妊娠母猪在产前第6周和第2周时各接种1次,使得血清中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并经脐带或以母源抗体形式传给仔猪,为后代提供保护。种公猪则每年免疫2次即可。需要提醒的是,除了日常免疫外,如果本地突然受到疫情威胁,或周边有养殖场暴发疫情时,为了尽快为本场提供保护,也可采用紧急免疫的方式全群统一接种。
对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是治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首选,可使用硫酸头孢喹肟、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土霉素、泰拉霉素、恩诺沙星、利高霉素等进行治疗。由于病原主要集中在肺部,故建议通过注射的方法用药。药物注射后能在0.5 h内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快速对血液、组织中的放线杆菌进行抑杀,综合生物利用度更高。除了抗菌治疗外,咳嗽、呼吸困难、高热稽留严重的病猪还要进行对症治疗,可灌服麻杏石甘口服液,同时肌注氟尼辛葡甲胺和地塞米松磷酸钠,以缓解肺炎表现。根据经验该病至少需要治疗3 d才能显著改善症状。另外,症状改善后,虽然病原体被杀灭,但肺部坏死区域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修复,肺功能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时间,建议抗菌和对症治疗后在饲料中额外添加复合VB、鱼肝油、微生态制剂等对机体进行调理,以减轻该病对后期生长的影响。
防控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需要提升兽医综合诊疗水平,由于病猪以呼吸道症状为主,随后表现出全身症状,该特征和很多呼吸道感染症状类似,如肺疫、喘气病等,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一旦误诊使用的药物就可能不敏感,很容易耽误病情。该病应以预防为主,疫区猪场定期对猪群采样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兽医巡场时如果遇到可疑猪,首先应在第一时间隔离,之后采集病料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后筛选相对应抗生素治疗。用药一定要早,治疗越早,病猪康复率越高,后期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