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海南 海口 57115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国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要求,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涉农专业及学科为代表的农林高校及综合性高校制订了符合本校实际的耕读教育实施方案。古人云:“耕读传家,诗书继世。”耕读教育的“耕”是指农耕,即农民生活之源,“读”是指读书,即传统士人的立命之本[1]。耕读教育强调践行“亦耕亦读”,是围绕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耕读教育作为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耕读教育既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自身服务功能转型的重要方式。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2]。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要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3]。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法》,其内容涉及产业发展、人才支持、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方面。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宏观架构逐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各行各业积极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活动,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下,高校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成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的学术性机构,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进程中,符合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要践行“亦耕亦读”。2021年1月,耕读教育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1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为涉农高校改进耕读教育方式,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2022年2月,耕读教育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要求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耕读教育体系。高校既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机构,也是弘扬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而培育人才离不开高等教育。目前,我国虽然在耕读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耕读文化意识不浓、耕读教育不系统、耕读信息资源缺失、毕业生走向农村人数少等。因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耕读教育改革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提出新的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高校图书馆承载着教育和信息服务的职能,有必要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转变了传统“重藏轻用”的被动型服务模式,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主动型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彰显教育和信息服务职能,积极参与校园耕读教育,传承乡土文化,推动农村文明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耕读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资源需求。
《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明确了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基本原则,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4]。高校图书馆可按照《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要求,精准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积极融入校园耕读教育改革中,不断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要把握耕读教育的基本内涵,认识到耕读教育的重要性;根据师生的需求,采取嵌入式的耕读教育服务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路径八个流程,其中,三个路径包括嵌入式空间服务、嵌入式文化服务、嵌入式咨询服务,八个流程包括实践基地、信息交流、阅读推广、公共服务、文献保存、数据获取及管理、知识产权、科创项目。实践基地是指高校图书馆依托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需求,通过改造物理空间的方式,为耕读教育提供实践教学基地[5]。信息交流是指为大学生提供耕读教育的文化交流、思维碰撞、专业探讨和学习的物理空间服务。文献保存是指涉及农耕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文献采访、加工、保存及交流服务。公共服务是指围绕耕读文化、农耕文明、乡村振兴等提供“三农”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动态服务。阅读推广是指围绕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治理等主题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数据获取及管理是指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数据搜索、整理、加工、分析和保存服务。科创项目是指为大学生农耕成果申报、科技论文撰写及投稿等提供的咨询支撑服务。知识产权是指围绕著作权、专利权等提供的培训或咨询服务[6]。
笔者从资源、空间、咨询、教育、平台等方面切入,构建了以馆藏耕读文献资源为保障、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实践载体、以耕读咨询服务为助手、以网络平台促转化、以耕读文化教育促提升、以耕读教育真人服务为援助的“六位一体”的校园耕读教育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耕读教育服务模式包括涉农文献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专业咨询评估、涉农信息素养教育和网络知识服务平台五个模块,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
3.2.1 涉农文献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为师生提供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和乡村治理的学术文献,协助教师构建特色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为师生提供涉农专题数据库、知识产权数据库、涉农科技资源库等学术文献支持;收集整理“三农”数据,定期向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引导他们树立“大国三农”情怀。
3.2.2 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既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线上线下耕读教育服务活动的理想场所,也是耕读文化教学实践基地[7]。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改造物理空间,并配备书刊扫描仪、手绘电脑、3D打印机等设施,为耕读教育提供空间服务;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如:耕读文化交流宣传、耕读教育教学及科研成果展、“三农”科技成果展、传统农业文化展及大学生耕读教育成果展等。
3.2.3 专业咨询评估。专业咨询评估离不开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标准查新、专利查新、专题咨询及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耕读教育服务涉及农耕产品开发、耕读人才评估、科创成果评估等内容,高校图书馆可根据专业数据库收录及引用情况,提供专业咨询评估服务和查新服务,为学生开具相关的资质报告。
3.2.4 涉农信息素养教育。涉农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围绕涉农信息资源获取、整理、分析及利用的教育与培训。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耕读教育需要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将耕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因此,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举办培训讲座、开设特色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涉农信息获取培训服务,提高他们的涉农信息素养水平,引导和鼓励他们投身农村建设。
3.2.5 网络知识服务平台。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应构建网络知识服务平台,为学生体验耕读教育提供虚拟服务,向他们推送耕读教育教学成果、农耕产品、优秀典型耕读人物等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校园耕读教育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耕读教育的资源需求,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促进自身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