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来
(日照市图书馆,山东 日照 2768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指赋予传统文化形式新内涵、新理念与新阐释,“创新性发展”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铸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1]。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未来公共图书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2]。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两创”研究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理清馆藏古籍中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发展脉络,有序做好古籍保护、价值挖掘、服务创新、宣传推广与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入审视和评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明确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命题,且在此基础上围绕该命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3]。习近平同志将“两创”中的“创造性转化”描述为“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将“创新性发展”描述为“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4]。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要坚定贯彻“两创”方针,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理性寻求本土资源的文化精髓,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换发新的活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更高层次要求。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实施首先应对古籍文献中的传统文化进行定性分析与初步加工,去除糟粕,保留精华;其次要对精华部分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古为今用。
“两创”不仅体现了文化观的破立关系,还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特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求秉持批判性继承与发展的科学态度。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意即在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大势下,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以批判的精神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加中华文化的广度和厚度[5]。传统文化的继承一定是选择性的接受,即去除社会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尤其是封建落后的文化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一定是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创新要求文化的发展打破固有模式,形成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新理念;发展可以使文化保持自我更新活力,避免出现“文化保守主义”。公共图书馆馆藏古籍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与实施应严格按照方针要求,秉持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化价值理念与时代发展逐渐脱节,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6]。公共图书馆馆藏古籍中优秀文化的“两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今国际文化环境正在向相互激荡、交融与对话的方向转变,多元化特征明显,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与社会文化需求脱节,唯有对古籍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在世界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提升自我的价值认同感,形成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其次,“两创”是传统文化保持永久活力的驱动力,按照“两创”方针,需要对古籍文献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及后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图书馆应将“两创”方针作为工作指南,对馆藏古籍文献、可开发古籍文献等进行梳理,确定现有古籍资源的基本状况。研究人员应根据古籍文献的基本情况,从古籍修复、分类、数字化处理、价值挖掘、服务创新等角度开展相关准备工作[7]。从古籍修复角度分析,对存在破损的文献,图书馆应按照修复难度确定修复方案,对于破损严重的文献应送往文物部门进行修复,轻微破损古籍由本馆组织力量进行修复。从古籍分类角度看,图书馆应组织古籍文献内容鉴定小组,按照本馆分类标准对古籍进行系统分类,特殊古籍文献应聘请古文字专家协助分类[8]。就古籍数字化处理而言,图书馆可以通过技术引入的方式对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即建设古籍数字资源库,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文献内容。从价值挖掘角度看,图书馆应组织研究小组对古籍中的传统文化部分进行价值观判断,去除其中封建糟粕部分,保留精华,并将传统文化典型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实现创新性发展。从服务创新角度看,图书馆可采取多种形式对古籍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展览与讲解,形成“新时代故事”,并注重宣传与推广。
公共图书馆在古籍的收藏与保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人员虽然在整理、加工、鉴别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但古籍文献对普通民众而言有较高的门槛,这也使古籍陷入“藏于深闺”的困境。公共图书馆利用古籍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能够将古籍内容的民族性、历史性与独特性充分展现出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我国许多大型图书馆已着手进行古籍文创产品的开发,如:国家图书馆将古籍文化内容通过艺术设计形成服饰配饰、收藏礼品,陕西省图书馆开发的《典籍格言》文化系列办公用品等[9]。从文创产品的开发类型分析,涉及古籍文献的文创产品分为收藏品、文化用品、生活用品、装饰品、娱乐用品等五类;从产品设计开发类型分析,涉及古籍文献的文创产品设计手法涵盖外观仿制、内容提取、元素组合、科技融合等四类。文创产品的营销应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渠道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目的在于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民众的道德品质。基于此,图书馆可将修复好的古籍文献按照类别进行公开展览,并对其中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进行拷贝放大,同时标注相关典故与主旨要义,如:图书馆可“在世界读书日”开展主题古籍文献展,并安排馆员进行指导讲解。优秀传统文化对少儿启蒙意义重大,因此图书馆可与当地中小学校联合开展以“古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主题展览、讲故事等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线上宣传推广同样是开展古籍展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图书馆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展示古籍文献,讲解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公众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的参与主体主要为图书馆、研究院、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部门或机构,社会力量鲜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多个条款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与社会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基于此,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并致力于古籍的收藏、修复、整理、出版等相关工作,该协会已开展了多项工作且成效显著。各地区图书馆或图书馆联盟可以此为借鉴,建立区域古籍保护协会,鼓励个人或组织将具备研究价值的古籍捐赠给协会并由图书馆妥善保存,合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社会力量参与有助于古籍文献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如“图书馆+新媒体”,即公共图书馆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实现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立体展示,同时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扩大文化传播影响。
公共图书馆的“两创”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当前已有的创新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甚至文旅结合等尚处在初级探索阶段,还不能使民众完全体会创新性服务的文化价值。为保障“两创”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为文化活动开展以及文创产品开发提供资源支持。反过来,公共图书馆要对挖掘的资源进行深度利用,将文化元素注入活动实践或产品研发中,使理论与实践产生共振效应,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对古籍文献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够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公共图书馆应明确“两创”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合理设计具体实施框架,从创造转化文化载体、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扩大宣传影响等角度深化工作成效,使古籍文献的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