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凯
伴随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原有的文、理分科选科模式逐落下帷幕,“3+1+2”的选科模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此选科模式以全方位、全时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独到优势而得以推广,截至2022年,全国已有29个省份采取这种模式。2018年,教育部确立了河北等8个省市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省,我省的新高考改革已平稳落地实施。新高考改革在打破原有文理分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选科组合,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选科模式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育人目的。新模式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伴生了新的挑战,若想要科学选科,需协同考虑诸多因素。
根据个体性差异,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其思维角度、思维能力均有所不同。目前各省的新高考改革政策中均确立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为必选科目,因此,众多研究人员忽略了其在“3+1+2”选择中的影响因素,故鲜有研究人员以这三科为基础展开分析。
三门必选科目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性科目与“1+2”选择的联系相对较小,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语文课程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其不单单作为一门语言课程独立存在,还蕴含了我国的历史文化、政治文化和地理文化。尤其是高考大语文时代的到来,需要考查学生对综合国学知识的掌握。因此,一个国学知识较广、有扎实语文功底的学生可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确立“2选1”时着重于历史课程的选择,在“4选2”时重点考虑政治和地理科目。数学是理科、工科培养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科目。在高中阶段,扎实的数学知识可为学生学好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目提供强有力支撑。物理中力学、光学和电学均蕴含了一定数量的数学计算;化学中有机化学部分则需要一个学生的分析能力;生物课程中的遗传学需要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因此,一个数学知识架构相对健全,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着重思考“大理”的选科模式。
在众多影响选科的因素中,每个人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对学生高中选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生考虑家庭因素和家庭成员的建议,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可多一层思考。
当代高中生肩负历史和民族使命,在选科时不能仅考虑个人兴趣,还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层面,依据国家当前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选科。只有树立明确而长远的人生目标,将个人需求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确定适合自己的选科方案,才能使自己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拥有更好的工作平台并实现人生价值。
兴趣是学生内在动机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基于学习兴趣,学生可为此注入全部热情,对知识的渴求甚至可达到迷恋忘我的境界,这种励志的故事数不胜数:西汉匡衡凿壁借光,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成学者;“吃墨水”向我们诠释了陈毅元帅读书时兴趣所致,达到忘我境界,错把墨水当白糖吃掉的故事。
物理和历史由文理分科时的一门与化学、生物、政治和地理并重的学科,逐渐演化至新高考政策中必选其一的课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选择物理还是历史,均要从考生个人情况出发考虑。鉴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操作和现象揭示为主的课程,一个动手能力较强、对事物现象善于分析总结的学生可选择物理学科。倘若一个学生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有着极大的兴趣,在选科时可重点考虑历史学科。
当前“1+2”中各科成绩是学生确定选科方案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学生需要对自己各科的成绩进行整体估量后,从有利于取得较佳成绩角度进行科目组合。例如,如果学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成绩相较于历史、政治和地理占据一定优势,则会选择该组合;反之亦然。
古人云,“志不定,天下无可成之事。”学生的职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其未来的人生“白皮书”,为高考后的人生指引方向。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立志为实现国家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学子,在选科时可倾向于以物理为重的专业,中学时期扎实的物理知识可为其在高校学习专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而将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定位于探索人类文化发展的学生,可在选科时着重考虑以历史为主的专业。
综上所述,高中学子在思考如何选科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知识结构,切不可在混沌中做出选择;其次,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站在国家人才需求的角度,结合个人志向综合考虑自己科目的选择;然后,清楚自己兴趣所在;最后,对自己各科成绩的优劣了然于心,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总之,在高中选择考试科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每一位考生都应该综合考虑后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