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土根辨治掌跖脓疱病经验

2023-04-06 06:02:06郑赛文余土根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掌跖脓疱运化

郑赛文 余土根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局限于掌跖部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在红斑基础上周期性发生的无菌性小脓疱,伴角化、鳞屑,多对称分布[1]。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与免疫机制、金属致敏、病灶感染、吸烟等因素都可能相关,也有学者认为是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的一种局限型。掌跖脓疱病临床上好发于45~65 岁的女性,病情迁延缠绵,难以根治,发病部位为日常劳作之四肢,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影响。余土根主任医师,是省重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等工作40 余年,对掌跖脓疱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今将其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掌跖脓疱病归属中医“瘑疮”范畴,《诸病源候论》中对瘑疮有明确记载,提出瘑疮乃风湿客于肤腠所致:“瘑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著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故名瘑疮[3]。”余老师认为,该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虚生湿,水谷精微运化不利,气血生化无源,肌肤失养,正气不足无以卫邪,复感风湿热邪,外客肌肤,与内湿相会蕴而发病;或饮食不节伤脾,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困脾,水液运化失司,水湿内阻,久蕴热盛,湿热蕴毒发于皮肤。脾虚为致病主因,为本,湿热毒蕴为标。

2 治则治法

2.1 健脾为主 清热次之 余老师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究其脾虚之根本,健脾之法贯穿治疗全程,根据皮损表现及伴随症状辅以清热、解毒、祛风、养血等。《外科正宗》有曰:“盖疮全赖脾土”,该病发病部位局限于掌跖部,乃四肢之末,脾主肌肉四肢,故病位在脾。脾属太阴,喜温燥而恶寒湿,居于中焦,主运化、升清,健脾一则使脾气充足,运化有力,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使水湿从上下二焦而散;二则培土生金,补益肺气,肺在体合皮,宣散卫气于皮毛,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御邪外出。各医家治疗该病时多以清热药为主,恐伤脾胃不利病势。余老师临床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补益方剂化裁,既可健脾益气渗湿,又防清热药寒凉伤脾。健脾主方再加清热解毒药,多选用性平药味,如水杨梅根、藤梨根、半边莲等,性寒者控制剂量。

2.2 扶助正气 托毒外出 素体正气不足者,或久病不愈者,或毒蕴入里,邪盛正衰者,正气虚衰,无力托毒外出,气血亏虚,新肉不生,可见脓疱陈旧,疱液显黄褐色或黑褐色,或脓疱破溃后不收口,病处糜烂之状等。如《医学入门》中记载:“溃后气血大虚,惟恐毒陷,托里之法,一日不可缺也……盖托里则气血壮而脾胃盛,脓秽自排,毒气自解,新肉自生,疮口自敛。”对此类患者,余老师善用补托法,扶助正气,补益气血,托毒外出,化腐生新。常用内补黄芪汤化裁,黄芪生用加强托疮生肌之力,加健脾药味助化生气血。

2.3 益气养血 调护巩固 部分患者皮损以角化、脱屑为重,甚至出现裂口,或恢复期的患者往往患处皮肤干燥,此因正气损耗,气血亏虚,血虚不能润燥,当治以健脾益气,养血滋阴为主。余老师常用八珍汤化裁。掌跖脓疱病病情迁延,难以根治,故余老师注重后期巩固调护,认为应适当延长内调疗程,预防复发。巩固期当以健脾利湿,益气养血为主,结合患者体质,灵活用药,需嘱患者饮食仍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保持作息规律,减少使用肥皂、洗涤剂等刺激性产品,使用温和的洗剂等。

2.4 中西结合 局部外用 余老师认为,掌跖脓疱病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较重的皮科疾患,当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治疗方法,适时予以外用西药药膏局部涂擦可减轻患者痛苦,中药调护又可减少外用药膏的使用量,减少治疗中使用外用药物的产生的依赖性和副作用,中西合璧,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3 分型论治

3.1 脾湿热盛证 皮损以新鲜红斑,脓疱疱液呈黄色,皮损处可有灼热感,瘙痒明显等为特征;舌红,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滑数或弦滑。治拟健脾除湿,祛风清热。参苓白术散加减方:炒白术、茯苓各12 g,炙甘草6 g,山药、薏苡仁各30 g,白扁豆12 g,莲子肉9 g,陈皮12 g,桔梗9 g,水杨梅根、藤梨根各30 g,半边莲12 g,半枝莲9 g,白花蛇舌草12 g 等。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荆芥、防风;伴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者,加麦冬、沙参、太子参等。

3.2 脾湿热盛证 皮损以红斑肥厚,脓疱陈旧,疱液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或病处点状糜烂,渗液较多,疼痛明显等为特征;舌暗红或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清热祛湿,扶正托毒。内补黄芪汤加减:生黄芪30 g,当归12 g,川芎、赤芍各9 g,党参15 g,茯苓12 g,甘草6 g,麦冬12 g,土茯苓、水杨梅根、藤梨根各30 g,半边莲12 g,半枝莲9 g,白花蛇舌草、白鲜皮各12 g等。渗液较多者加苦参、泽泻、鱼腥草等。

3.3 脾虚血燥证 皮损以干燥明显,脓疱疱液干涸,脱屑增多,或角化、脱屑严重,裂口等为特征;舌淡,苔薄白,脉细。治拟健脾益气,养血滋阴。八珍汤加减:党参30 g,白术、茯苓、当归各12 g,川芎10 g,白芍9 g,熟地10 g,甘草6 g,红枣15g,山药、薏苡仁各30 g,白扁豆12 g 等。易感疲劳,气短乏力者可加炙黄芪、升麻、柴胡等;便溏者可加砂仁、豆蔻、芡实等。

4 验案举隅

徐某,女性,38 岁。2020 年11 月26 日初诊。病史:患者4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手掌部片状红斑,其上多发针尖大小水疱、脓疱,伴表皮增厚、脱屑,瘙痒剧烈,后期脓疱破裂、干瘪后感烧灼疼痛,病情时轻时重,呈周期性反复发作。自用卤米松、维A酸软膏外涂,可有改善但不能完全消退,皮损范围逐渐扩大。刻下见:双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掌远端可见大小不一红斑,红斑基础上散在分布针尖至绿豆大小水疱、脓疱,脓疱疱液呈黄色,少许脓疱破裂、干瘪,伴角化、鳞屑。月经周期规律,经量偏少,经行第一天有腰酸不适。平素食后易感胃胀,晨起口苦,大便黏滞,小便无殊,因患处瘙痒夜间烦躁难眠。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弦滑。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辨证:脾湿热盛,治则健脾除湿,祛风清热。拟方:炒白术、茯苓各12 g,炙甘草6 g,山药、薏苡仁各30 g,白扁豆、陈皮各12 g,桔梗9 g,水杨梅根、藤梨根各30 g,半边莲12 g,半枝莲9 g,白花蛇舌草12 g,白鲜皮、地肤子、荆芥、防风各9 g。共7 剂,嘱每日分早晚2 次,饭后温服。余老师嘱患者手部避免接触刺激性洗护产品、金属制品等,清淡饮食,少食辛辣油腻。2020 年12 月3 日二诊:患处皮疹稍有减轻,脓疱破裂处烧灼疼痛感、瘙痒感减轻,前方加制玉竹、百合各12 g 以养阴清热,继服7 剂。2020 年12 月10 日三诊:原有皮疹消退约半,仍有少许新发小脓疱,瘙痒感明显减轻。胃胀感有改善,大便稍偏溏,夜寐稍安。舌红,苔薄白,苔腻稍化,脉弦滑。前方去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加生黄芪30 g 生肌托毒、补益脾气,芡实12 g补脾止泻。14 剂。2020 年12 月24 日三诊:患处皮疹消退大半,原脓疱破处新肉嫩红,无新发脓疱,皮疹不红,鳞屑减少,掌部皮肤干燥,轻微瘙痒。易口干,胃纳可,大便成形,夜寐转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小滑。拟方:生黄芪30 g,党参15 g,当归12 g,赤芍、川芎各9 g,炒白术、茯苓各12 g,炙甘草6 g,麦冬9 g,山药、薏苡仁各30 g,焦山楂9 g,陈皮、厚朴各12 g,土茯苓30 g。14 剂。2021 年1 月7 日四诊:脓疱已愈,瘙痒缓解,皮肤干燥改善,晨起口苦已瘥,口干稍缓,胃脘舒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继予前方巩固治疗1 个月后停药。随访3 个月未复发。

按:首诊时患者热象明显,脾湿亦重,治疗应清热与健脾并重,方中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山药、白扁豆、薏苡仁既能健脾化湿又能助术、苓二药运化,陈皮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泻,桔梗宣开肺气,通调水道,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调和药性,共奏健脾益气、渗水化湿之效,又防清热药寒凉伤脾;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相配伍以清热祛风止痒;水杨梅根、藤梨根、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均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现代药理证明其皆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细胞异常增殖,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又兼具抗炎作用[4-8],余老师结合掌跖脓疱病表皮异常增生与炎症反应的病理特点,将抗肿瘤功效的常用中药运用到皮肤病临床治疗中。患者皮损消退后期血虚明显,治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血,调方后助脾运化之力加强,当归、赤芍、川芎补血养血,麦冬益阴生津,此处土茯苓甘淡能补能泻,使脾气健运,气血充足,水液调达,助恢复巩固以防复发。

5 结语

余老师认为,掌跖脓疱病主要病因为脾虚,与湿、热、毒等因素密切相关,结合皮损特征分型为脾湿热盛证、脾湿热盛证、脾虚血燥证,治疗重在健脾扶正,后期重视调护巩固,发挥中医“标本同治”的优势。

猜你喜欢
掌跖脓疱运化
汗疱疹:缓解症状,等待自愈
父母必读(2023年9期)2023-09-24 12:59:03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冷冻联合0.5%鬼臼毒素酊治疗掌跖疣疗效观察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鱼腥草外敷除脓疱
特别健康(2017年9期)2017-03-14 03:25:43
掌跖银屑病1例*
北方地区羔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治措施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9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