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梅 徐孝海 吴 川 宋国涛
(1.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邳州 221300;2.邳州市林业技术指导站 江苏邳州 221300;3.邳州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邳州 221300)
邳州位于江苏省最北部,是我国银杏的主产区,银杏资源总量居全国首位,种植面积达2万hm2。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严格的科学栽培管理技术、严密的质量监控系统,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为切实利用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探讨银杏林下套种独头蒜高效种植新模式,可实现种植业和林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从而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增加林业的附加值,促进银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独头蒜又称独瓣蒜,是大蒜的一种,为百合科葱属中以鳞芽构成鳞茎的栽培种。独头蒜外形圆整,鳞茎不分瓣,实心,扁平,直径2.5 cm左右;叶基生,线状披针形,基部呈鞘状。独头蒜辣味浓郁,富含的大蒜素等营养成分高于普通分瓣蒜,抑菌效果也更明显。独头蒜性温,能解滞气、暖脾胃、消症积、解毒杀虫,具有消炎、杀菌、抗癌、促进生长、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被喻为“广谱抗生素”。独头蒜是制作黑蒜的原料,经高温高湿发酵,制成的黑蒜附加值能增长数10倍,同时,利用黑蒜还可以生产大蒜膳食纤维、营养早餐、黑蒜酱、黑蒜饼干、黑蒜阿胶等精深加工产品。通过精深加工,把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增加市场占有率。本文作者总结了银杏林下套种独头蒜高效栽培技术,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选用独头率高、抗逆力强、适应性广、早熟、丰产、商品性好的苍山紫皮大蒜品种。要求蒜瓣小,百瓣重不超过90 g,挑出伤瓣、黄瓣、软瓣,剥掉木质化茎盘,这样的种蒜在高温和长日照条件之下,顶芽迅速膨大并贮藏水分和养分,形成独头蒜的概率较高,种蒜质量过大过小都不适合,种子质量应符合GB 16715标准的要求[1]。
选择在春分前后,3月中下旬开始播种,5~7 d播种结束。播种太晚,独头蒜长不大,影响产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独头蒜的发芽率,播前对蒜种进行低温处理。可将蒜种放到2~5℃低温下保存50 d以上,这样可以解除种子的休眠期。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处理8~10 h,捞出后趁湿每100 kg蒜种用24%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200~250 mL进行拌种,可有效地杀灭蒜种上的病菌,防止或减轻蒜蛆为害,同时防治地下害虫,促进苗壮、苗齐,提高大蒜抗病、抗逆能力,待其晾干后即可播种。
选择土壤耕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和养分较充足的地块。种植独头蒜时,要及早清洁田园,深翻晾晒、熟化土壤,精细整地。喷洒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土壤处理,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寄生虫。播前施足基肥,每亩施优质厩肥2 000~3 000 kg、过磷酸钙30 kg、尿素20 kg、硫酸钾复合肥50 kg。并耕翻、整细、耙平,离银杏树树干基部1 m处作畦,做到肥匀、畦平、土细,以备将蒜瓣栽植到土壤中。田头要有排水沟,确保旱能灌、涝能排。
按株距4.5 cm、行距15 cm的密度采用打孔点播或带状开沟点播,注意蒜瓣不能倒置,用种量85 kg/亩左右,种植密度9万株/亩左右(折合大田的面积)。播完后畦面上盖1 cm厚的细土,播种深度5~6 cm,可有效减弱植株长势,使果形圆正、独蒜率高、商品性好。
播完种后浇灌1次齐苗水,播后每亩用33%二甲戊灵乳油100~150 mL或240 g/L乙氧氟草醚乳油35~50 mL或960 g/L精异丙甲草胺65 mL兑水40~50 kg,于大蒜播种盖土后进行土壤封闭喷雾防除杂草。同时覆盖一层地膜,促进蒜种快速出苗。并根据土壤墒情,结合植株生长状况,适时浇水。雨水过多时,应及时排水。
4~5叶期(退母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20 kg/亩,当蒜苗高10~20 cm时,可人工中耕除草,既起到松土的作用,又能防止土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
结合浇水追肥,促进鳞茎快速生长。追肥时,施尿素15 kg/亩,再加上硫酸钾10 kg/亩,开沟撒施覆。结合根外追肥,再喷施1~2遍叶面肥,可以用磷酸二氢钾、氨基酸等。禁止施含氯化肥。此时不能灌水过多,避免引起蒜瓣开散和降低独蒜率,影响大蒜的品质[2]。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生产安全、优质的独头蒜。
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实行轮作倒茬,清洁田园,加强中耕除草,降低病虫源数量。
采用色板诱杀,每亩蒜田悬挂蓝色粘虫板(20 cm×25 cm)20~25块,对蓝色有趋性的蓟马、种蝇等害虫有诱杀作用;悬挂黄色粘虫板(20 cm×25 cm)20~25块,对黄色有趋性的潜叶蝇、蚜虫等害虫进行诱杀。随着大蒜生长及时调整色板高度,悬挂高度为板下沿距大蒜顶部10~20 cm,一般20~30 d更换1次粘虫板以提高粘虫效果。
使用1%苦参碱水剂1 000~1 500倍液防治蓟马、潜叶蝇、蚜虫,使用2%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紫斑病,使用1%香菇多糖水剂200~3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500倍液防治病毒病。
在整地作畦时,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500 mL加水2 kg拌细土25 kg,均匀撒施于地表后并耕翻,可有效防治蒜地蝼蛄、蛴螬、种蝇幼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每亩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 g兑水喷雾防治蓟马、潜叶蝇、蚜虫;每亩用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40 mL防治叶枯病、紫斑病;每亩用20%噻唑锌悬浮剂100 g或20%噻菌铜悬浮剂90 g防治细菌性软腐病;每亩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40~50 g防治病毒病;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100 mL防治锈病等。
6月中旬,随着蒜秸蒜叶的逐渐变黄,假茎基部变软,即进入蒜头最佳收获期。收获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收获后剪去须根、假茎,并置于通风处晾晒、分级,达到商品标准时根据客商要求上市销售。
不同银杏林地土壤墒情、有机质含量、光照时长、肥力、长势,各有差异。但同一地块,由于银杏林疏密不同,独头率也会有差异,单个体独蒜质量也有差异。凡影响同化物质生产和运输的其他栽培条件及环境条件,导致营养不足时也会产生独头蒜。如种瓣太小、基肥不足、土壤贫瘠、密度过大、营养供应不及时、叶数太少、鳞芽分化所需温、光照条件不足、草荒、干旱缺水等均会导致产生独头蒜,林地也需要选择[3]。
播种前期的持续低温、干旱都会直接导致出苗时间延迟,幼苗瘦弱,有部分幼苗经过了低温春化,或种瓣大、土壤较肥沃,鳞芽较易形成多瓣,影响独头率,也使部分蒜苗经历了花芽分化,影响独头率和产量。植株生长期间既未满足抽薹对低温的需要,也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供给鳞芽分化,其结果是不抽薹,也不能形成侧芽,在长日照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来临时,外层叶鞘中的营养内移,贮于顶芽的最内层鳞片之中,使顶芽的内层鳞片变得特别肥厚,从而形成独头蒜。
大蒜是喜光作物,其中后期受到银杏枝叶遮阳,光照不足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后期加强肥水管理及适当延迟收获,提高产量。
由于蒜种自身存在差异,打破睡眠的程度不同,出苗有早有晚,植株经历春化阶段时间有异。不同品种间鳞芽分化及肥大所需条件也有差异。
小小独头蒜,撬动大经济。围绕独头蒜的套种模式,开展独头蒜需肥规律和独头蒜林下栽培及水肥管理关键技术探究,筛选适宜品种、选好林地、适期晚播、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集成示范林下独头蒜高效栽培技术,实现徐淮地区银杏林下规模生产独头蒜的预期。关于银杏林下栽培独蒜的需肥规律、水肥管理、产量和品质特征,在播期及管理上总结经验,克服产量低的瓶颈,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