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建叶
(张家口市宣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张家口 075100)
番茄又名西红柿,是茄科番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1],在我国南北方广泛栽培。果实营养丰富,可以生食、煮食、加工番茄酱、汁或整果罐头[2-3],番茄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盐、碳水化合物,其特有的番茄红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
冀西北地区位于北纬40.7°,海拔700~1 600 m,早春连阴雨雪天气少,夏季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日光温室番茄的生长。该地区紧邻京津,交通发达,区域内大型工业、矿业很少,农业生产环境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在特殊的气候和光照资源条件下生产的番茄品质优良,畅销于京津等周边大型蔬菜市场。番茄日光温室早春茬栽培在上一年的12月育苗,当年的2月上旬(俗称打春后)定植[4],5月中旬开始采收,7月上旬采收结束,且与露地、大棚种植番茄错开商品销售期,亩产达到11 000~14 000 kg,能够有效提高菜农的经济收入,实现增产增收。早春茬日光温室番茄生产现已成为该地区早春温室的主导产业。
冀西北早春气候寒冷,雨雪天气较少,不耐低温的品种花芽分化出现障碍,第一穗果畸形,影响产量,且降低了商品价格,影响种植收益。选择在低温条件下花芽分化正常,能正常开花结果,坐果率高,畸形果少的高产、优质、抗寒、耐弱光的早熟品种。
番茄育苗一般采用72孔穴盘育苗,穴盘孔数少秧苗健壮,孔数太多秧苗极易徒长。基质选用理化性状好的果菜类专用基质。
在育苗温室内,基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基质含水量控制在手握成团、松手散开的状态。拌好的基质放到穴盘上,用平滑的小木条板刮去多余基质,使每穴基质均匀一致,8~10个穴盘码一摞,用大于苗盘的木板向下在穴盘顶端用力下压,穴盘压穴1/4~1/3深。
播种一般在上一年的12月中旬,采用催芽播种或直播方式。每穴播1粒种子,播后覆盖一层育苗基质,用平滑的小木条板刮平穴盘表面。育苗盘不能和地面接触,应摆放在育苗床上或在育苗盘下放置1个倒扣的苗盘,这样可避免番茄苗根系扎入土中,有利于侧根生长,同时预防土传病害。
2.3.1 水分管理苗期在不影响幼苗生长的情况下,掌握宁干勿湿、不干不浇。浇水应根据天气情况、基质含水量、幼苗长势,采用喷洒方式,晴天上午10:00后进行,下午4:00以后、连续阴雨天气时控制水分,以防秧苗徒长。第1水要浇透、浇匀,水分从苗盘底部渗出为宜。幼苗长至4~5片叶时要通过通风、控水进行蹲苗,达到适龄壮苗。
2.3.2 温度管理出苗前,棚内保持白天气温在25℃以上,夜间18℃以上;出苗后,维持白天20~25℃、夜间18℃以上。超过28℃时要及时通气降温,防止小苗徒长。定植前7~10 d进行低温炼苗,白天气温20~25℃,夜间10~15℃。
2.3.3 分拣补盘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查漏补缺,去除畸形苗,补齐空穴。弱苗另外装盘进行不同的水分光照管理,保持分拣后的幼苗长势整齐一致。2叶1心后,可根据秧苗长势,喷洒0.3%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交替使用,间隔7~10 d 1次,2~3次即可。
2.3.4 壮苗要求培育壮苗是番茄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壮苗标准:苗龄45~50 d,茎粗、根多而健壮,株高10~15 cm,茎粗3~6 mm,叶片数4~5片,叶大而厚,叶色浓绿,子叶完整,茎、叶片部位无病斑,根部生长点白、多,根系发达。
2.3.5 病害防治番茄幼苗期的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子叶展开后苗床可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00倍液或30%恶霉灵水剂2.5~3.5 g/m2兑水10~15 kg喷淋,7~10 d喷施1次,连喷3次。定植前1~3 d再用上述药液喷淋幼苗,预防定植后发生病害。
定植前10 d深耕30 cm,交叉旋耕土壤2遍,耙耱1遍,达到耕深一致、地面平整、土壤细碎。整地时施足底肥,每亩施入腐熟的优质有机肥5 000 kg、三元复合肥(N、P、K比例为18∶18∶18)50 kg、优质生物菌肥40 kg。
地膜选用幅宽为90 cm的黑色地膜,以利于除草、保墒。垄面宽60 cm,垄沟宽50 cm,垄高15~20 cm,膜下垄中间铺设1条滴灌管。
2月上旬,选阴天或下午光照较弱时定植。大小行种植,每垄2行。秧苗定植于垄面边缘向内10 cm处,株距45 cm,亩密度2 600~2 800株,定植深度以埋住土坨为宜,采用定植器或人工定植。
定植后立即浇定植水,5~7 d浇缓苗水。从定植后到第1穗坐果期间,管理的重点是进行蹲苗,调节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间的关系,增强根系发育。第1穗果长到核桃大小时浇第1次水,之后7~10 d浇1次水,保持膜下土壤湿润。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午间植株有萎蔫时,可在第1花序开前或开后浇水,但切勿在开花期浇水,以免造成秧苗徒长及落花落果。
基肥充足时,到第1穗果之前可不用追肥。第1穗果核桃大小,结合浇水每亩冲施N、P、K比例为15∶5∶25的速溶肥10 kg;结果盛期每亩冲施N、P、K比例为20∶10∶30的速溶肥8 kg,7~10 d 1次;果实膨大期,每亩冲施生物菌肥20~25 kg,注意补充叶面肥,交替喷施0.3%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7~10 d 1次。
苗期是番茄花芽分化的时期,应尽量保证生长所需要的正常温度,花芽分化期温度过低易造成第1穗果畸形。定植结束后至缓苗1周内,做好防寒工作,白天气温25~30℃,最高不超过33℃,夜间控制在15~18℃。生育期内白天气温23~28℃,夜间15℃以上。
番茄多是单秆整枝,秧苗长到40~50 cm高时吊蔓,避免植株倒伏。生长周期内适时打掉侧枝,打杈需在晴天上午进行,当杈长8~10 cm时及时去掉。留5穗果打掉主茎枝头。在留足果穗数后再往上留3片叶即可摘心打顶,防止阳光灼伤果实,也可制造养分供给下部果实成熟。番茄结果后期,及时打掉下部的病、老、黄叶,以利于架下空气流通,减少病害的发生。
早春番茄开花期遇到阴雨雪天气,温度偏低,光照不足,影响正常授粉受精,导致落花。一般在每穗花序开花2~3朵时,在花柄结节处沾抹番茄灵,第1穗沾抹4~5朵花,第2~5穗沾抹6朵花。第1穗留3~4个果,第2~5穗留4~5个果。每朵花只抹1次。
提高坐果率也可采用熊蜂授粉。在开花数大约5%时放置熊蜂,一个温室(0.5亩左右)一般放置1箱熊蜂(150只左右)即可满足授粉要求。将蜂箱放置于棚内中部,高度离地面1 m左右。用防虫纱网封住棚室通风口,防止熊蜂飞出棚室,导致授粉效率下降,同时也防止棚外的害虫进入。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选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5~100 g/亩、40%嘧霉胺悬浮剂70~100 mL/亩、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100 g/亩喷雾防治,交替施用,每7~10 d 1次,连续3次。
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7~100 g/亩、25%嘧菌酯悬浮剂24~32 g/亩喷雾防治,交替施用,每7~10 d 1次,连续3次。
选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40 g/亩、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70~90 g/亩、25%嘧菌酯悬浮剂60~90 g/亩喷雾防治,交替施用,每7~10 d 1次,连续3次。
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30~180 g/亩、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3~40 g/亩、52.5%嗯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20~40 g/亩喷雾防治,交替施用,每7~10 d 1次,连续3次。
白粉虱发生初期可采用释放丽蚜小峰防治,每隔5~7 d释放1次。也可在距离植株顶部20 cm处悬挂黄板诱杀成虫,每亩悬挂30~40块。或者使用烟熏剂(不可与丽蚜小峰同时使用),亩用22%敌敌畏烟剂0.5 kg,于傍晚密闭大棚熏烟杀灭白粉虱成虫,每隔7~10 d熏1次,连熏2~3次。
商品番茄要求表皮完好、光滑、鲜亮、洁净,无机械伤。当番茄果实表面75%转色即可采收[5],此时营养价值最高,是鲜食的最适时期。采收也要结合市场情况、运输条件来决定。薄皮品种应适时采收,厚皮品种可适当延后采收,采收过早,果肉硬、品质差。采收应配戴手套在露水干后进行,避免手指挤捏损伤果实。前2穗果应及时采摘,以促进后续果穗迅速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