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晶晶
摘 要:目的:研究急诊中标准化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Diabetic Ketoacidosis)中实际疗效。方法: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份至2022年10月份收治的DKA患者中选出50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常规组(急诊常规治疗+胰岛素皮下注射)与观察组(急诊标准化补液治疗+结合血糖指标在胰岛素中加入糖水或盐水持续静脉滴注),对比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病症消退时间、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血糖与血PH值改善结果。结果:常规组与观察组DKA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00%、0.00%,未见显著差异(P>0.05);临床病症消退(4.17±1.57)h、(3.32±1.36)h,血酮体恢复正常时间(36.94±1.73)h、(28.91±2.00)h,尿酮体恢复正常(36.02±3.25)h、(26.38±3.28)h;FBG(8.90±1.21)mmol/L、(7.74±1.00)mmol/L,2h-PG(11.42±1.34)mmol/L、(9.55±1.22)mmol/L,后组数据较小,血PH值(7.40±0.16)、(7.48±0.11),后组数据偏大,组间对比呈现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急诊中标准化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疗效突出,可推荐应用。
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标准化急诊治疗,静脉滴注,皮下注射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51
DK A属于急性代谢紊乱范畴疾病,在糖尿病群体中发病率偏高,死亡率1%左右。为确保DKA患者在治疗中免遭肾衰等不良后果的侵害,临床医师在出具治疗方案时,应合理用药,以降糖、指标调节为依据科学使用胰岛素药物,以求在胰岛素辅助治疗期间,患者的病症及其指标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促使患者在标准化急诊综合治療下早日恢复正常的酸性物质代谢能力。相比单一使用氯化钾常规治疗方法,联合胰岛素进行综合治疗的方案,能够更快速降糖,提高指标调控效率,整体上具有可行性[1]。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入院接受急诊治疗的患者中选出50例,研究胰岛素疗效。
1 档案资料和治疗方案
1.1 档案资料
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中将5 0例D K A患者列为研究样本,分别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后均有2 5例患者。常规组中患者平均年龄(4 6.86±10.76)岁, 25~70岁,平均病程(2.75±0.46)年,1~5年,男病人18例,女病人7例。观察组平均年龄(46.33±10.66)岁,24~69岁,平均病程(2.77±0.52)年,1~6年。男女有16例、9例。组别中病人年龄、性别及其病程信息未见显著差异(P >0.05)。
纳入标准:(1)在血检、血液酸碱度分析等综合检查项目中确诊为DKA;(2)研究初期已签订自愿参与同意书;(3)除糖尿病外未见其他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1)合并乳腺癌、胃癌等癌症疾病者;(2)心梗、脑梗等急性病患者;(3)沟通障碍或认知障碍、感官系统失调疾病者;(4)胰岛细胞瘤、肝肾损伤等胰岛素禁忌人群;(5)过敏体质或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
1.2 治疗方案
常规组采取标准化急诊常规治疗+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案。入院后由专业医生,为其提供急诊常规治疗,即建立静脉通道,密切监测体征与血钾指标变化情况,下达氯化钾配制生理盐水展开输液治疗医嘱,氯化钾输液量1.5 g/h以下。其中选用的氯化钾药物以中国大冢药业生产的氯化钾注射液为主(国药准字H20053711 10 mL:1.5 g),始终结合患者的血糖水平适当增加饮水量,促使患者血糖经过急诊治疗后保持平稳状态,抑制低血钾等不良后果的出现。与此同时,实施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选用江苏万邦生化药业生产的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H10890001),医生在测量好患者的体重后合理分配胰岛素药物药量,采用临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使用胰岛素药物,其注射药量为0.5~1U/kg/d。结合患者的血糖降低情况确定皮下注射疗程,一般可在患者的腹部、手臂外侧、大腿外侧等皮下组织处使用一次性针头注射胰岛素,并注重注射部位酒精消毒。
观察组中的患者则在与上述相同的补液治疗基础上,应用胰岛素静脉持续滴注方法。记录胰岛素使用方案下患者实际改善程度[2]。在补液治疗期间合理使用常规胰岛素,促使患者的血糖得以降低。静脉滴注胰岛素期间,准确记录患者的血糖水平,若患者空腹血糖高于13.9 mmol/L,并伴有恶心等不适感,立即静脉滴注胰岛素,以0.9%氯化钠溶液配制胰岛素注射液。始终监测血糖变化水平,若未达到13.9 mmol/L,也可以用葡萄糖配制胰岛素,配制比例控制在4∶1到6∶1以内,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使用5个或6个单位的胰岛素,滴注速度控制在每小时4个单位。
1.3 观察指标
本文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病症消退与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血糖指标、血PH值等多项指标。
临床病症的消退结合医生临床诊断以及患者的实际反馈结果予以确定,其中典型病症以心跳加速、恶心呕吐、皮肤干燥、呼吸困难为主,记录病症明显减轻的时间节点。血酮体正常范围:<1. 0mg/dL;尿酮体正常值:2.0~4.0 mg/L,统计定性分析法转阴时间。FBG:4.1-5.9 mmol/L(18~59岁),4.6~6.4 mmol/L(60~90岁);2h-PG:<7.8 mmol/L。血PH值:7.35~7.4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版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频数(n)、构成比(%)予以描述,计量资料用( )表示;计数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应用卡方检验(χ2)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临床病症消退与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血糖指标、血Ph值)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P<0.05,代表组间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对比治疗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常规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2.00%(1例低血糖,1例低血钾,1例心绞痛),虽高于观察组的0. 00%,但差异不明显(χ2=1.418,P =0.234)。
2.2 对比治疗后患者临床病症消退以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
常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病症消退以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比观察组长(P<0. 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3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指标与血Ph值指标改善结果
常规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指标与血PH值未见对比差异(P >0.05)。治疗后常规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比观察组高,血PH值比观察组低(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中FB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2 h - P G:餐后2 h 餐后血糖(2 h p o s t p r a n d i a lglucose)。
3 结 论
3.1 DKA的影响因素
结合学者周少碧[3]的研究成果,DK A者人体碳酸氢根含量(HCO3-)指标往往呈现降低趋势,且该项指标越低,病症愈加明显、尿酸水平随之升高,伴随心率脉搏加速,还会形成脱水反应,难以保持正常的呼吸状态,进而增加病危可能性。另一项因素多以糖尿病类型为主。Ⅰ型与Ⅱ型糖尿病者显然后者发病率更高,多因缺乏胰岛素引起血糖异常,伴有进展缓慢特征。
3.2 胰岛素的应用价值
DKA多因脂肪代谢异常,引起酮体酸性物质生成量的增加,且胰岛素日常使用不科学的糖尿病者易发DKA。胰岛素药物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糖原合成、弥补胰岛素不足等功效。在单一使用氯化钾药物基础上,可借助胰岛素药物高效调控血糖、血酮体与尿酮体指标。典型病症也将趋于好转,抑制肾脏器官损伤[4]。本文提出的胰岛素给药途径倾向于持续静脉滴注疗法,在胰岛素用药期间,可合理控制药物浓度及其速率,以免因药物使用参数不当,引起低血糖、低血钾等不良事件,而且此种给药途径对于临床医师具有易于操作、可控性强优势,更易发挥胰岛素药物快速降糖作用。实际应用中能建立与患者胰岛素生理分泌条件相似的输注环境,促进胰岛素细胞分泌,达到持久性、稳定性控糖疗效。特别是酸中毒病症下,酮体指标能在胰岛素用药中得以下降,最终在辅助降糖中将各项指标调整到标准状态内[5]。胰岛素作为调节代谢紊乱与阻断酮體合成类药物,可在持续滴注中将胰岛素分泌水平调整到正常状态[6]。作为DKA疾病治疗期间的首选疗法,胰岛素疗法在血糖控制方面较为重要,无论是静脉滴注还是皮下注射治疗,都要在补液治疗之上进行降糖治疗,这样才能从血糖水平的合理控制下消退病症,验证胰岛素的应用具备临床意义。临床用药期间,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后,应记录血糖指标范围,而后为其配制适宜的胰岛素使用计划,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入药,便于患者吸收药物成分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指标水平,达到降酮补液目的。尤其在患者血糖偏高时,以氯化钠溶液配制胰岛素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即可快速达到降糖目的,表明胰岛素辅助疗法具有临床应用优势,临床医师可以加大胰岛素药物使用力度。王强等[7]在阐述胰岛素疗效时,发现采用皮下注射法与静脉滴注法时,显然持续静脉滴注用药可优化疗效,最大化开发胰岛素药物成分作用,产生满意的降糖成果。厉建波[8]在比较常规胰岛素应用疗法与持续皮下注射法时发现,后者更易产生持久稳定的控糖成效,与本文结果存在相似性。
综上所述,急诊中标准化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促使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的指标水平,治疗效果优于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