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霞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和独裁,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强烈愿望。在诗歌中,诗人将大海人格化,同大海展开对话,向大海诉说自己的心事,并与它深情告别。全诗共15个小节,按照“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逐层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接下来,笔者就分析一下《致大海》的结构。
第一层(第1-7节)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熱爱之情。诗人将大海人格化。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他的知己,是他倾诉的对象。“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诗人在诗歌的开篇就点明了大海的特点——大海是自由的。他深情地与大海告别。而大海也作出了回应。“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大海是自由的、广阔的、奔腾的;蓝色的浪头在翻滚起伏,非常壮观。在彷徨和迷惘的时候,诗人站在岸边,静静地望着大海,倾听着大海的声音,欣赏着黄昏时分大海的宁静,甚至是迷恋大海发脾气时掀起的巨浪。“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大海是那么的广阔,渔人在大海的面前显得如此的渺小;大海是那么的汹涌,成群的渔船也会被它覆没。面对大海,诗人想热烈地拥抱它,用诗歌去赞美它。因为诗人一直被束缚着。他一心想要挣脱束缚而又不能,于是感到无比痛苦,只能在岸边看着自由的大海。在第一层中,诗人将大海当作自己的朋友。大海有着博大的胸怀、汹涌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诗人反复地向大海倾述着自己的烦恼,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第二层(第8-13节)抒发诗人对英雄的缅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海边的峭壁旁有一座光荣的坟墓。这个坟墓里有光荣的过去。“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是一些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在这里,诗人融入了理性的思考,用“威严的回忆”来赞美拿破仑为自由而战的精神,也批判了拿破仑之后专制独裁的做法。“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拜伦是诗人仰慕的另一个对象。诗人将他称为“天才”,是为自由而战的英雄。拜伦也曾为大海歌唱过。在抒发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的过程中,诗人再次赞美了大海的深沉与有力。之后,他联想到了自己,所以感到忧虑。拿破仑最终被囚禁,拜伦则客死他乡,这些英雄的结局令诗人感到失望,也隐隐透露出壮志难酬的迷茫。
第三层(第14-15节)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不舍之情。诗人以“哦,再见吧,大海”与大海告别,表达了对大海的不舍之情。在诗人的心中,大海是自由和光明的象征。大海壮美的景色让他难忘。“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站在海边,诗人静静地聆听着大海在黄昏时发出的轰响,久久不忍离去。的确,此时的大海不再是自然界的大海,而是诗人的朋友和知己。将要和自己的朋友告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啊!“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他决定带着大海的山岩、海湾、浪花、光和影到森林去,到寂静的草原去。山岩、海湾、浪花、光和影是大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海精神的投影。诗人将要带着它们走向森林和荒原,就是要把大海的精神带到森林和荒原,让自由之花在森林里遍地开放,让自由之树在荒原上野蛮生长。
总之,《致大海》是一首内容丰富、结构分明的诗歌。其中有对大海的礼赞,有对英雄人物的联想,也有对现实的关照,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七中学)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