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芳
纵观近五年的古诗词鉴赏高考题,笔者发现试题考查的内容包括对形象的分析、对语言的赏析、对艺术手法的探究、对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等。近几年的古诗词鉴赏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两大素养。此外,这类高考题也时有创新。比如,2018年北京卷、2020年江苏卷都设置了评价类的古诗词鉴赏题,即给出一段评语,要求考生结合评语探究诗歌的妙处。
示例:
2018年北京卷:清人陈廷掉《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2020年江苏卷: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分析诗句写法的妙处。
笔者发现学生在解答这类试题的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
1.在审题时未能抓住评语或者读不懂评语,解题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2.读不懂诗句,不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能力有待提升,对诗中典故的理解不够深入。
4.概括能力不够强,表达不够简洁凝练。
对此,笔者以评价类古诗词鉴赏题为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专题复习活动。具体如下:
一、原题回放及试题解析
在参加了2021届南宁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后,我班学生普遍反映其中的古诗词鉴赏题比较难。对此,笔者将原题展示出来,并带领他们一起分析。
原题回放: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 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认为其妙在“虚实离即之间”,请结合诗句赏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审题时,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颔联”限定了分析的对象;评价语“虚实离即之间”明确了分析的主要内容,即分析“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作用。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
参考答案:①“人似秋鸿”承接首联,是实写现实的处境。诗人外出寻春,体悟到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②“事如春梦”是虚写,为之后写春游之乐作铺垫。往事就好像春天里的一场大梦一般,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于是才有后面的表达春游之乐的诗句。③诗人从往事的失意痛苦中解脱出来,看淡了名利、抱负,进而有了出郊春游的行为,展现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颔联看似“游离”在外,实为全诗的关键之所在,因而其妙在“虚实离即之间”。
笔者带领他们分析完试题,还要求他们明确以下几点:
1.答出颔联的前半句为实写,得1分;对此句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到“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得1分;只答“人是实写”“雁是实写”不得分。
2.答出颔联的后半句为虚写,得1分;对此句内容进行分析,提到“往事就好像春天里的一场大梦一般,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得1分。
3.只点出哪句为实写或虚写,不作分析,或以引述诗句代替分析,或分析得不准确的,只能得1分。
4.对颔联的表达效果和诗人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提到了诗人看淡名利、抱负,超然旷达、乐观豁达等可得1分;分析“离即之间”的妙处得1分。
5.在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诗人的情感态度时只提到“无奈”“惋惜”“悲伤”“伤感”“遗憾”“惆怅”“壮志难酬”等均不能得分。
二、设问方式及解题思路
之后,笔者又展示了历年的高考真题,带领学生思考此类题目在设问方式上具有哪些特点,并帮助他们一起总结解答这类题的大致思路。
1.设问方式
这类题与传统的古诗词鉴赏题在设问方式上略有差别。评价类的题目往往会引用一句或一段古今中外名家对诗歌的评价,然后要求考生对这一评语进行判断,并且结合诗句分析。
解答这类题的难点在于:
(1)考生要读懂评语的意思。
(2)设问往往比较含蓄,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考点是什么。
(3)审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比较强,要求考生能灵活运用专业术语并结合评价语和诗句来答题。
2.解题思路
(1)认真阅读古诗词,理解作品的大意。
(2)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揣摩题目中评价语的意思,找准考点,准确作答。
(3)解释评价语的意思,紧扣关键词和关键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拓展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展示同类型的例题,要求他们按照上面的思路答题。
例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很好地概括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请分析理由。
审题:
1.题型:评价类的古诗词鉴赏题。
2.评价语:“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3.考点:考查诗歌的艺术特色。
试题解析:本题从艺术特色的角度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实际上指一些小小的事物当中往往蕴含着大道理。答题的重点在于结合全诗和评语分析“以小见大”这一手法的妙处。
参考答案:
①“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指一些小小的事物当中蕴含着大道理,告诉人们要学会以小见大。这首咏史诗正是借助一些小小的事物来抒发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分析评价语)
②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一支被折断的铁戟,联想到汉未动荡的年代、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这是“一粒沙里见世界”的表现。(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③后两句中的“铜雀春深”以小见大,由东吴二乔联想到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即“半瓣花上说人情”。(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例题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风辞
刘 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泛舟河上,赏景设宴,与群臣饮酒,即兴作《秋风辞》。
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评价简要赏析三四两句诗。
试题解析:本题的难度较大。在审题时要抓住“遗响”这一关键词。“遗响”指“前人作品的气韵风格”。而这道题主要考查《离骚》的气韵风格在刘彻的《秋风辞》中的体现。考生需结合自己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明确答题的范围。《离骚》的气韵风格:比兴手法的运用,诗歌楚辞体的常有调式,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考生需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离骚》遗响”指《秋风辞》这一作品受《离骚》的影响颇深。
①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之后以兰、菊比喻佳人,表达对“佳人”的思念之情。
②内容上:屈原的《离骚》用香草美人比喻理想、美政。此诗则用兰、菊、佳人表达对大业的追求及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③形式上:本诗与《离骚》的调式一样,多以“兮”字调整句子的节奏,使诗歌富有节奏感。
总之,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一些学生即便已经完成了一轮复习,但遇到古詩词鉴赏题中的特殊题型时,依然会觉得无从下手。所以,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专题复习活动,希望能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2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