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云,张全辉,邓永文,何俊梅,周一多,贾明艳,易浩然,黄飞鸿
肛门湿疹又称肛门湿疡,是发生在肛门周围的常见疾病之一,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肛门瘙痒、皮损对称分布、反复发作和易发展成慢性等。目前,肛门湿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肛门局部病变、饮食、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肛门湿疹主要因先天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损伤脾胃,脾胃虚弱,从而产生内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膳食结构的变化,肛门湿疹越来越常见并日益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对于肛门湿疹的治疗,西医主要以抑制炎症、抗过敏、止痒等方法对症治疗为主,但易出现耐药性。中医在临床上通过辨证采用中药内服或外用治疗肛门湿疹,颇有成效,可减少因长期使用西药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治疗方法有祛风止痒法、清热凉血止痒法、利湿止痒法、重镇安神止痒法等。但目前药物作用机制暂不明确,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的试验研究证实。因此,系统地整理具有止痒作用的常用中药,深层次地开展常用止痒中药治疗肛门湿疹的机制研究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现将常用外用止痒中药治疗肛门湿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医对“痒”的认识早有记载,如张潮在《幽梦影》中云“痛可忍而痒不可忍”,足见痒苦楚难忍。中医认为,无风不作痒,可见风是痒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风性善行,如果出现在体表或发生在脉络之间,会袭扰肌肤,造成气血不和,进而出现皮疹、瘙痒,其阐明了风与痒是密切相关的。风也有外风、内风之分,一是由感受风邪导致,二是多责于血虚、血热等[1]。因此应祛除在表之风邪,平息搜剔内风来调节阴阳之平衡,消除生风之虞,瘙痒亦随之消失。现代研究表明,祛风止痒类中药含有的抗炎成分复杂,能够抑制基体产生致炎细胞因子,进而避免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趋化,减弱炎性反应,同时能调节Th1、Th2的免疫活性,从而介入抗炎环节,相关中药有防风、乌梢蛇、薄荷、荆芥、刺蒺藜、全蝎、浮萍、僵蚕、川芎、蜈蚣、徐长卿、蝉蜕、蛇床子等,现针对荆芥、防风、蛇床子、刺蒺藜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1.1 荆芥 荆芥属唇形科草本,性微温,味辛,归属肝、肺经,具有消疮透疹、散风解表的功效。范慧婕等[2]用2,4-二硝基氯本(DNCB)诱导的慢性湿疹模型中论证荆芥的有效成分,表明其可升高血清白介素(IL)-2水平,降低血清IL-4水平,可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草药祛风止痒的作用与其可抗炎、抗过敏密切相关。挥发油是荆芥中的有效物质[3],其化学主体是薄荷酮,药物功能主要是镇痛、抗炎、抗过敏等[4],可对动物慢性、急性炎症起到抑制效果,可抑制花生四烯酸(AA)的释放及因对信息通道转导和Toll受体所引起的氧化反应,进而抑制炎性因子如IL-1、IL-2以及TNF的合成,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从而达到抗炎的目的[5]。
1.2 防风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归膀胱、脾、肝经,可祛风胜湿,止痉。刘羽等[6]研究表明,防风中含有多糖类与香豆素色原酮等,其含有的有效成分甲基维斯阿米醇贰与升麻贰对于二甲基苯导致的小鼠耳廓皮肤肿胀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减轻机体炎症。此外,防风中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防风色酮醇、升麻素、挥发油等,能够发挥消炎解热、抗过敏等作用。吴贤波等[7]选择胰蛋白酶刺激P815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此构建了对应的肥大细胞脱落颗粒模型,结果显示,从防风中提取的高纯萃提取物能够对蛋白质水平以及mRNA表达水平进行抑制,从而抑制其肥大细胞PAR-2的具体表达,还能够抑制组胺分泌,提示防风可能通过抑制PAR-2的表达来阻断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过程,进一步有效抑制组胺分泌,故防风是通过这种方式阻断“瀑布效应”,发挥抗过敏效果。刘双利等[8]针对二氢呋喃色原酮与呋喃香豆素类等物质展开了研究,并指出挥发油是防风抗炎的主要成分,防风提取物色原酮类成分具有突出的抗炎作用。李祥生[9]通过细胞与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升麻素苷的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调控Lyn/Syk/PI3K/Akt以及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过敏功效。
1.3 蛇床子 蛇床子性温,味辛、苦,入肾经,可祛风燥湿、止痒。张秋秋等[10]实验研究表明,蛇床子能够抑制蛋白及STAT5的表达,这两种表达基因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中。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蛇床子中含有多种香豆素类成分,并含有挥发油。程永杰等[11]通过实验模型表明,蛇床子总香豆素(TCCM)可抑制急性炎症,缓解大鼠足趾肿胀程度,并且对于缓解慢性炎症亦有积极作用。李晓婷[12]在动物炎症模型中表明,蛇床子素在抑制由脂多糖(LPS)诱导RAW 264.7分泌多种炎性因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环氧化酶2(COX-2)的高表达,并进一步阻断MAPK/p38磷酸化,从而达到抗炎效果。
1.4 刺蒺藜 刺蒺藜味辛、苦,归肝经,能祛风止痒,除疹明目,主要含有多糖类、黄酮类、淄体皂苷类,在抗过敏、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陈子珺等[13]研究发现,防风与同炒过的刺蒺藜能够对组胺影响的豚鼠的回肠平滑肌收缩以及离体气管收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见抗过敏递质所发挥的抗过敏效果主要是通过组胺进行发挥。
杜江等[14]认为,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而导致肛周发病。由此可见,湿亦是湿疹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对于湿邪造成的湿疹瘙痒,各家遵循的是利湿止痒之法,辨证使用芳香化湿药治疗。芳香化湿药多气味芳香,通过醒脾胃、振奋运化、祛除湿邪以止痒。利湿止痒类中药的有效成分可以抗炎、抗过敏、止痒,主要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发挥作用,主要药物有茵陈、茯苓、泽泻、萆薢、陈皮、白鲜皮、车前草、苍术、地肤子等。
2.1 茵陈 茵陈微寒,味苦,主入胃、胆、脾、肝经,可退黄利胆、利湿清热。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陈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挥发油、茵陈香豆精、茵陈素等,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刘玉萍等[15]认为,茵陈所含成分可通过多个炎症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滨蒿、滨蒿的丁醇提取物(Bu-OH)和3,5-二咖啡酰—表—奎尼酸主要通过降低血清组胺、免疫球蛋白(Ig)E、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6水平而产生抗炎作用[16]。Nam等[17]提出3,5-O-dicaffeoylquinic acid能够降低Caspase-1活性,降低人体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的表达量,阻断核结合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进而减轻肥大细胞导致的炎症性疾病。
2.2 苍术 苍术味辛温苦,归胃、脾经,可止痒、健脾燥湿。陈晓光等[18]研究表明,苍术乙酸乙脂提取物对于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抑制作用,可增强其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苍术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苍术素和糖苷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等作用。苍术素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和核磷蛋白—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信号通路,进而达到调控炎症递质的作用[19]。许立等[20]对小鼠给予苍术的乙醇提取物,用药剂量为0.54 g/kg、2.16 g/kg,连续给药7 d,结果显示,予以2.16 g/kg的苍术乙醇提取物能够抑制二甲苯所导致的小鼠耳肿,能够抑制棉球肉芽肿,抑制率为28.9%,表明苍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2.3 茯苓 茯苓味甘,性淡平,入心、肺、脾、肾经,可利水、健脾、宁心,茯苓的主要成分有三萜类、多糖等物质,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抑制炎症、抗病毒等作用。汪电雷等[21]使用二甲苯制造耳肿胀小鼠模型,结果表明茯苓总三萜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梁学清等[22]研究证实了茯苓多糖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而羟甲基茯苓多糖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鼠体内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脾抗体分泌的具体细胞数、特异性抗原结合细胞数量及牛血白蛋白导致的超敏反应等。体外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羧甲基茯苓多糖能够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23]。
火毒热邪,刺激腠理,蒸熏肌肤,遂气血不和而痒。热邪可以从外感受而来,也可由内化生,致敏物质内部包含热毒,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造成过敏性皮肤病,进而出现瘙痒,治疗此病的药物多性属寒咸,寒可清热,咸可入血,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之功,从而达到止痒的目的。清热凉血类中药的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起到抗炎、抑菌止痒的效果。因此临床各家运用清热凉血止痒之法辨证使用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瘙痒症状,如苦参、生地黄、牡丹皮、黄连、栀子、龙胆草、金银花、白鲜皮、地骨皮等。
3.1 苦参 苦参味寒苦,归属肝、心、膀胱、胃、大肠经,具有止痒杀虫、燥湿清热的功效。王会贤等[24]在实验中给小鼠喂以苦参水煎剂,并对小鼠全身免疫功能进行检测,进一步了解其影响机制,该实验证实了苦参能够降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及其他细胞的免疫活性。现代中医皮肤科赵炳南提出的永全虫方治疗湿热郁久的湿疹,疗效确切,方中苦参发挥了清热燥湿止痒的功效[25]。现代研究表明,在苦参发挥效用的过程中,生物碱类与黄酮类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发挥止痒、抗过敏的成分是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动物研究表明,苦参碱可以抑制白细胞游走,提升自由基的清除速度,抑制淋巴细胞等因子发挥致炎效应[26]。氧化苦参碱能明显抑制NF-κB的活化,进而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抑制炎性细胞聚集[27]。孙妍等[28]在实验中对小鼠喂养氧化苦参碱,喂养剂量为40 mg/kg,观察苦参碱的抗炎作用;对大鼠喂养氧化苦参碱40 mg/kg+阿魏酸钠20 mg/kg,可见药物协同可以产生较好的抗炎效果,如果将氧化苦参碱的浓度调升至400 mg/kg,则会抑制巨噬细胞合成,合成产物为一氧化氮。李海军等[29]采用牛黄胆酸钠胰胆管进行逆注射操作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并采用氧化苦参碱进行治疗,治疗剂量为50 mg·kg-1·h-1,治疗次数为3次,结果显示,大鼠血清以及胰腺组织中的IL-1β、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可见氧化苦参碱可明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在这个过程中未改善大鼠的胰腺组织,但提升了大鼠的存活率,延长了存活时间。
3.2 牡丹皮 牡丹皮性微寒,味辛、苦,归肝、心、肾经,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尹诗[30]研究表明,牡丹皮可以皮治皮,活血凉血以止痒,促使药物直达皮肤。牡丹皮的有效成分是丹皮酚,其具有镇痛、抗过敏、抗炎的作用[31]。武海军等[32]研究表明,丹皮酚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并可有效控制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可见丹皮酚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Liu等[33]认为,丹皮和五倍子酸可明显抑制过敏性细胞因子IL-33与来自人嗜碱性粒细胞(KU812)的CC族趋化因子2(CCL2)、CC趋化因子5(CCL5)、人IL-8以及人IL-6的释放,进而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
3.3 白鲜皮 白鲜皮辛寒微苦,归肝、胆、脾、胃、肺、膀胱经,具有解毒、泻火、燥湿、清热以及止痒的功效。丛欢等[34]研究表明,对于发生局部瘙痒的豚鼠,控制效果最为明显的物质是白鲜皮提取物,其可明显提高豚鼠局部的致痒临界值。现代研究表明,白鲜皮具有抑制炎症、抑制细菌、抗过敏等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内酯类。白鲜皮的抗急性炎症的具体机制是抑制5-羟色胺以及炎症组织含量[35]。艾丹等[36]研究表明,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对白鲜皮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结果显示,95%乙醇洗脱物对于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提示白鲜皮95%乙醇洗脱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王蓉等[37]进行了半抗原三硝基氨苯引发的接触性皮炎(PC-DTH)和绵羊红细胞(SRBC)引发的足跖反应(SRBC-DTH)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白鲜皮水提液对SRBC-DTH与PC-DTH均不具备抑制诱导效果,但对于SRBC-DTH与PC-DTH具有抑制变态及抗炎的作用,这证实了鲜皮灌胃并不会影响效应细胞TDHT的产生,但会在致敏T细胞致炎症中充当递质。同理,此作用同样在二甲苯引发的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引发的小鼠足趾炎症出现,表明白鲜皮可用于治疗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此外,外用白鲜皮同样具有较好的抗炎效果,白鲜皮水经过提纯沉淀后,涂抹于小鼠耳廓,可见其肿胀度明显减轻,白鲜皮提取物纯度为11~60 g/kg时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38]。
3.4 生地黄 地黄性寒,味甘,归肝、心、肾经,能够生津养阴、凉血清热。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在生地黄中起到作用最大的成分是苯乙醇类化合物、紫罗兰酮类化合物[39]。王朴[40]研究发现,生地和玄参对血管具有扩张作用,可以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对血管内部的皮炎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可抑制关节炎、滑膜肿胀等。李国辉等[41]通过灌胃给予小鼠地黄提取物,结果显示,地黄提取物可升高小鼠的胸腺指数以及脾指数,表明地黄提取物能够促进胸腺以及脾脏的发育,对改善小鼠创伤后免疫功能以及脾脏组织学具有明显的效果。
《黄帝内经》云:“诸痒痛疮,皆属于心”。由此可见,有些瘙痒症状与情志因素有关,人体在出现紧张、忧郁、焦虑等情绪时,病情则会加重,若病情日久,易耗伤阴血,内风不息,致使皮肤瘙痒难忍,患者备受煎熬,心神受损。重镇安神类方药多性平,寒。肝藏魂,主疏泄,心藏神,主神明,使用这类药物能清心镇惊、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类的处方药一般情况下会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催眠和镇静作用,能够改善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功能,进而起到宁心安神止痒之功效,此类药物包括生龙骨、生牡蛎、骨碎补、琥珀、石决明、磁石、明矾、滑石、珍珠母、代赭石等。
4.1 生龙骨 生龙骨性甘、平,主入心、肝、肾经,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之效。张亚南等[42]研究表明,磁石、龙骨、石决明治疗皮肤病可镇静安神,可缩短病程,增强疗效。龙骨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镇静安神,抗抑郁[43]。王晶晶[44]通过自拟养血祛风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疗效确切,方中的生龙骨、煅牡蛎重镇安神、益阴潜阳,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使患者心神越来越安宁,减轻瘙痒症状。
4.2 生牡蛎 生牡蛎性味、咸,且微寒,具有重镇安神的作用,可以消除疼痛,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钙与碳酸钙等。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镇静等作用[45]。蒋丽红[46]认为,煅牡蛎以及生龙骨中包含很多钙质,能够对人体的钙质进行补充,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同时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具有明显的抗过敏效果。
4.3 石决明 石决明性咸、寒,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明目的功效。宋玮等[47]研究表明,石决明重镇熄风,可宁心安神以止痒。颜志芳[48]研究表明,重潜搜风法对顽固性皮肤瘙痒进行治疗,屡起沉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决明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能够提升机体免疫力,同时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具有辅助抗过敏的作用。
中医外治法治疗肛门湿疹记载已久,具有简、效、廉、便的特点,外用给药能够提高吸收率,避免了胃肠道的降解,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科研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临床技术会不断积累和更新,中医学在肛门湿疹治疗领域或许会展现出其强大的作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