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显花 杨文利 黄荣珍 李威 沈芳芳
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而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由此,随着国家、政府及社会层面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视,近年来立足于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治理与修复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向好。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实施已成为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也逐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及社会各行业所认同。生产建设项目涉及各行各业,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国家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管理也不断程序化与制度化,社会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多。“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是水土保持专业课程体系中核心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能性。因此,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和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提升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为其所用,培养优秀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值得我们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讨。
南昌工程学院(原南昌水利专科学校)是全国最早设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院校之一,也是江西省高校中唯一的一个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建校以来,南昌工程学院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需求,秉持“育人为先、应用为本、学研用互动、水涵润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在应用型上下功夫的办学思路,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对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而言,如何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结合本校的定位、办学特色、服务面向与行业标准等,探讨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开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的改革,准确定位本校实施“卓越计划”本科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与国家法律、规范、技术标准、导则等紧密挂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现行的国家、地方或行业出台的最新规范、标准、章程等进行调整与更新;另一方面,对接当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市场现状,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使本专业学生所学习的基础知识、所认知的行业现状与社会接轨,与当前生产实际同步更新。
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时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水土保持网、水土保持技术服务网等水土保持直接相关的主流网站。按照新的标准、新的规范、新的技术导则等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老题新做”,加深学生对新标准、新规范、新导则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国家相关水土保持政策的制定、推动等目的的认同感。同时,通过政策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及时更新传递,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从业人员,自觉培养自身基本的法律素养,以满足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推动和维护依法治国。为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积极性,新政策、新规定、新标准的讲解可结合分组讨论、自由辩论、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执法监督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引发和深化学生对重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文件的理解,以加深学习印象,强化操作能力的锻炼。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虽然有固定的技术模式,但由于涉及多门课程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囊括了预测计算、规划、设计、概算及制图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应用。如果仅有理论的讲授而缺乏实际操作,学习起来就会内容繁多、毫无头绪。采用传统讲授型的教学方法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但由于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知识,教学效果不佳。此外,在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也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受到一定限制[2]。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且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和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及时接受新知识,培养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同时也通过团队形式的项目训练培养其协作能力与组织能力。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Kilpat rick)于1918年最早提出了项目教学法(Project method)的概念,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与实践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以项目成品的质量作为这一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标准[3]。这一教学方法的嵌入主要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被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营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4]。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学中的具体活动,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对基本知识的认知,提高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明确自身角色。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具备深厚的实践基础,因此教师需意识到自我角色转型的必要,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引导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虽然我们不提倡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必要的基础知识讲授对于课堂教学也必不可少。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教学中,需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编制方法,作为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补充。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为完成后续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同时,在知识点讲授过程中,教师可融入基于水土保持功能的理念、思维、思想等专业情操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将这些理念、思维、思想落实到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中,以更好地体现水土保持工作的初衷。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结合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与现行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 50434—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GB/T 51240—2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201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水保监〔2020〕63号)等标准规范进行相应规定、技术的更新。此外,生产建设项目涉及范围广泛,随着各类生产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的施工组织、工艺、工序的不断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教学内容加强典型案例及项目管理等相关内容的讲解,以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通过相关技术规范的解读和案例精讲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并初步了解案例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整体流程,建立相关概念。随后将案例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概念有效整合,并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或渠道,使理论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有效。
项目任务主要分为日常课堂章节内容展示及期末整体方案报告书展示两个部分。日常课堂章节内容展示主要是课前在教师提供的网站选定下载水利部已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在课程教学前针对本节课程内容以小组形式进行收集资料、讨论,并随机抽取一组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结合教师课堂已讲内容阐述小组成员对于本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选择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考虑到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项目所覆盖课程的知识体系,适当拓展延伸所学内容;另一方面,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主体—生产建设项目种类繁多,其水土保持方案难易程度各异。因此,所选项目的难度应该适中,防止由于太难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或太简单难以将知识向深层应用延伸,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有的同学会选择报告表以快速、简单地完成任务)。同时,在学生选定项目后,教师也应该熟悉所有所选项目,以便能够提供有效地指导。
期末整体方案报告书展示是在课程结束后,要充分借力校友资源,以正在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实际生产建设项目为例,带领学生查看项目现场,拍摄现场视频(以备模拟项目评审会环节展示),搜集基础资料,现场调查,并根据所给的主体工程设计报告,完成一份完整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在期末进行项目展示时,邀请实际编制单位编制人员进行交流评价。这一教学方法在课前及课后同时以项目训练带动学生学习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技巧和方法。课前通过对本节课程内容的提前预习、收集资料、学习已审批案例,结合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阐述对本节课程内容的理解。课后以实际主体工程为项目载体,在已审批案例学习及课堂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整体流程、内容和技术,并熟悉水土保持方案的各项技术标准、规程。这一课前、课后项目训练模式将教、学、做三者充分融合为一体,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日常课堂展示及期末项目展示主要以PPT汇报的形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小组成员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己负责的部分,组长进行整体汇报。利用对整个项目的组织、实施与成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日常课堂展示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小组自评和组间评价。教师再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再次强调项目中涉及的要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项目中理论知识的认知。
期末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展示评价体系分为任务实施过程评价和答辩展示评价两部分。其中,任务实施过程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规范性等,由教师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和自我评价三部分组成。答辩展示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小组展示的成果质量、完成成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及展示成果的能力等方面,主要由组间互评、项目实际编制单位编制人员进行评价与教师点评等三部分组成。其中,重点加强编制单位实际编制人员对小组成员的指导与交流,传授实际工作经验。随着教学进程的结束,使学生了解完成一个水土保持方案的程序和内容,理解其设计思想,掌握水土保持相关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本次多元评价,评选出一份最优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以此作为下一阶段项目评审会情境模拟的评审对象。
情境模拟法是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有效[5]。此方法的实施要点是通过对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在所设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短时间内求得理论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6]。
该方法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中的运用,主要是结合上一阶段项目训练法所完成的完整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举办模拟项目评审会。根据目前现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评审会流程,主要包括现场查勘、情况汇报、质询与交流、专家评审四个环节。其中,项目现场查勘利用上一阶段项目调查时拍摄的现场视频作为展示材料。在评审会会议环节,项目评审会的参会人员角色主要分为业主代表、主体工程设计单位、项目建设单位、方案报告书编制单位、项目评审专家和水行政主管部门人员等身份。在进行角色扮演前,学生必须提前了解对应身份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相应的岗位角色,完成扮演角色所对应的工作和任务。通过前期的理论知识讲解以及项目训练法的实际操作,同学们已经对项目主体有了全面了解,作为业主、主体工程设计单位、项目建设单位、方案报告书编制人员、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等角色扮演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而在方案审批过程中,专家组的评审意见是方案能否通过的决定性条件,所以评审会上,专家的角色尤为重要。而模拟项目评审会能否举办成功,是否可以取得预期效果,专家角色的扮演起着关键性作用。作为项目评审专家,需要对水土保持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有一定了解,熟悉水土保持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掌握编报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及技术文件。需要对方案报告书的编制质量、技术合理性、经济合理性和是否满足控制水土流失、减轻水土流失灾害等要求承担技术责任。所以在模拟项目评审会中,对扮演评审专家角色的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拟评审会中,老师可以作为评审组专家组长身份,引导专家组成员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水保监〔2020〕63号)等为参考文件,对方案报告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审核,并提出相应评审意见。
情境模拟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仿真的实践平台,将学习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岗位角色引导学生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项目模拟评审会能够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细节的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现阶段执行的《南昌工程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2018版),我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除了需要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外,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求实创新的能力[7]。所以,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8],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国家定位,立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充分挖掘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材料,努力增强教师及学生的思政素养,将水土保持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项目训练及项目评审模拟会中[9]。通过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梳理和提炼,进一步完善德育、美育、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思想品质、使命感和责任心,培养能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中,遵纪守法教育、资源综合利用理念教育、投资控制理念教育、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践行“两山”理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与职业素养的提升等均可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10]。例如,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三同时”原则等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内容从“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分析”“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水土保持监测”到“水土保持管理”[11],层层递进,前后呼应,形成了“事前预防—事中监测监管”的源头控制、过程管理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国家对水土流失防治的决心,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另一方面,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且工作强度大,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良好沟通等品质深入渗透[9],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特别是在项目训练及模拟项目评审会等教学环节中,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把“人”放在崇高的地位上去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本文通过政策及规范性文件的及时传递、讲授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模拟项目评审会、课程思政融入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应用,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课程改革的途径,引导学生的学习模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坚持“育人为先,应用为本”,在应用型上下功夫,准确定位本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