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石美亲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012
从“历史主动”的提出、演进和深化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中央决议形式首次提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1]27,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2]15,这一新命题既反映了百年大党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的精神自觉,也意味着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面对“两个大局”复杂态势,我们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行动自觉。有鉴于此,走好新的民族复兴“赶考”之路要求我们讲清楚为何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弄明白何以继续发扬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唯有在深刻领会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内在意蕴和实践指向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实意蕴和实践效能,才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大势,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更加自觉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更加自信地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遵循历史规律并非消极被动,而需在实践行动中对社会发展趋势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自觉。而历史自觉,则是指对历史运行规律的分析把握、对社会发展前景的主动作为。因此,增强历史自觉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首要前提。立足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深刻领悟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理论必然、历史实然和实践应然的三重逻辑,对于深刻探索党创造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明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意义重大。
根据“主动”的语义,历史主动主要指不受制于人,顺势而上,主动作为,但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历史是“认识论”上的历史观,主动是“方法论”上的积极作为,二者缺一不可。“历史主动”一词有着哲学和实践层面上的两层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要求,推动历史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二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坚持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
进言之,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根本思想指南。历史主动精神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蕴含着实践主体对历史规律的主动性认知和积极性建构,从根本上克服了遮蔽主体作用的历史机械论和放大主体作用的历史偶发论。一方面,历史主动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认识论上推进历史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内在的客观发展规律,但这个规律不以“单个人”意志为转移,从根本上会受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影响。马克思揭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3],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为最终目的规律性认识。正是中国共产党把唯物史观作为党全部理论与实践指南,基于对过去和现在时态下“五个有利条件”的科学认知,提出了走好“五个必由之路”规律性认识的科学论断,这鲜明体现出党和国家把握历史规律、引领时代前进的清醒自觉。另一方面,历史主动精神立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本质要求,首先强调历史发展进程既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又取决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从事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的自觉能动性。同时揭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掌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即“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4]13。百年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发展以“温饱—小康—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指标,并把国家梦与个人梦紧密联系起来,带领各族人民不断朝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行。由此可见,历史主动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性发展。这一精神状态和精神品质,鲜明体现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历史发展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在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变幻中抓住历史变革机遇,顺势而上、主动作为,为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汇聚广泛群众力量和动力支撑。
“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4]4。可以说,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范畴,是从社会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助推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动力源泉。而党领导人民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决策,积极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则是历史主动这一精神形成的现实依据。
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成就,一个鲜明特质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中,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具体而言,党立足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主动实践,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完成救国大业。在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选择和领导力量主动、同错误思想斗争、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引导主动下,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是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精神砥柱;开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动发展。党在巩固新生政权基础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兴国大业。历史主动性体现在以思想政治宣传调动历史主动的实践主体,同反动残余势力作斗争,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成起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以夯实历史主动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辛奋斗的精神力量;实现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拓展。正是党果断作出把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才推进了富国大业的实现。以富有科学性、改革性、创新性的历史主动精神风范,通过“关键一招”大踏步赶上时代,加快奔向全面小康的奋进步伐,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源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赓续发展,党带领人民开启了强国大业的新赶考之路。历史主动精神更加凸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新时代历史发展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从“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到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确立新的中心任务,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进行重点部署,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都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表达。纵观因不同历史事件锻造而成的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锐意创新、砥砺前行的精神特质,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掌握历史主动的精神自觉,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钙”。
从“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到“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更为明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72。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必须具备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不断增强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克服艰难险阻的志气、骨气、底气。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挑战—应战”命题,即在危机挑战中孕育精神契机,是优秀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6]。历史主动精神为新时代把握大势、有为善为提供了精神指引。其一,聚焦党情,历史主动精神是拒腐防变、化解党内风险隐患的精神屏障。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资本逻辑与利润导向的价值立场的严峻考验,个别党员干部仍存在政治思想不纯、政治意志薄弱等突出问题,解决党内问题的迫切性决定了党必须以问题意识为要,发挥党的历史主动性,跳出历史周期率,坚决同一切损害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错误行为作斗争,凝聚起奋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其二,揆诸国情,历史主动精神是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风险挑战之多的实践诉求。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新的奋斗目标。面对新的赶考之路上出现的矛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能否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快速调整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能否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都对党治国理政带来了崭新的考验。为此,我们应继续发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以提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新时代境遇中的精神状态。其三,放眼全球,历史主动精神是应对国际复杂形势、闯新路、破险阻的关键之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西方敌对势力以实施“西化、分化”战略为手段,加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和渗透。我们势必要发扬好历史主动精神,对抵御各种风险挑战保持高度警惕和忧患意识,打好防范准备之战;同时也应化险为机、主动作为,以准确应对国际态势的“变”与“不变”,打好战略主动之战,并在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更高层次的复兴中赢得历史主动。也就是说,唯有继续增强人民的主动精神力量,才能不断获得持久稳定的精神动能,以应对不稳定与不确定的社会环境和矛盾挑战。
历史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正确映射,即对自身历史发展过程的肯定及其发展前途的信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将从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解码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意蕴,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应该笃定什么信仰、忠于什么主体、形成什么品质、担当什么使命。在多元要素的互动交融中,充实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容,凝聚起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
“向真”精神是历史主动的理性因素,呈现了党历史主动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向真”是指坚持真理、顺应规律的理性精神,着眼于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本问题。从“窑洞之问”到“成功道路”的开辟,我们党充分发挥“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成功实现“中国之治”,最终将有效推动“全球治理”。这些重大举措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认识的必然结果,真正体现了历代共产党人坚持真理、顺应规律的“向真”精神。一方面,“向真”精神固有坚持真理的理论自觉,即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批判和把握历史大势,从而赢得历史主动。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说,党能顺利带领人民完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主要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67。质言之,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对我国发展经济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治理等“特殊”问题作出的理性判断,历史主动精神才具备了科学性内涵。从开创思想建党先河的古田会议,到开展普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延安整风,再到开启解放思想潮流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我们党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把“思想教育”摆在突出位置、统一全党思想的理论主动。另一方面,“向真”精神内蕴科学把握“三大规律”之意,即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三大规律的深刻理解,把握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看,不管面临多么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党之所以能实事求是地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作出科学判断,从容应对当下局势,科学预判未来趋势,是因为其顺应社会历史规律、牢牢掌握了历史发展主动权。从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看,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地位,并指出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实践必然,为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此,我们党探索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进一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科学遵循。总而言之,我们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在借鉴古今中外治乱兴衰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守人民立场不放松,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向民”精神是历史主动的价值要素,凸显了党历史主动的价值性和使命性。其内蕴了中国共产党人真抓实干为民之意,旨在实现改造主观世界(“我是谁、为了谁”)和客观世界(“怎么干、如何干”)的有机统一。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思想精髓到“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再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初心使命,都是党在担当历史使命中淬炼出的根本价值目标。
习近平在2022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7]。其价值性和使命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主动担当历史重任的使命精神,这是由党性使然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异于其他政党的根本在于,党除了维护人民利益以外,再无其他特殊利益。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立足深化对性质宗旨的认识,始终围绕“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自觉担负起历史重任,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历史主动提供了根本动力,也显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回答初心使命问题上的历史清醒。在生产实践中,从贯彻群众路线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升至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层面,都凸显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印证着党担当使命的果敢和毅力。另一方面,党以人民的主体性为根本遵循和精神动因。纵观百年历史脉络,党“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主线一以贯之,也在与时俱进、丰富发展。正是凭借“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历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和分析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拥有勇毅前行的群众力量,进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概而述之,历史主动精神的建构力量来自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最终旨归也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无论历史抑或现实都已证明,党历史主动精神的力量源自人民,而能否始终坚持人民这一根本立场、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是检验党能够不断获取胜利的重要标志。
“向新”精神是历史主动的意志要素,展现了党历史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为内核的革命气魄到“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为核心的创新精神,“大胆试、大胆闯”的改革开放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向新”精神的基本内涵,即中国共产党人秉承和发扬的“向新”精神既有对世界发展局势错综复杂的清醒把握,也有对实现民族复兴战略目标的清晰谋划。这种“向新”不仅是“从旧到新”的拓展,而且更是“从无到有”的开拓。
其一,“向新”精神具备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的思想清醒和自觉。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即要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向内纵深推进自我“革新”,助推“开新局”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就在于对社会历史运动规律和人类实践活动深刻把握的基础上,认识到“历史主动”不仅“有所为”并可以“有所作为”,充分彰显了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推动历史发展的行动自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其二,“向新”精神又以立为本,善于“掌舵”,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敢破敢立的行动自觉,明确了要“坚持什么、弘扬什么”的问题。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指引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实践中充分显示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2]18。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及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正是在正确思想引领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现了中国理论和道路的主动创新成就,增强了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历史主动性。其三,“向新”精神以破为重,敢于“亮剑”,同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明确了“破除什么、摈弃什么”的问题,即我们党以自我革命把稳思想之舵、打破思想僵化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严防各类错误思潮蔓延滋生,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才能修正颠覆性错误。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正确道路上,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到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决做好反腐败斗争、牢记“三个务必”,无一不彰显了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斗争中更为鲜明的历史主动精神。
“向上”精神是历史主动的目标要素,体现了党历史主动的指向性和持久性。“向上”精神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治国理政的现实问题。“向上”精神意味着从根本上摆脱从属心理和依附心态,以此产生和确立对道路前途的坚定信念和迎难而上、踔厉奋发的鲜明品格和精神状态。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2]1-2,既是我们党在完成“三件大事”、赢得“三大历史性胜利”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向上”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的关键之所在。诚然,无论是近代积贫积弱发展环境下,尽快实现国富民强的精神主动到两大奇迹的高质量发展主动再到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机的发展主动,还是以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以全面从严治党根本扭转党内宽松软状况、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主动,抑或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脱贫攻坚精神、抗击疫情而形成的抗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应对突发危机挑战、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历史任务时所表现出的更为积极、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人既深刻厚植了中华民族愈发自信而坚定的主动力量,又成功开拓了方向明确、目标清晰和前景美好的历史主动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凭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踔厉奋发精神,下好践行初心使命的主动棋、打好应对“四大考验”、战胜“四种危险”的主动仗,自主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新模式,将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优越性变为实际的优越性,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更高层次的复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从空间维度上,中国经历了从依附到独立,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破解了发展中国家遇到的“依附”发展或“脱钩发展”二元难题,特别是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为贫困国家提供债务减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谋求共同发展等,这一系列举措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赢得未来的鲜活呈现。一言以蔽之,迎难而上、踔厉奋发的“向上”精神,构成了历史主动精神内在的“精气神”。
赢得历史主动,仅有高度凝练的历史自觉和奋勇前行的历史自信是不够的,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就是能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激发更为主动的力量,打好历史前进的主动仗。简言之,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在抓住历史机遇中,我们要努力探索赢得历史主动的实践指向,进而坚定走好属于当代人的历史主动道路。
把准历史主动方向是掌握历史主动的首要前提。新发展阶段下多元化利益阶层与复杂化社会结构容易诱发社会成员价值观上的差异,个人利己主义、公共价值缺失等问题逐渐凸显。为此,我们能否赢得历史主动,关键在于把准历史主动方向,将党的信念、主张融入社会民众的价值理念之中,以不断激发中华民族更为主动的思想伟力。
1.在思想引领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向。新时代发扬共产党人历史主动精神的首要内容,是保持思想的纯洁和理论的先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科学真理性的理论信仰,它给予历史主动精神正确的方向指引、先进的理论支撑。换言之,“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16。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科学依据,增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自觉性。从理论辨析上,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最新成果及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宣传和内涵阐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在这一思想中蕴含的求真务实、人民至上、勇于创新等精神品质,并从科学思想指引上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的政治意识、党性意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行、好的理论认同。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需要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道德风尚的培育,帮助人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8],在不断地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在宣传行动上,继续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将强劲的制度执行力、社会组织力和思想引领力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转化为人民精神主动的方向指引,将中国特色主义事业转化为人民精神主动的行动主题,让人民心中的内心企盼与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产生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
2.在正本清源中坚定党全面领导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发挥历史主动的政治方向。“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9]894。唯有中国共产党人把自身的初心使命转化为服务人民、依靠人民的实干行动,实现党的领导力量与人民主体的有机统一,历史主动精神才能朝着正确方向和目标前进。一方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把准历史主动方向的政治保证,也是充分激发人民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始终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做到心中有民,深刻反思“软骨病”的根源症结,牢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义利观;要加强党性锤炼,始终做到心中有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把看齐紧跟的政治定力转化为履职尽责、拒腐防变的精神动力;要时刻绷紧政治纪律和规矩这根弦,始终做到心中有戒。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警醒防范“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维护人民利益是把准历史主动方向的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人民多样化物质需求和人民精神主动的统一性。诚然,要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最关心最直接的“刚需”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通过充分发掘同群众价值取向和情感寄托相契合的多样化文化资源,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和创作文艺作品,把“为民”的服务宗旨外化为“惠民”的自觉行动,从细、从小、从实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在与时俱进中把握新时代发展的问题导向。问题是事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的表现形式。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源、解决问题,始终是赢得历史主动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任务。建党百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以鲜明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为导向,对重大历史问题保持着清醒认知与准确研判,才能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本质上讲,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本身就是问题意识引导的结果,即基本问题越清楚,历史主动方向越明确。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是在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现实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目标旨向中提炼的精神密码,更是具体实践的逻辑方法和行动起点。新时代要牢记党执政的根本问题,解决好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敢于斗争、勇于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把握主动方向、始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提供力量源泉;要回答人民立场这一基本问题,回答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始终保持最大政治优势,依靠和团结人民力量战胜风险挑战,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赢得历史主动提供政治保证;要胸怀两个大局,在时代课题上要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做到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在战略问题上则要回应好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重视从历史经验中获取战略思维,从历史大势中进行战略判断,在保持战略定力中顺势而为,在胸怀天下的同时走好中国道路。
发扬党的历史主动精神不仅要把准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要站稳历史主动的人民立场,努力实现主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赋值优势,明确了历史主动精神的根本指向;发挥多元主体参与的赋能优势,使历史主动精神获得了活力源泉和前进动力。
1.筑牢人民群众根基为历史主动赋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赋值优势,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赋予历史主动以根本价值追求,使历史主动与人民内心诉求相契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行动着的群众”[9]256决定着历史发展进程。质言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而历史主动精神是有多维价值的“潜在势能”,需借助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主体性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即不仅要发挥党为人民群众指明主动方向的关键作用,而且需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诸如,为找到一条新路,来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毛泽东提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10]。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有无提高,反腐倡廉斗争是否有效,人民权益能否得到保障,这都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监督和制约。在价值观形塑上,要从“四史”中汲取主动力量,不仅要以共同的历史认知为基础,从百年奋斗史中体悟历史成就来之不易,而且还要从不懈斗争史中明辨历史事实,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在政治文化生态中,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倾听民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的闭环式体制机制,是战胜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想人民所想,行人民所嘱,指引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的共同意志和力量,汇聚起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主体凝聚力;在基层社会实践中,借助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内组织全体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对外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激发出人民群众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懈奋斗的主动创造力。
2.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为历史主动赋能。赋能意指主体参与的能力,是以关注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起点,发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的过程。发挥多元主体为历史主动精神赋能的优势,有助于广泛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一是理论工作者要通过座谈会议、调研实践、学校教育、乡村文明实践中心等多元化载体,采取理论启发、宣传互动、典型示范、文艺展示等多样化形式,加强对多层次群众的伟大精神学习教育,为大众讲好党领导人民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抗击疫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走好现代化道路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引导不同的人群真学、真懂、真信,进而在工作生活中弘扬好历史主动精神;二是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习党的伟大精神,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价值观涵养、社会实践等育人功能,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以有温度的方式渗透于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缩短当代青年和精神传承间的时空距离,使其能够补足精神之“钙”、强化思想之基、克服“本领恐慌”;三是扩大运用红色资源提升历史主动的价值承载点和实践传播场,增强历史主动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即有的放矢利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扩大优质红色资源供给,“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11],诸如通过瞻仰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走访模范共产党员等仪式活动,在“小人物”“小故事”所传递出的“大道理”中,增强人民群众对主动精神的情感认同,不断提升其影响力、感染力与向心力。
增强历史主动本领,不仅要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更要顺应主流和趋势,自觉认识到“现实的历史”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增强应对风险挑战、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一方面,我们要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长河中,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社会历史规律,赢得历史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世界百年变局的发展潮流中,顺应历史发展大势,把握人类历史规律,创造历史主动。归根结底,增强历史主动本领,是为了以史为鉴“向前进”,并努力在变局中开创新局。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从劳动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实践中,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然而,“历史的进程并不像范畴那样死板绝对”[12]。我们不仅要在理论层面上,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历史必然向前进的信心,更应在实践中把握历史规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积极而有力的主体条件。一方面总结社会历史经验,坚定正确的历史道路。我们党通过的关于历史问题的三大决议,正是实事求是地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把对历史规律的一般性认识同研判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结合起来,更好地应对前进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产物。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历史经验,不仅要总结党百年成功经验,并在新的实践要求中加以传承发扬,而且应从失败经验中汲取教训,不断总结提炼富有规律性的经验;善于从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要在古今对比、新旧对比的历史思维中,准确理解和掌握历史主动精神与取得伟大成就的深层原因,着眼于应对和化解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另一方面,深化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历史选择。把握社会历史规律、抓住历史机遇,在一定范围内“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3]。为此,我们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不能仅仅停留于量的描述上,还要在“实践性凝练”中,积极推进“规律性建构”,即在总结客观规律中科学预判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要制定因应的发展战略,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中增强主动效能;要辩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方位的认识,在时代定位和阶段发展的衔接中把握主动方向;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深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认识,在统筹国内外发展大势中巩固主动成效。
2.以大历史观为引领,顺应人类历史发展大势。树立大历史观,是探究历史大势的基本原则。福山只看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之争,提出“历史的终结”[14];亨廷顿看到隐藏在意识形态冲突背后的“文明冲突”;汤因比则认识到所有文明同处一个时代,有其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的历史规律。其共同指向了一种从“狭隘的地域性存在”转变为“世界整体性存在”的人类历史新趋势。不同于西方大历史观,我们这里所说的大历史观,秉持着一种“整体化”的文明思维与历史意识,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置于历史长河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去把握历史规律、分析历史大势。一方面,我们要统一于“历史—现实—未来”的时间向度,在更纵深的维度上把握人类历史发展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清楚地认识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具有前后承接的关联体。正如汤因比所说文明具有历史继承性,要超越国家和时代的局限,打破短暂历史所造成的束缚。正确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树立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历史观,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和风险挑战,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共同破解历史之问、发展之问与世界之问。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大势,分两步走稳步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大势,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另一方面,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空间视野,在更广阔的世界视野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趋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止于将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在消化现代性成果的进程中,超越甚至扬弃现代性本身,开启了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助力全球治理、以现代化发展方式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无一不体现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树立“胸怀大局”的历史思维,正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历史定位,用发展的历史眼光、宏阔的世界视野观照百年中国历史主动的价值及世界意义,更广泛、更深入地将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与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深度结合,将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联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治理,凝心聚力共谋人类社会文明前景。
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具备强烈的使命担当,能顺势而变,应势而动,进而解决了中国“挨打”“挨饿”的问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则是在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主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有效应对和解决“挨骂”问题,在世界发展中变参与力量为引领力量,进而推动中国的稳定发展与世界繁荣进步。一言以蔽之,历史主动精神是对自我的批判性超越与完善,在激发中华民族更为主动的文明力量中,担负起凝聚共识的文明大国责任。
1.赓续中国精神,拓展历史主动的理论性阐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历代社会发展基因中的源与流,是持续延伸和拓展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方法之一。诸如,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和抗疫精神,为党和人民的国家事业持续注入历史主动的精神活力。从历史时序和内容要素看,精神谱系从来都不是抽象虚无的,是对历史性实践和现实问题的集中反映和价值彰显。它精准定位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特质,蕴藏着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密码。其内在囊括了坚定理想信念、锐意创新、敢于斗争等精神特质,关涉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信仰追求、价值规范、伦理道德、行为品质等多重维度,是培育当代人自觉拥护党领导的政治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塑造民族品格的精神动力。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弘扬与创新以建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张弛有度的韧性实现对人民群众“形”的重塑和“神”的重铸。同时发挥好精神谱系的意识形态功能,针对不客观理性评价中国、抹杀中国的情况,我们要以成就讲述“改革开放精神”、用事实解读“脱贫攻坚精神”、以行动诠释“抗疫精神”,是向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为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更好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好助力。
2.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历史主动的实践性转向。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我们与西方精神交流的重要纽带,也是中西方在精神上“同频共振”的触发点。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要将在世界价值话语体系中的立场态度作为实践切入点,把故事背后的文化、理念、价值观讲清楚、讲明白。主动讲清楚党的领导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讲精彩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团结人民追梦圆梦的故事,以展现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精神力量;主动提炼展现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文化精髓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以理性包容的叙事方式展现当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主动宣介好中国共产党针对全球性难题,所提出的理念主张、治理方案,让世界深刻认识“胸怀天下、命运与共”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叙事关键不仅体现在“向世界说什么”,更在于“向世界怎么说”,即要占据叙事主动,有效引导国际舆论走向。要把握世界各国发展的利益交汇点、思想共鸣点和问题聚焦点,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主动提炼和设置议题以引发情感共鸣;除此之外,还要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内宣主流媒体和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并通过中外人文交流、学术研讨等营造良好国际交往环境,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性认知,成为引领世界发展和时代潮流的积极力量。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中,要持续发挥好历史主动精神,主动讲好国际社会关切、人民至上的抗疫大战和脱贫攻坚的历史大考故事,以“精神共鸣”为纽带实现文明交流互鉴,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中国力量。
3.阐释中国理念,彰显历史主动的文明性旨归。我们已不能局限于仅使我国对世界发展产生间接影响,而应进一步发挥主动精神,阐释好中国理念,即在自信总结百年历史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勇于直面并主动回应国际社会的疑虑和关切,以共识性“价值引领”的方式诠释好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世界理念,实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一方面阐释中国理念要以共同繁荣的经济增长理念契合世界各国发展需求,尊重差异的文化交流理念顺应人类文明进步潮流,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格局推翻霸权主义政治逻辑,担负起凝聚全人类价值共识的重任。要有力解构西方的中心主义,彻底打破西方价值标准对我们的框定和限制,勇于揭露形式化、机械化的西方“普世价值”的弊端。坚守和弘扬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为表征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和拓宽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阐释中国发展理念,需以增进文化塑形为手段,不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增强文明之间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点在于重视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在异质性中寻求“同一”之道。正是在这样一层意义上,我们在聚焦全球性发展成就和现存问题的同时,应注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素中搭建实践主体与客体间的情感共鸣,如从“天人合一”思想中阐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中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中生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理念,为彰显历史主动的文明性旨归提供持久充沛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