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第七小学 熊世春
我国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当下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德育越来越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习惯与品质形成的过程,在现阶段素质教育背景下,各个小学都在加大德育的投入,以保障德育效果,用德育带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但我国部分小学仍然深受传统教育理念与观念的影响,德育在开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应以新课标为引导,创新德育模式。
德育的提出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通过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真正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在小学阶段全面开展德育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要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通过开展德育可以塑造良好的班风、校风,使每个学生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学习中,遵守班规校纪。其次,德育也可引导小学生形成德育素养,使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始终用德育观念约束和指导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使小学生在德育下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认真学习,坚定地朝着自身的目标努力。
新时期虽然教育理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依旧有部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德育不重要,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才是关键。在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推行德育,在德育中的投入时间不够,如德育课时少,德育课堂时间经常被其他科目的教师占用等。正是由于教师不重视德育,导致许多小学生也没有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将精力集中在考试科目上,认为德育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思想认知长此以往导致其德育的水平偏低,难以真正发挥德育在成长与学习中的作用。
为保障德育的整体效果,教师在德育中应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德育的过程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学,未根据德育内容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活动,且在理论教学中主要为说教式方法,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享受德育课堂的乐趣,许多学生逐步丧失了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在新时期下,为提高德育的效果,其中的关键措施就是要保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显然许多教师并未做到这一点,长期仍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德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在新时期的学科教学中,教学方法与学科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为构建高效、趣味的德育课堂,教师应紧跟新时代下德育的要求,持续创新德育方法,从根本上丰富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意识到德育与现实生活的紧密关联,认真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教师在展开德育时,可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真正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发现德育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还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多媒体可将理论知识以视频、图片或者文字的方式呈现,使学科内容更为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开展德育的过程时不应单纯局限于教材内容,应该适当将教材内容延伸到生活中,保持德育内容与时俱进。最后,由于德育的特殊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开展理论教学,更需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从活动中汲取德育的相关经验,真正在活动中理解与掌握德育理论。
小学阶段的德育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提高德育水平,教师应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德育,通过持续性的德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教师对小学生展开德育时应与学生密切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使德育内容更有针对性。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告知学生文明礼让、遵守秩序等基本的行为规范,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遵守这些道德品质准则,如学生在等待时自觉排队、过马路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是德育成果的体现。但实际上,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德育问题,如有人随意“插队”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自己建立的道德理念持怀疑态度,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德育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在目标引导下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学会理解、应用德育知识,能在生活中用德育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德育是为了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德育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教师在开展德育时,应围绕学生生活引入典型的生活案例,给学生带来切身德育体验。德育的首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目标下,教师在组织德育时,应将德育与生活相关联,使学生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用鲜活的生活案例向学生讲解有关的德育知识,保障德育效果。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案例:一男子在动车上吸烟,被处以500元罚款并列入了铁路失信人员名单。教师向学生讲解了这一案例后,引导学生就此案例发表各自的想法,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意识到在动车上吸烟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从而知道在动车上吸烟这一行为的错误性和严重性,提升学生道德素质。通过将生活中各种小事搬入课堂,可以使学生逐步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从而形成德育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的德育由教师主导,因此,学生的德育水平与教师的德育水平息息相关。为提高小学德育的整体质量,首先,学校在日常的工作中应重视教师的德育建设,督促每一个教师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学习与提高,规范言行举止与习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观念、行为的影响。其次,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的德行与品质,对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他们正向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其道德品质;对一些行为恶劣的小学生,教师应采取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强制要求他们规范自身言行。在小学阶段的德育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实践者,为从根本上提高德育教学的整体水准,必须持续更新自我的教学观念与方法,提升自身的德育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丰富的德育体验,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小学阶段的德育并非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也需要有家长的参与,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思想、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下的德育中,家长需正确看待德育,从思想上意识到“要成人先学会做人”,积极配合学校内的德育安排,使教师与家长之间能相互合作,为学生的德育打造家校共育环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要求、社会需求对学生开展家庭教育,使每个家长都能将德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每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改正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的道德观。
德育在当下已经成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做好德育对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小学德育的效果不佳,为适应新时期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立足学生基本情况,创新德育理念与方法,真正让学生享受德育课堂,提高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