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精准资助机制建设研究*

2023-04-05 14:26苏扬婧李波
智库时代 2023年7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苏扬婧 李波

(常州大学)

一、引言

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精准资助机制的构建,必须要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同时还要注重思政教育,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在实施精准育人工作中,必须融入思政教育,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金物质帮扶过程中,还应加强思想教育与道德指引,不断提高其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使得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也使得思政教育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力得到加强。但是当前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循序渐进地改进。

二、基础理论分析

(一)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相关高校思政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新概念,其重点要将“三全育人”与高校思政工作相融合。这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改革的主要趋势与途径。其开展要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优势,促使学校、社会、学生等各方主体积极参与育人工作,实现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管理,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育人体系。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可以使得相关的教育资源与高校育人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使得教育体系具备长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是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精准扶贫育人

高校要精准资助困难学生,建立精准扶贫育人模式,就必须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基础。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核心,贫困生资助工作要贯彻落实育人的主线。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设,要在资助工作开展的全过程中,确保所有教育者能够进一步对思想体系进行深刻挖掘,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金与心理的双重引导,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能力引起足够的关心与重视,完善与健全全方位育人体系。在具体的实践层面,要想稳步推进精准资助工作,必须要对校内的贫困生做到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扶贫资金,缓解贫困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生活与学习压力,使其可以专心地学习,充分发挥精准扶贫的作用。[1]

三、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时代功能与现实要求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两个要点,一是资助,二是育人,重点在于育人,同时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平衡,明确资助是手段,育人是本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促使教育更加公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

关于思政教育,教育部早就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引起各大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4年,国家倡导要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既要解决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与学习问题,又要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营造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使得高校育人的实效得以提升。2017年,国家再次提出要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体系与格局。并且首次提出了资助育人的概念。之后的多次领导人讲话与会议提出资助育人与理想信念育人的结合。

(二)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需要

目前,由于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导致教育公平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很多困难家庭的学生因为昂贵的学杂费而面临退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公平,保证受教育者的公平性。对于上级的资助政策,各大高校要完全了解,并且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严格实施资助政策,给予贫困学生生活上的补贴,保证其能顺利完成学业,为其营造平等的学习环境。

(三)资助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有效途径

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经济与资源上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从而引起社会阶层流动不畅,甚至阶层固化等问题。高校贫困生的来源大多是僻远地区农村家庭以及城市中的一些贫困家庭,这些学生从小开始就没有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通过高校的贫困资助,可以缓解他们经济上的压力,使得其在高校期间获得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与资源,在此期间如果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那么他们在毕业后将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获得向更高层社会流动的机会。[2]

四、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机制面临的问题

(一)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的精准资助体系还不太完善与健全,高校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使得其难以有效开展。例如,由于地方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以及不同贫困群体致贫的差异性,对工作开展产生较大影响。还有精准扶贫工作标准不统一,有时各级院校之间的评定甚至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使得精准扶贫工作难以真正有效进行。

(二)专业团队素质不足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落实,既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与执行能力,又要有长远的规划与大局观,要具备对全校学生主体进行把控与全方位分析的能力,为精准资助工作提供可靠参考,推动其稳步前进;根据三全育人的理念,精准资助工作需要动员全员参与,然而有些高校的精准资助团队缺乏专业性以及系统化的管理体系,使得教育扶贫效果受到直接影响;同时由于多数团队中技术人员与专家的缺乏,使得资助工作难以取得有效的进展。

(三)学生存在多样化的心理缺陷

当前部分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因素、原生家庭因素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校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学业都无法完成,同时还会使其产生自卑心理等。例如,有些学生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甚至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症与自闭现象,导致这些问题更多的原因主要在于原生家庭环境的压力使得其感受到与其他正常家庭环境下的同学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自卑的心理。同时一些贫困学生较为敏感,常常感觉到矛盾,根据相关调查,大概近61%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对他人或事务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同时超过一多半的贫困生在行为与思想上表现得更加成熟,这种成熟往往是由于家庭因素导致的,而该阶段应有的思想与认知他们是非常缺乏的,这对于其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除此以外,学生的个人情感以及生活压力也成为高校精准扶贫难以顺利进展的重要因素。

(四)监督体系强度不足

精准扶贫,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使得其发展方向与具体成效更加明确。目前高校中很多贫困生从入学到大学毕业期间就一直在接受国家或者学校的精准扶贫帮助,但是一旦毕业这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便停止了,学校对这些学生的动态很少关注,学生也很难自主向学校进行反馈,这样高校便无法精准获悉学生未来的发展状态以及前期扶贫的效果,缺乏扶贫效果的长期监督机制,不能全程跟进,使得资助育人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1]

五、“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思路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总称,对于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该背景与视域下,其工作应注重综合性、立体性、系统性,主体要素应以“全员育人”为指导,工作的时间范围为“全过程”,工作内容要“全方位”包含。[2]关于全员育人,解决人的主体问题是其核心,关键在于全员的参与;全过程方面,重点要进行实践探索,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关注与呵护;对于全方位,关键在于从多维度、多角度探索育人的空间,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技能以及综合竞争能力。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成一个完善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3]

(一)物质帮扶全覆盖,实现全过程育人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做到对资助对象的全过程帮扶与关注,同时要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不能无的放矢。资助育人工作重点在于育人,在资助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个重点。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做好新生入学的资助宣传工作。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了解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对政策的了解是学生判断自身是否具备国家资助资格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学生资助资料的申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前,学校就非常有必要做好新生入学宣传工作,构建完善的宣传体系,包括开通网络咨询平台、资助政策传单以及咨询热线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对资助政策有完全的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做好贫困生数据资料整合工作。为了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及时性以及有效性,就必须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程度。因此,班主任辅导员有必要对入学新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并且及时将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同时应进行实地采访与调查,实时对贫困学生家庭进行跟踪,深刻掌握其动态,使得资助资格审核工作得到加强。

其三,做好就业指导与跟踪反馈工作。高校资助育人重点在于育人,其中也包括就业指导工作,因此高校有必要对资助学生就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进行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在其走出校门之后鼓励引导其要懂得感恩,回馈社会。同时学校还应对获得资助的毕业生进行定期回访,发掘一些逆境成才的案例,在学校进行宣传演讲,鼓励更多的学生,使得资助育人的工作价值得以充分发挥。[3]

(二)齐抓共管,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协调与努力,而不能仅仅依靠单个部门、单个组织或者单个个体,重视各个组织与部门的合力作用,树立全员资助育人意识。要使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有效落实,就必须完善与健全资助育人机制,同时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动员全员参加,认真落实贫困学生的物质与精神帮扶工作。资助育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工作,三方面工作需相互协调。第一,要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进行把握与掌控,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制定相关的资助管理方案与政策。第二,对资助育人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安排专门的管理者与负责人,并成立相关的管理部门,使得资助育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第三,学校应积极组织困难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长、生活委员等班干部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对其真实生活状态进行全方位了解,掌握基本信息与动态,为资助育人工作打好基础。[4]

(三)面面俱到,构建制度化、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

对于资助育人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除了贫困助学申请以外,高校还可以采取奖学金与助学金评比制度,将贫困资助金合理地分配给一些家庭经济困难而又真实刻苦学习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方式筛选出真正困难的学生,使其获得合理的资助金,同时还需维护其尊严,培养其对学校、社会与国家的感恩之情。对于资助内容,不仅要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物质上的资助,更要对其进行思想精神上的“资助”,满足其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精神上的关怀,缓解其精神上的压力,培养其自立自强的人格。此外,成立相关资助补贴以及与其相协调的心理咨询部门,对困难学生进行内外双重帮扶,使得资助育人效果大大增强。高校在开展助学贷款业务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责任感,引导其熟悉贷款流程,使其认识到遵守协议与信用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能力,高校资助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还要经常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以配合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7]

(四)建立精准资助育人队伍

高校要以班级专业为单位,以辅导员为主导结合班主任,学生组织以及班级干部合力帮扶家庭贫困生,成立帮扶小组。在资助过程中,辅导员应抓住一切契机对被资助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鼓励其乐观面对生活,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鼓舞其自立自强,刻苦努力,对未来充满希望。要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识别,保证最需要者受益,同时还要保证帮扶过程的精准性,对于此,可以成立兼职帮扶小组,实现对被资助学生的一对一帮扶,从侧面深入了解其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状态,在经济资助、心理辅导以及就业技能等方面为其提供精准而又长远的服务。[6]

六、依托“互联网+”,推进精准资助

当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在逐渐普及,这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足不出户坐在电子屏幕之前就可以了知“天下大事”,进行各种消费活动。利用大数据管理资助育人信息,可以使得资助形式多样化以及精细化,是资助效能提高的重要技术支撑。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对该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往贫困资助工作中,学生信息的收集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填写申请说明,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而且数据也比较粗糙,缺乏准确性,致使高校难以精准资助。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网络建设,构建网络信息平台,从而更精细化地掌握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同时还可以对学生信息进行灵活调用。同时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还可以为资助形式多样化提供依据,根据现有的贫困生具体数据,对其基本需求进行分析,这就为高校的贫困资助提供了精细化的数据支撑,从而使得资助更加公平化、合理化与多样化。

与此同时,在网络时代学生的消费预支付更加便捷,所有学生的消费数据几乎都可以从后台统计查询,这样学校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消费水平,对于一些与自身经济状况描述不符合的消费状况能够及时掌握,这也成为精准资助的一个客观依据。[5]

七、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精准资助机制的构建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极大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有效地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但是当前高校精准资助机制构建工作还面临多种现实问题,比如精准扶贫全程性资助机制不够完善,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过分重视经济资助而忽略了育人的本质,还有监督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必须要抓住这些问题的本质,集中力量解决。精准资助机制的构建,要充分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并以此为工作导向,在此基础上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发挥网络信息平台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构建健全完善的精准资助机制,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