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2023-04-05 14:26郑春蕾
智库时代 2023年7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民办高校常态

郑春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建设的重点工作。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样重要。对沧州市某独立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

为深入了解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沧州某独立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五部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理想信念教育师资现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回收率98.6%,其中女生341人,占69.2%,男生152人,占30.8%。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将自己的理想同国家和社会发展联系,但仍有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在调查中发现,63.8%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25.3%的学生没有信仰。45.3%的学生有理想,且信念坚定,44.7%的学生有理想,但信念不坚定,近10%的学生没有理想。说明大部分学生有科学的信仰,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信仰不确定,仍需要巩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谈及人生理想时,32.8%的学生选择“报效国家和社会,实现人生价值”,32.8%的学生“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16%的学生选择“感谢父母,师长的鞭策和鼓励,以此报答恩情”,15.8%的学生选择“自己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大部分学生能将个人理想与回馈国家和社会紧密联系,但仍有部分同学利己主义思想较严重。68.2%的学生会主动阅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书籍,31.8%的学生没有阅读相关书籍。90%的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有道德理想信念方面,60%的学生选择在生活中遇到不道德行为会“挺身而出”,29%的学生选择“吃瓜群众”,11%的学生选择“不关心,当做没看见”。由此可见,新时代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成效,但是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教育。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师资现状

调查教师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程度,36%的学生认为“经常关注”,43%的学生选择“偶尔关注”,20%的学生认为“不关注”。调查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师的排序中,依次是“党政和团干部”“思政课和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受影响的排序中,依次是“父母及家人”“学校老师”“身边的同学及朋友”。民办高校师资数量不足,教师流动性大,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理想信念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由此可见,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应综合各种社会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三)新时代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单一,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调查中,91.7%的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90%的学生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6%的学生选择“党规党章,党史国史”。在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涉及程度中,56%的学生选择“偶尔涉及或相关章节涉及”,3.4%的学生选择“从不涉及”。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但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成长发展,满足学生不同阶段需要,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主要以“传统课堂授课为主”,而学生们更希望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经开展更多的教育活动”“建立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实践性,造成教育形式化,机械化,不足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大大降低教育的实效。

(四)新时代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常态化机制

在调查学生认为理想信念较常态化氛围时,28%的学生选择“能够时时感到理想信念教育氛围”,45%的学生选择“在校园环境中能潜移默化接受理想信念教育”,27%的学生选择“没有氛围”。在满意度的调查中,51%的学生选择“一般”和“不满意”。理想信念是关于人的精神建设,铸魂育人的教育,教育的实现需要持续性和常态化。民办高校由于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的匮乏,教育教学方法的落后等各种原因,缺乏教育的常态化机制建设,造成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现状满意度较低。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育人机制实现路径

构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育人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提升教育实效的价值导向基础上,从多元化教育主体,充实育人内容,丰富教育载体,健全评价机制方面保证整体教育质量。

(一)多元化教育主体育人机制

1.强化新时代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作用

高校是培养人才并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摇篮,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地方。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仍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

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理想信念不是空口号,党员领导干部“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树立起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理想信念标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是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感染影响他人,成为学习标杆。在“知”上,加强理论学习,做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素养的教育者,在“情”上,升华情感认同,做坚定理想信念的驱动者,在“行”上,坚守“红色底线”,做工作生活全方位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捍卫者。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办高校中的教育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是民办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渠道。基层党组织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以加强阵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实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从组织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三个角度增强育人实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导向作用。思政课是民办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调查发现,民办高校思政课程中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并不充实,甚至存在教育缺失的现象。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实现涉及各个教学环节,在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结合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现状,丰富课程内容以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多种考核手段以深化学生学习效果,以此实现思政课常态化育人。

提升教育教师队伍新素养。教师教育队伍的建设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紧密相关,教师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育的重要任务。民办高校教育教师队伍具有自身的弊端,年轻教师比重大,教师流动性大等,民办高校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需从教育教师队伍的“量”和“质”上着手。构建多元化理想信念教育教师队伍,以保证教育的“量”,包括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专业课教师,广大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后勤管理人员等各部分高校管理人员都可参与其中,以思政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轴心,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特色课程思政,辅导员和班主任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以帮其树立健康理想信念,党政干部及各部门管理人员以“学生为中心”做好管理工作,以“民主参与”的原则,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各部门相互配合,以营造校园理想信念教育新环境,以期教育全方位进入高校管理各环节,实现教育常态化。提升教育教师队伍综合素养,以保障教育的“质”。常态化制度化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加教育教师队伍的知识储备,提升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师应紧跟时代变化,学习各种新兴网络媒体软件和教学技术的使用,以便灵活应用新媒体软件进行教育教学。

营造校园新环境,打造教育新常态。营造校园理想信念教育新环境,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沉浸式教育。加强校园全方位育人硬环境,创新校园以德育人软环境。校园环境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园硬环境建设上下功夫,校园基础建设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营造随处学的氛围。创新校园软环境,组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文明性,科学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社团活动,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形成规模化,常态化的教育模式,营造随时学,人人学的学习环境。

2.发挥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家庭作用

理想信念教育是长期系统教育,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作下开展进行。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域,在大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熏陶和促进作用。深挖家庭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从家长表率,家风传承和家校配合三个维度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家长表率作用透过家长的言行,思想和文化素养来潜移默化影响子女,家长厘清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庭活动加强子女优秀人格品质的塑造。家风传承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代代相传的家训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特色,更能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夯实思想根基。家校配合,形成理想信念教育合力。以家校形成一致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为前提,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教育实践上延展学校教育,是联结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要以学校教育为依托,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家长随时关注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配合学校积极解决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形成教育合力。

3.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

理想信念形成的内在性和自主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本次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效果不理想,高校缺乏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条件和环境,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也未得到启发。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理想信念自我教育理念。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自我教育措施可从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方面进行。增强理论学习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组织自我教育的例会,知识讲座,竞赛等形式的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培养学生自身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促进理想信念外化于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认知水平是前提,付诸实践行为才是最终目标。民办高校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内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高校党团组织活动,各种校内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高质量的观影活动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参观爱国教育基地,革命圣地等,感受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企业调研,农村调研,认识国情,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党的领导方针在社会实践当中的正确性,科学性。通过两个层面的实践教育,大学生能够将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相融合,社会理想信念是个人理想信念的指引,个人理想信念是社会理想信念的基础。

(二)融入新时代教育因素,充实内容育人机制

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人的认识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的。民办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新时代教育因素,遵循大学生发展规律,充实内容育人机制,使得理想信念教育落实落地,入心入脑。民办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运用“大思政观”把握时代变迁线索,深挖思政育人元素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例如,艰苦卓绝的党奋斗史转化为教育教学素材,挖掘立党为国,执政为民的初心和使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新时代教育因素,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加“互联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因素。加强高校网络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例如在高校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页上定期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相关教育内容。坚持“党媒姓党”,引导社会舆论热点事件发展方向。在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向,制度建设等方面要用于批驳,揭露其本质。民办高校大学生自主时间较多,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容易过度依赖网络。建立“网瘾”“手机依赖”等筛查机制和预防机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以助其合理使用网络。

(三)丰富教育载体,构建线上线下育人机制

在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种类少,以课堂教学为主,存在形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问题。丰富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种类,现实载体与虚拟载体共建,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构建线上线下育人机制。当前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种类主要以课堂载体,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为主。低年级学生应以理论学习为主,结合不同教学内容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实践,打牢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基础,线上线下教育模式。高年级学生学习更具专业性,创造性,更多借助管理载体,活动载体等形式。例如,组织学生分享会,以学习专业领域榜样人物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医学生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想信念等。网络普及使得理想信念教育也进入数字化教育时代。民办高校积极创建网络教育平台,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通过慕课,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媒体形式,打造制度化常态化线上学习模式。丰富教育载体,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的育人机制。

(四)进一步健全评价反馈机制

理想信念教育实现常态化育人,评价反馈是重要环节。高校健全评价反馈机制,明确目的在于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逐步实现多层次,全时段的评价反馈机制。多层次是指对各级管理人员,全部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师生互评机制,构建不同层次人员的评价反馈指标,例如,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参与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以树立理想信念典范。全时段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效果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评价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民办高校常态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