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放在一起。这一新的部署,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其中,教育是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国家多次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乐”。当代教师生逢其时,国家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升到长期战略的高度,可谓“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大夫公孙豹在与晋国名臣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所进行的对话中,认为“世䘵”或荣华富贵并不能构成人的“不朽”。他认为,真正的不朽应当是立德、立功、立言,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三立”作了诠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困、功济于世,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简言之,它们分别指的是在弘道立德、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方面的杰出成就。
此后,很多文人提出了类似的思想观点,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王阳明的“人生第一等事”不在“登科获取功名”,而在“读书做圣贤”;清朝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些震古烁今的话语,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意义,展现了一种忠于国家、服务社会、敬业向上的价值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条和毕生追求,也促使他们在自己的时代交出了亮眼的人生答卷。
时代发展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因此,“立德立功立言”应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目标追求,也是学校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本质要求。
所谓“立德”,就是要胸怀天下,心系学生,做正直、勇气、责任、担当和能力方面的典范,给学生最好的示范和教育;所谓“立功”,就是要抓住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立言”,就是要深入思考,大胆探索,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主动参与到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引领学生确立求真向善、建功立业的价值取向。一旦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念,学生的成长也就未来可期。而没有这种价值引导,对学生的培养便停留于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是缺少追求和灵魂的。
古人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成就斐然,就会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天地:这里面有绵延的山川和奔腾的河流,这里面有辽阔的草原和璀璨的星辰。一旦学生见过这样丰满充盈、生生不息的美好,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就不会轻易被外界改变。同时,学生也就被赋予了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的能力,可以发现他人看不到的灿烂和美好。这时,学生对教师自然如蝶逐花香、万物向阳,生发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不竭动力,永远在内心葆有一片净土,风刀霜剑不能将之摧毁,艰难困苦不能将其打倒。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在学习中,唯有被灵魂接纳的事物才能成为自身的财富,其他的一切都仍停留在心灵之外,无法获得真正的理解。”事实的确如此,外力的强制往往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精神的引领和发自内心的接纳才具有更强大的力量。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好的将领,就是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队伍走向胜利。”华为技术有限公司CEO 任正非进一步阐释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微光,带着你的队伍前进;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丹科一样把心拿出来燃烧,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一样。”而教师之于学生的意义,不啻将领对军队的作用。
学生有着极强的向师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存在于他(她)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瞬间,这种影响甚至不以教师的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对此,有学者明确指出,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工具的统一,即教师自身既是其开展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确保教育获得实效的重要工具。教师的眼界学识、价值追求和人格修养不仅能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而且也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权威的树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师会以自身强大的个人魅力,唤醒学生“见贤思齐”的强烈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追求卓越的自驱力。如此,教育效果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有人说:幸福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基因的传承,二是影响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不断学习和传承古今中外的有用技能、优秀文化,并将之代代相传;同时又能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个人魅力,最大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一旦确立了在教育事业上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方向,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汲取营养、丰富内涵、掌握本领,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尽情播撒智慧、付出爱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能在教书启智的路途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学识、形成风格,成为有思想、有成就、有影响的教育大家。
此外,教师的幸福不同于其他行业之处在于,他(她)是在和一群生机勃勃、充满求知欲、不断成长变化的学生朝夕相处,他(她)的幸福感需要建立在与学生融洽交流互动、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之上。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促进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成长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吸引学生注意力、获得学生信任的个人魅力。学生天生就对教师的道德品格、眼界学识、才华能力有要求。不能想象,一个人格不健全、知识水平不高、毫无追求的教师,可以点亮学生纯真的心灵,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更遑论得到学生发自灵魂的敬慕和追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大时代呼唤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族复兴担责的大国良师。站在历史的风口,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志存高远,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方向,不断增长才干、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努力做幸福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