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瑞宏 何晓丽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 甘肃合作 747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元素就是课程对大学生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其类别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修养等。人生观的元素主要从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两方面去寻找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内容主要为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理想信念方面要求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民族精神包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时代精神大致包含解放思想、突破陈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奋勇争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元素。道德修养核心内容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承担责任。
以上这些元素均属于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要挖掘的思政元素,教师不能把思政元素理解得过于狭隘而限制了挖掘和融入工作,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情境,放宽视野,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入挖掘,做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融入就是把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有效挖掘课程自身所隐含的思想政治资源;另一种途径就是把本课程体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融合到课程教学中。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方针,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体育课程作为课程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必须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上日程且要深入研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谢大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凭语言说教、引导,难以起到良好效果,而体育课活动可以将体育运动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增强体育课的时效性、趣味性、互动性,所以体育课有其自身的优势[1]。体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体质、开发智力、增强心理素质、提升沟通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勇敢坚毅的生活品格。由于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传授知识和锻炼品质的先天优势,把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培养学生基本体育技能,达成知识、技术等教学目标的同时,感受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合作、奉献、爱国等精神,从而健全其人格,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立德树人是高校所有课程和任课教师的首要责任,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挖掘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3]。
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体育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课程的思政目标建设,导致思政教育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发进行。有些教师未对体育课程的思政目标进行有意识的设计,未对体育项目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有效的挖掘,也未对体育课程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堂融入,致使有相当一部分体育课程没有达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思政教育目标。因此,把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程,作为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势在必行。
在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的鼓舞下,从容国团、许海峰等夺得世界冠军开始,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一系列优异的成绩,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典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顽强拼搏的精神气概。乒乓精神、女排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事业,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有利于增强学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体育课中怕苦、怕累、怕疼、怕伤、怕脏的心理反应会经常伴随于练习过程中,对一些较累的项目如中长跑等不愿参加,对一些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如体操、跳高、轮滑和一些格斗类的项目等不敢尝试,对一些在室外进行的体育项目由于气候、环境条件不理想而不想参加,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类似问题的过程,本就是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本身就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恒心,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长距离耐力跑中,运动员要克服“氧气供应不足、胸闷、呼吸不畅、四肢无力等极点,只有通过坚强的意志力才能突破极点,完成比赛任务,取得好的成绩。竞技体育竞赛中经常出现比分胶着、相持不下的情况,如21分的比赛一直打到30平以上,这些都需要运动员具备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完成比赛任务。
集体项目要取得好的成绩,离不开团结协作。足球、排球、篮球等集体项目的比赛不强调配合,仅强调个人是完不成比赛任务的,团队之中任何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且每一个成员也需要树立核心意识,相互信任,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单人项目也强调团队协作,如中长跑、竞走等项目,在竞赛中也强调队友之间的协作配合。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舞蹈等项目中的双人项目只有相互之间默契配合、互帮互助,才能取得1+1>2的比赛效果。
体育教学训练强调保护、帮助,如体操、拳击等教学离开教师或学生之间的保护和帮助,是无法进行练习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在体育训练、比赛过程中会逐渐懂得团队的重要性,通过长时间的配合锻炼,学生会逐渐具有自我奉献精神,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共同承担失败的责任,逐步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实现规则立德,通过课堂教学规则、竞赛规则等对学生进行社会行为规范的培育,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优势[4]。规则是体育竞赛顺利举行的保障,决定着竞赛的公平性和质量,没有规则,体育比赛将无法进行。竞赛规则就是保证竞赛活动公平有序进行的规范性文件,规范运动员的行为。竞赛不光有详细的规则,还有一些对运动员服饰、语言、行为举止的规定。让运动员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和规定,理解规则的重要性,长此以往,才能达到真正教育人、锻炼人的目的,提高运动员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能培养和提倡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抛弃私心杂念、公而忘私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自强、积极向上、坚毅果敢的品质。通过赛前和颁奖中的升国旗、奏国歌,通过举办方介绍祖国灿烂的文化,通过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武以德立、习武先习德成为武术界的普遍要求。各类体育竞赛过程中因意外和运气而得分时及时向对手举手示意并致歉;赛前赛后运动员相互之间握手及拥抱;在激烈的对抗中误伤对手时积极问候和关心;马拉松以及一些野外冒险类项目比赛过程中相互帮助、鼓励和关心;在身体对抗强烈的比赛项目中,从不违反体育道德来取得或试图取得比赛的胜利;足球比赛过程中因意外暂停比赛后,即使处在最关键的时刻,队员还是把球权还给终止球权的一方。以上这些行为都是高尚道德情操在体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最终会养成个人的行为习惯。
高校教师要以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为党、为人民培养人才的自觉性。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内化于心,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强化育人意识,完成育人目标。
部分高校一线教师在谈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认为这是思政教师、班主任及辅导员等学工管理人员的事,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育人职责,缺乏专业的课程育人意识[5]。要完成体育课程育人目标,显然不能只关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和体育运动技能目标的达成,要利用好体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先天优势,深入挖掘体育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进行巧妙融入,根据教学实际,把思政内容精心设计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落实在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方式的改革中,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目标完成的同时,得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体育教师要注重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建设。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示范性,一位政治思想优秀的体育教师本来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潜移默化中直接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6]。教师要用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学识和积累的中华体育精神影响学生并教育学生,提升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
在竞技体育竞赛与训练中,彰显中华体育精神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如世界冠军的成长与励志经历,团队协作在比赛中取胜的关键作用,在逆境中成长并取得成功的事例,靠顽强意志完成比赛的启发,展现竞争意识与拼搏精神的案例,体现高尚道德情操的事迹等。体育教师要广泛收集并积累素材,充分挖掘案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配合教学进程和现实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适时引入,与教学恰当结合,从而在爱国主义精神、团队精神、顽强意志、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与锻炼方面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引入经典案例时,要将案例置于特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隐含普遍存在且学生能够体会的重要问题,这样能很好反映教师需要强化解决思政教育某个方面的目标,同时对案例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准确的分析,最终达到对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7]。
不同的体育教学项目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是不一样的。长跑等田径体育项目更能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而“三大球”等运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会学生学会包容与鼓励等。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体操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彼此帮助,在掌握保护帮助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渗透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突出礼仪、武德教育,从基本功练习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在排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五连冠的辉煌历史,以及以奋勇拼搏、团队精神、爱国精神为主线的女排精神都是思政教育的素材;国球的荣誉,乒乓外交的历史均能体现体育的强大功能。在体育史等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我国体育由弱变强的奋斗历程以及以奥运史上取得优异成绩为主线的教育,能让学生理解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涵。
在课外组织各类竞赛时,严格按照大型比赛的要求规范比赛形式,加强“仪式感”教育,从参赛服饰、入场仪式、竞赛过程以及赛后总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规范意识的教育,从竞赛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以及顽强拼搏精神。在活动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以及文明参赛的重要意义。利用大规模体育庆典,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综合体育运动会的机会,从开幕式系列活动(升国旗、奏国歌、宣誓、演讲、文艺表演等)直至闭幕式,对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让所有学生利用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机会,理解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自信自强、凝心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常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甚至一言一行中。为了保证实践课的顺利开展,要时刻让学生注意组织纪律和运动规律,因为体育实践课相对来说是有一定安全风险的课堂教学过程,组织纪律非常重要,保护他人以及自我保护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注意上下课的文明礼貌,以及教会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注意爱护公共物品,课前准备场地器材,课后打扫运动场地以及整理归还运动器材,通过这些细节教育学生爱护公物、爱校爱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心,加强爱党爱人民的教育。总之,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很重要也很必要。
课程思政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以专业知识体系为载体,融入育人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具体到每门课程上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可操作性,要从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统筹,确定思政主题并有效实施。该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思政元素的概念和范围,从两个方面阐释了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从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中分析体育课开展思政教育的优势,继而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以理论分析为主。下一步研究的思路是,如何分课程按项目解决思政教育融入问题,深入挖掘每个体育项目中思政要素和契合点,进而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并把思政教育体现在课程大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