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韦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养老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协调配套养老帮扶,而机构养老主要解决孤老行动不便群体的养老服务。对于高龄老人、失能失智及空巢老人,具备优良医疗和康养功能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更能为其解决现实困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治疗与康养护理面对的最大困局是“时间”与“空间”上无法满足长期维持身心平衡的需求,导致后期养老质量下降。所以,从“医养结合”模式出发,从“疗愈性”角度探索养老机构空间环境设计,对解决老年人心理诉求、医养资源分配、提升医护康养人员工作效率、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18.70%,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国务院办公厅明确了健全医养合作机制,鼓励医养机构融合等发展方向,成为当前养老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医养型养老机构主要可归纳为3 种模式,即“以医为主”“以养为主”“医养并重”。调查发现,“以医为主”主要依托医院治疗功能展开,占用较多医疗资源,对于老年人的照护与康复疗愈所需成本较高;“以养为主”在辅助医疗上缺乏配套设施,不利于综合疗养;“医养并重”在全面性上能够兼顾,满足疾病治疗与康养护理,对养老机构的人性化和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对医养型养老机构内在提质和建设发展的统计分析发现,医养型养老机构在对老年人情感关怀、心理活动支持上的疗愈康养考虑不够全面。随着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与病理需求得到满足,如何提升养老质量问题开始被加大关注,老年人更在乎环境与情感所产生的共鸣,及良好的空间环境带给自身的放松与舒缓。一个好的医养空间环境应是人性化的,可以刺激主动思维及与环境的情感交互,通过营造环境氛围,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并产生愉悦、满意、舒适、享受、认可等积极情绪心理因素,有效帮助老年人产生利于康复的外在条件,加速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催化了老年人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与疾病治愈需求,让他们变得更关注优良的空间环境及内心的精神慰藉。在需求导向作用下,养老机构服务由“生存+治愈”向“生活+疗愈”的新目标产生了内在演进。“疗愈”与医学角度上的“治愈”是2 个相关却又不同的概念,“治愈”更倾向于实施医学操作,目标对象是患有疾病的人群,而“疗愈”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调节与人有关的因素,去满足人更高层次的精神诉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 年提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并将前4 个划分为缺陷需求,而将自我实现定为增长需求,也是最高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对于医疗上的生理需求逐步得到满足,而心理精神的认同与社会诉求被唤醒,对于疗愈空间的探索实际是对老年群体身心全面健康关注的反馈,也是养老服务质量的升华。对养老机构的高质量发展而言,其目标是服务好、照料好老年人,让他们更加幸福,对养老机构更加理解和认同。针对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满足基础缺陷需求,才能再寻求更好的提质发展。
实地调研中发现,目前,大多数城市医养型养老机构在基础安全和日常照护上都达到标准,衣食住行、基础疾病治疗、理疗康复等都得到有效保障,而老年人在心理方面的缺失则在调查统计中凸显出来。这种缺失容易让老年人在长久治疗与慢性康复的过程出现波动,导致医养成效在后期呈下滑趋势,对医养成本、生活质量和康养恢复都是严峻的挑战。
随着疗愈空间研究的发展,关于环境中光源材质、功能使用、色彩氛围等优良的外界条件可以刺激改善养老质量逐步被大众认可,积极挖掘与医养康复有帮助的环境因素成为设计者追求的目标。我国传统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认为人的生命健康与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大部分停留在对老年人生活照护和医疗康复的基础服务上。人的生存生活的诉求性和发展性昭示着“人本身”的全部意蕴在于人的“人情化”得到满足实现,空间疗愈环境建设目的就在于帮助老年人在过往习惯性环境缺失的情况下,尽可能营造出宜适应、宜放松、宜认可的养老空间,使其获得产生安抚情绪的外在条件,激发康复的积极因素,不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护,在心理上得到更多慰藉,能够持续地、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获得自信感和归属感,提升余生的生活质量,从而能追求高层次需求,乃至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疗愈空间能为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上带来有利影响,疗愈效果则取决于疗愈空间的具体因素质量。吴灿中[2]将健康环境的疗愈因子分为8 个:阳光、空气、水、色彩、音乐、灯光照明、艺术、绿与自然。良好的疗愈空间是多种因素协同合作而成,由于空间环境对老年人个体的影响受到个性的制约,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对空间的疗愈感受都会呈现较大差异,对于疗愈空间应用范围研究也不能局限于固定范畴,这是一个增量变化的过程。研究者和设计者起初运用理论对医养空间进行人为设定和优化来达到疗愈的目的。现实中,许多并非基于疗愈目标而形成的空间场所亦可作为参考采纳。疗愈性养老环境的设计目标在于创造积极的令人舒适的康养环境,减弱老年人负面情绪的不利影响。
功能因素指的是空间环境相对比较固定的构筑物设置,如平面布局、交通组织、空间尺度等。对于老年人,合理的空间布局、清晰的交通导向、空间的直达性、大小适宜的房间、优美的景园环境都能大大提高空间体验舒适度。平面功能布局是引领疗愈设计的开始,科学合理的功能串联,能有效带给老年人舒适便捷的空间体验。因此,医养型养老机构布局尽可能设置较为完善的中西医医疗功能空间,这也是疗愈产生的基础。在细节上将医疗与照护的空间形成分离,中间引入康复空间、休闲空间或医护工作空间进行过渡衔接,避免医疗空间与照护空间过于紧密给老年人带来紧张感。同时,根据医疗照护对象设定不同的空间类型,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分类明确、布局合理,满足既能交往、又有私密的双重需求。
针对老年人活动习惯,交通组织尽量采用空间直达与无障碍设计,避免高低差,最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保障活动安全。安全的交通环境会给老年人在行为实现程度上带来自信与认可,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交通路径变化,设置部分停留空间,缓解长交通空间带来的压力感。对于起居空间的反馈,大多数老年人在多总结为“住院”的心态,较难获得“家”的归属感或“养”的舒适感。这与我国大多数养老机构的空间尺寸多参照医用建筑的设计标准不无关系,其规模与形式易让人产生雷同感。可通过设计具有居家氛围的小尺度起居空间,营造亲密舒适的疗愈环境,避免过大尺度、单一标准化空间,对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造成影响,通过家庭化的空间打造削弱对医养环境的排斥。
与此同时,公共交往空间的低密度设计也更容易使老年人产生交往,从中获得心理疗愈,结合机构的整体布局,尽可能设置多样化的小型聚集空间,是增加交流、促进疗愈的有效空间设计手段。疗愈空间功能的具体应用还需要根据失能失智、疾病治疗、康养恢复等不同群体进行归类考虑,以人性化设计实现不同群体的需求,从而让老年人在功能使用上实现自我完成。
环境因素主要包含光照、声音、空气和植物等。光环境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前者受时间和空间影响,在设计应用上受到了限制。根据调查研究,人们对于自然光的依赖程度更大于人工光,可考虑穹顶、露台、花园、内庭、天井等空间形式,让自然光呈现在特定空间。人工光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可通过直射、反射及漫反射将自然光引入到室内空间,加大自然光的二次利用,也可以通过调整人工照明的具体参数及分类分区设置打造疗愈空间。光的特性主要包含3 个方面,即色温、照度、显色性。色温及照度会传达不同的情绪感受,也会影响人的身体机能。暖色调(≤3000K)结合低照度,营造温馨舒缓之感,易于放松精神,适合病房区;冷色调(≥5000K)结合高照度,营造干净、卫生、信任的场所氛围,使人清醒,适合诊疗区;中性色调(4000K)介于冷、暖之间,有增强信心的作用,适合用于病患活动的复健区和过渡区[3]。
随着光对老年人的情绪与认知等方面影响被认知,塑造疗愈光环境便成为了更高追求。基于五感体验理论的设计实践与探索,可从人自身的多种体会感受进行综合考虑优化设计方案,并呈现立体多维的空间体验,让人们通过景观视觉、色彩转换、材质触摸、声音聆听等刺激感官、缓解情绪与压力,摆脱疲惫不适的状态,使身心机能得到综合调整。这样在实践设计应用汇中,可将声音、颜色、植物、材料、灯光等元素综合成园艺疗愈空间融入室内外疗愈环境中,通过室内外景园花卉植物搭配、动静态水景设计、景观音乐等形式的组合,营造出仿自然的柔性环境,增加水流声、音乐、花草芳香、植物景观等因素的刺激,让老年人心情平静、放松身心。
装饰因素指的是色彩、材质应用、家具及艺术品等软装搭配素材。在设计医养型养老空间时,设计者往往重视医养功能的便利高效,而忽略老年人的人情关怀,整体空间冷漠,增加老年人的忧虑情绪。功能与装饰的美学是可以平衡的,好用又好看的空间需要设计者在实践中进行“人情化”表达。
空间色彩对人的影响相当广泛,良好的空间色彩情感经验,对促进患者身心疗愈与康复,辅助患者生理、心理平衡的舒适感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疗愈色彩的感观体验是设计者赋予的主观引导,例如,温润多样的色彩会在平和舒适的节奏中融入体验者的主观情感,通过多种色彩的变换,丰富刺激观者的大脑思维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疗愈产生的外界有利条件。柔和淡雅的灰色系给病患和医护人员带来温馨舒缓的感受;色彩饱和度降低的静谧空间可以让人情绪平静,产生遐想;鲜亮明快的色彩可做引导指示,亦可应用于娱乐活动空间中。医养空间色彩的应用应依照老年人不同空间需求,通过色彩节奏变化引导视觉感受,利用色彩的层次多变塑造出空间的美感,构造出让老年群体感到舒心、被关爱的环境。同时,色彩的应用也要借助材质来体现,疗愈环境的材质应用首先要确保环保,其次在质感与肌理的选择上应张弛有度,让基础材料发挥个性特征,避免单一化。
与色彩材质相比,家居与艺术品等软装因素的介入是让疗愈空间有共性兼顾个性的重要表达,共性体现在公共空间的搭配应用,合理的家居摆放、精美的艺术品陈设、巧妙的布景可为老年人提供舒适交流的场景,也可为医疗空间提供功能性过渡,缓解老年人紧张情绪;个性则由软装素材的易替换性所实现,在私密空间可采用定制装饰。由于不同文化背景,老年人对私密而熟悉的空间需求较大,根据研究显示,熟悉的空间环境容易帮助老年人的记忆与语言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而家具与艺术品这类软装饰品恰好满足个性化疗愈构建特征,也是对差异化疗愈空间建设的有利补充。
医养结合理念促进了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的融合发展,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全面的康养环境。“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早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因其共性与相似性适合普遍性推广,便于建设实施,也容易让别人“照搬”,而“人情化”的疗愈诉求,需要充分体现不同老年人的差异属性。为此,在养老机构的疗愈性空间研究实践中,需要摒弃弊端,从“照搬”“照抄”升华到“创新创造”。
结合医疗空间功能特点,充分考虑“疗愈”产生的核心条件,从功能、环境、装饰因素上分析探索养老疗愈性空间设计,希望推动养老机构环境更人性、更科学、更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及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给医养疗愈空间的发展带来新的途径,目的在于通过虚拟技术的运用打破时空限制,产生长效的疗愈效果。研究者的不断推敲实际是一场探索,终极目标在于帮助老年人由“增长需求”走向“最高需求”,完成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