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认知的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探析

2023-04-05 09:18刘慧焦小荟
现代园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花园居民社区

刘慧,焦小荟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9000;2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9000)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一种在亲属、邻里和友谊关系等基础上形成的“生机勃勃的有机体”[1]。由于新型社区的转变,社区之间居民原本邻里友好、互帮互助的关系纽带被割裂,导致社区面临公共空间闲置、社区活力低下、居民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公共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违背了社区本质建立的初衷。本研究提出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的打造,帮助社区重新建立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关系,从环境行为认知的角度来解读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可以成为解决策略的缘由,为未来建立良好社区关系、社区空间提供解决思路。

1 社区花园与参与式设计

社区花园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9 世纪西欧的份地花园与美国的社区花园运动,概念之初是居民对城市权力的争取并非为了园艺、农耕活动[2]。社区花园建设的初衷是用来生产食物,也是建设社区花园的核心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全球各种危机的产生,战乱不断,人们饱受苦难,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英国政府便提倡居民自给自足建立社区农园,主要目的为解决居民温饱需求,区域性的播种方式能够一定程度解决很多问题。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区花园的主要功能一直被延续,社区花园的基本功能不变,从单一进行粮食生产向多功能转型,进一步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等其他方面的需求。

社区花园的基本涵义可概括为以可食地景做主要设计元素,居民通过共建共享的园艺方式在空间内部活动。正是可食地景的作用,社区花园注重人与人的协作需求,强调参与式活动的重要性,主要由当地社区相关专业人员或政府人员管理经营,被看作是建设包容性社会的平台。美国社区园艺联合会(American Community GardeningAssociation,ACGA)认为,只要有一群人共同从事园艺活动,任何一块土地都可以称为社区花园。社区花园是田园情怀的寄托,是中华文明对田园诗意的向往[3],是在应对城市建设的各种问题中,缓和土地资源竞争、经济边缘化、环境不公平和社会服务欠缺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场地进行空间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社区花园参与式空间设计是恢复社会交往、重构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参与式设计起源于20 世纪60-70 年代的计算机系统研究领域,随后发展到其他领域,参与式空间设计能够促进居民对环境特征的解读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促进人与景观的互动性。社区内以可食地景作为主要参与事物,社区居民作为主要参与对象,行政管理机构的介入,园艺种植技术人员的指导,希望从他人组织再到自发组织带动社区各年龄居民的进行社区花园活动,通过这个过程促进社区关系。如台北田园城市的建立,目前通过社区花园的建造已成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社区园圃辅导等相关农会,进一步促进社区花园营造[6]。

社区花园的参与式空间与一般的公共空间相比,参与性质的体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从最初的设计参与到播种生长、过程维护、管理机制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可食地景、居民与社区的参与式联结。这种参与式的空间不断加深三者之间的关联,重塑新型社区被割裂的纽带。

2 环境认知在社区花园中的参与式设计解读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实质环境的各类型因素会引导人们发生特定行为,对现有成功案例的解读,以及现有空间营造的环境行为认知解读,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本质。本研究从环境认知入手,对社区花园的参与式设计做进一步解读并结合相关案例,提出策略指导。

环境认知分为环境知觉和空间认知两方面[4],环境知觉依赖于两种信息产生,一种是环境信息一种是知觉者自身的经验,这表明人们在认知某个环境的过程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环境知觉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3 个步骤:知觉登记、模式识别和知觉加工。即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从外界环境中抽取特定特征的过程和形成自身知觉的过程。如Brunswik(1956)的透镜论,又称概率论,Brunswik 认为知觉是对复杂客观世界筛选有用意象活动的反应。当客观世界对人的知觉反应呈正相关时,这类型环境值得保留和提倡;当客观世界对人的知觉反应呈负相关时,这类型环境也有值得保留和提倡的方面。如大自然景观,古人保留自然景观的方式便是对大自然的精简提炼,缩移模拟于园林之中。这个过程已完成环境知觉的3 个步骤,知觉登记的对象是大自然景观,模式识别是对自然景观的规律提炼,再次想起便完成了知觉加工。空间认知,一个空间的认知前提是人们具备这类空间的特征知识,并能识别和辨认环境。因此,空间认知的过程主要是信息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和信息消化。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编码和分类,与经验环境做比较、关联,处理好的信息会随时被调用,当某个特定环境或客观存在的事物出现时,又被重新激活、认知。

可食地景本质上是耕种活动,自古以来,种菜一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景观的概念还未清楚定义时,我国很早时期便有了农业景观的相关记载。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述人间仙境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因此,这种进行农业活动的景观环境是客观世界,此类客观世界对人的知觉反应,从记载来看是呈正相关的,这类型环境值得保留和提倡。设计参与式空间时,主要是识别进行参与的部分,通过知觉加工设计客观环境。

德国采用立法方式支持份地花园的建设[5],其目标是实现每10 户居民中有一户拥有份地花园的目标,有条不紊地推动花园建设。通过立法使得居民进行花园经营,此时的参与式设计是他人组织到自行组织的影响和发展。Jan Gehl[7]在《交往与空间》中曾提出,人们进行公共户外活动可划分为3 种类型,分别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份地花园的立法颁布,大大增加了居民进行自发性活动的时间和自发活动类型,份地花园中的必要性活动包括如日常上学、上班、等人等。此外,还包括农作物种植,种植收获过程又伴随着定时浇灌、除草等必要性活动,这些必要性活动的存在是引发参与式设计的前提条件。份地花园中的自发性活动可能包括田中散步、晒太阳、驻足观望可食地景、观察农作物等,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参与形式是人与环境的互动,此时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份地花园中的社会性活动指包括科普认知、经验分享、农作物交谈、技术辅导各类公共活动以及以视听感受他人播种、他人除草、他人进行农业活动和其他活动开展的行为。社会性活动中的参与设计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此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人文因素。由于自发性活动和必要性活动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引发社会性活动产生,在设计参与式空间时,还需考虑可能产生的活动行为。

影响参与式发生的自然特征是进行自发性活动的第一步,对社区花园来讲,其植物要素主要以可食瓜果蔬菜为主,环境知觉主要由社区风格做定夺,尽量以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历史文脉为主,识别特征最主要为可食地景及景观构筑物,如陕北窑洞等。通过特定特征可以唤醒居民内在情感联系,除具体特征外,也可以是颜色、事件、形态等方面来刺激居民的模式识别。通过对环境的同化和顺应改造,再加入现代化的手段来丰富社区花园。如以往的耕种模式较为单一,地面和花盆两种为主,栽培技术也较为落后,现如今还可以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等更为生态的栽培技术丰富社区花园。

很多研究表明,耕作土地是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种方式[6]。重复这个过程便是加强空间认知的过程,居民通过与场所频繁往来,建立领域感。领域的类型主要分为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3 种类型。公共领域是对所有居民都开放的地方,一个地区的特性常常是由占有者的存在和其他活动决定,当某个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被占有时,该领域特权就有可能被默许,领域性形成时会给人以认同感和安定感。居民长时间进行耕种土地的行为会使得他们建立起领域感,从人与环境的参与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参与行为。

3 社区花园参与式设计的策略

3.1 加强居民对公共领域的归属感建立

提升社区内居民参与度,可以增加居民对公共领域的认知和熟悉程度,从而促进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归属感的建立从环境知觉和空间认知两方面去建立,加强居民对空间认知的熟悉度,社区花园设计前期,鼓励居民在社区花园的规划设计到施工阶段都能参与进来,促进居民不断进行共同协作的过程。设计完成后,居民除了进行基本的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以外,社区可以在公共领域经常定期举办社区活动,进行相关农业技术辅导等活动,推动居民之间的联系和来往,加强居民对土地的归属感。加强居民对环境知觉的刺激,社区花园在规划设计前期,多与居民进行互动参与设计过程,了解居民理想的居住环境,识别主要理想环境特征设计花园。理想社区特征识别主要包括顺应居民意愿和理想耕种环境2 个方面内容提取,有助于加强居民对公共领域的归属感。从环境和人文2 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居民对参与社区活动。

3.2 加强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设计花园

社区花园规划设计属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范畴,但在城市当中经常面临很多发展与生态不平衡难以协调的问题。如城市雨洪管理问题、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噪音问题等,社区花园值得大力提倡,做到多学科融合的方式解决城市问题,尝试用可食地景塑造方式进行同类代替,最终目的一致,同时丰富了景观形式,又附带了新的功能使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考虑的范畴。社区花园也可以做到维持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扮演普及环保教育的角色,在花园营造的过程中,居民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进一步加强不同功能之间的参与模式。

3.3 加强社区碎片化空间的利用

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消极空间,通过社区花园来激活碎片化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如社区内常见的闲置空地、高架桥下、公路旁、街角转交空间等,注意在重置景观时,保证场地内原有其他功能不受影响或合适改变。利用这些碎片化空间能够增加居民的参与度和停留时间,有助于促进良好社区关系发展,社区关系的发展不一定是在某个固定空间进行,更要多方面去考虑。

3.4 加强社区管理机制方面的配合

参与式空间的建立,后期需要有意识、有组织地进行社区维护,加强社区管理机制方面的配合是保证社区花园有序稳定开展的前提。挖掘社区能人、专业技术人员统筹引领,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引导公众逐渐参与。培育更多社区参与者,设计师介入参与式设计,持续协调社群之间关系,培育农会相关社区自组织团体促进社区发展。激发队伍发展壮大,社区花园的稳步运营关系到社区的可持续性。制定社区运营和维护机制,设定社区运营原则,社区自组织发挥充分作用,促进长久稳定的社区关系。

4 结语

社区花园是一种低成本、低维护、、小而美观且能切实解决居民需求的绿色营造手段。通过从环境认知角度对社区花园进行分析,发现其参与式设计理念能够实现并解决社区问题,是符合理论需求的设计策略,且从这一角度剖析,也能更清楚促进参与式设计的理论之路和明确规划方向。目前来说,社区花园逐步发展的阶段是先从以枢纽型的专业组织运营的社区花园开始的,逐步开展有组织性的、居民参与的社区花园,再到系统性地培养由居民自发组织的社区花园,形成小组自探互相辅助,最终让社区花园成为社区规划、景观治理的常态化发展策略。

社区花园建设的意义是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目标和初衷都是对美好家园发展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区花园在探索设计阶段,参与式空间设计时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难点,在制度层面,居民参与的可持续性和多方利益联系的相互融合性;在规划设计层面,居民需求的切实解决和设计本身的美观、功能兼具性;在施工层面,新型种植技术的运用和技术成本的考虑等,在解决切实问题的过程中,这也是一个漫长的接受和认可的过程。改变居民对农业的固有观念,重新认识新型农业与城市融合的机遇,多去了解和观察更多相关理论知识和案例的了解,为社区花园建设提供适合恰当的发展思路。

社区花园建立的目的不是为了其本身,是为社区居民现阶段的城市生活提供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社区花园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有社区花园的发展愿景,但如何使其更进一步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花园居民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高台居民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