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丽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
中国饮食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对美食的追求,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艺术文化的寄托。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介绍、对外传播与发展对于丰富和发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规范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体系、提升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质量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方兴未艾的生态范式。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是翻译研究中一种整体性研究的尝试,也是一种生态范式的科学探索(胡庚申等,2021)。显然,该理论整合了功能对等论、文化翻译理论以及交际翻译论等诸多理论的翻译法则。实践证明,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可以为探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开辟新的认识视域与方法论路径。在中国重要的文献中,由刘军茹所著的《中国饮食》一书涉及较多中国饮食文化元素。然而,目前基于生态翻译学对《中国饮食》中的饮食文化英译研究较为缺乏。文章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William W.Wang《中国饮食》的英译本《Chinese Food—Adventures in the World of Cooking and Eating》中的汉英翻译案例,讨论其是否实现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三维”转换,以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译介传播提供参考。
21 世纪之初,胡庚申教授受到自然生态中“适者生存”原理的启发,提出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式,讲求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批判译文的标准是强调译者在翻译的整体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具体而言,生态翻译学建构了以适应选择、多维转换的认知思维方式并提出“多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该翻译方法主要落实在“三维”转换上,即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因此,译者应致力于保持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三维生态中的“平衡”与“和谐”。
可见,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范式吸收了语言学路向和文化路向的研究优势,坚持以“共生”为翻译的本体,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生态化本体论(胡庚申,2021)。该范式引入的“多元整合”的思维范式要求译者能够将音译、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方法,归化与异化等策略以及主体与客体等对象融合于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使它们形成一种辩证互补的关系。
《中国饮食》所反映出的文化传统、历史经济状况、民俗民情、地域特色等都极具研究价值。该书的译者William W. Wang 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书系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其译著《Chinese Food—Adventures in the World of Cooking and Eating》自2017 年出版以来深受国外读者的欢迎。以下的案例分析以该英译本为例,探讨其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如何实现三维适应性选择转化。
由于汉英认知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音、词义、句式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注重语言形式的选择,关照到传播受众的语言习得、阅读和理解习惯,适当采用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方法,从语音、词义、句式等层面传达原语的同时,又符合译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规范,以此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译例1:
汉语:上好的腊八粥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养血、御寒的功能。
英 语:Top grade laba porridge has therapeutic effects ranging from benefiting the spleen, stimulating appetite, replenishing qi(chi)……
在词语语音方面,译者要选择与原文相同、相似且符合传播受众理解习惯和译语语音规范的音素。在翻译例文中的“腊八粥”时,采用音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 laba porridge”,既保留了中华饮食的特色信息,又易于传播受众理解。此外,译者运用了转化拼写法,将“气”音译为“qi”的同时,增加注释音为“chi”,既保留了汉语的拼写方式与发音特点,又选择了符合英语的语音音素,更易为西方读者接受。
译例2:
汉语:红枣和栗子是必不可少的,“枣”是“早”,“栗”是“力”,意味着早下力气,争取来年五谷丰登。
英语:Red dates and chestnuts are a must. The Chinese word for jujube,zao, has the same pronuciation as the word meaning “early”.The word “chestnut” in Chinese, li,also sounds just like words for “power” or “strength”. With zao and li together, they imply the meaning of “putting in work and effort early in order to ensure a good harvest.”
首先,在词义方面,译者需要严谨对待选词,尽可能表意清晰,关照译语的语言规范和习惯,让传播受众理解起来更加游刃有余。在英语中,“date”一般指原产于西亚和北非的风干后食用的枣子。“jujube”则指原产于欧洲具有医药价值的枣子,也可泛指所有的枣。此译例中,汉语语境中用于腊八粥中的“红枣”一般是指风干以后的枣子,而下文中与“早”谐音的“枣”应该泛指所有的“枣”。译者将“红枣”意译为“red date”,而下文中将与“早”谐音的“枣”用意译和音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 “jujube,zao”。 此 外,本例子中,译者在两处地方还使用增(补)译的方法使译文行云流水,更易于西方读者理解。第一处是用“has the same pronuciation as” 传 达 原 文“‘枣’是‘早’”中的“是”实际意义是指发音相似,从而表达出中国饮食文化中借用谐音的语言现象。第二处是用“with zao and li together”补充表达出将“枣”和“栗”结合起来的寓意。可见,译者并非机械对译,而是在忠实原语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运用符合英语语言形式规范和语义体系的表达方式,达到了原语和译语在语言层面上的生态平衡。
译例3:
汉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英语:The Five Grains as life support, the Five Fruits as complimentary aide, the Five Meats as added benefits ,and The Five Vegetables as substantial fill.
汉语,尤其是古汉语,多为诸如“五谷为养”这样的四字结构。单字“养”也能传达丰富的内涵。且英语也讲究形式工整对称。译者能在精准把握汉语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善用英语常见的“as”平行结构,使译文在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都关照了西方读者的句式生成和理解习惯,减轻其语言结构认知的心理负担,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译者除了要考虑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语音、词义和句式等方面的异同以外,还应考虑如何减少甚至克服由于文化渊源、理念、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误解。因此,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足够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储备是译者的必备素养之一,这也是译者生存的要义之一。
译例4-1:
汉语: 民以食为天。
英语:The masses regard food as their heaven”, which means that food is people’s primal want.
译例4-2:
汉语:中国的哲学传统讲究“天人合一”。
英语:Chinese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nature and the people as one.”
本译例中,作为中华思想文化重要术语之一的“天”具有能产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其含义也极其丰富,涵盖了天空或者整个自然界、主宰万物的神灵、极其重要性、普遍法则等至少四种概念。由“天”这一核心成员派生而成的术语“民以食为天”以及“天人合一”都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观念和传统思想。因此,“天”的译语选择和处理应根据语境需要而有所不同。译者显然把握了“天”翻译实践的多维性,首先运用直译方法将“民以食为天”中的“天”翻译为“heaven”,再增加一句定语从句对“天”所在的术语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补充说明。而在“天人合一”中运用意译的方法将“天”译为“nature”,与下文中人类(食者)与自然界的食材(食物)和谐共存的哲学思想巧妙呼应。可见,译者能够精准把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精髓。同时又通过传播受众熟悉的英语句式和词汇帮助他们快速理解。这种翻译较好的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译例5:
汉语:中国人自古还有喝粥求长寿的观点,方法是每天一大早空腹喝淡稀饭一碗。
英 语:The Chinese since ancient times have had the practice of eating porridge, or congee, to prolong life. The usual way is to have one bowl of thin porridge on an empty stomach every morning.
在饮食的功用理念上,中国人注重食物对人身体的影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作为一种传统食品,粥的口味清淡,浓度较低,尤其具有食用、药用甚至养生的功能。本译例中,译者用意译和增(补)译相结合的方法将“粥”翻译为“porridge, or congee”。西方读者首先根据“porridge”可知,中国文化中的“粥”类似于英语文化中的燕麦粥,是由某种粮食加水组成的食物。这种译法体现了菜肴的材料和做法。读者又根据“congee”了解到这专指用中国式烹饪方法做出来的“粥”。此外,译者用意译法将“淡稀饭”译为“thin porridge”。“thin”精准又形象地呈现了“粥”稀稠可控的特点,同时,浓度“稀”的粥更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较好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粥”的人文特色。
译例6:
汉语:五味调和的烹饪理念、烹饪技艺,折射出中国人讲求适度、平衡、和谐,重视自然的思想。
英 语:“Five tastes in harmony”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hinese’s pursuit of moderation,equilibrium, and balance, respecting the forces of nature.
在饮食的审美理念上,因受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等观念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现象还表现为“味”与“和”的艺术追求。这与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和”一脉相承。译者在处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和”的时候,根据替换原则,提供了译语对应词,把“五味调和”术语中的“和”译为“harmony”,而在处理下文的普通词汇“和谐”的时候则选择“balance”。译者通过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平衡了概念忠实和文化交流两者的关系,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互文性。
可见,William W. Wang 精通中国饮食文化在哲学理念、审美理念和功用理念上的内涵特点,首先考虑替换原则,提供英语现有对应词。对于一些饮食文化特色词,若无对应表达则用意译、增译等方法确保文化信息的顺畅传达,同时又注重文辞的简洁性和丰富性。
除了使译文取得语言维度和文化维度的生态平衡之外,译者还需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中言语交际结构的异同,准确地促成二者在言语交际意图上的协调统一。
译例7:
汉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英 语7-1:Refinement in cooking.
英 语7-2:No such thing as too much refinement in food.
中国散点式思维方式反映在言语交际结构上的特点之一便是汉语表达多采用循环、层进的方式。而英语表达以线性、迅降的方式较为常见。本译例中,“食不厌精”和“脍不厌细”属于两组词形相异但词义一样的符号,作者用循环重复的言语交际结构传达中国文化中饮食精细化的要义。译者把握住了这一言语结构的特点,在两处地方均不强求汉英言语结构上的对等,而是采用意译和减译的方法,通过肯定式“refinement in cooking” 以及双重否定式“no such thing as too much refinement in food”,将汉语的言语交际意图清晰明了地传达出来。
译例8:
汉语:居住在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交界地带的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英语:The Miao nationality, which populates much of the border regions of Guizhou, Hunan, Hubei, Sichuan, Guangxi and other provinces, commonly prefer sour tasting dish, with Sour Soup in every family.
中国散点式思维方式反映在言语交际结构上的另一个特点便是汉语的言语结构没有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完整框架,它的视点是流动的,结构松散。而英语则是以动词为核心(焦点)控制(透视)各种关系结构中的空间构造。本译例中,汉语一个句子中就出现了“苗族”“酸汤”“家家”三个施事主体以及“喜食”“必备”两个施行动作,结构较为松散。译者在把握汉语意图的前提下,按照英语的言语结构进行了调整。首先,将“喜食”(prefer)定位为整句话的核心动词,然后将“苗族”(the Miao nationality)作为“喜食”这一核心动词的唯一施事主体置于句首,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将修饰语置于主体之后,最后用独立主格结构“with Sour Soup in every family”作为状语置于句末,表示伴随苗族人喜食酸汤这一爱好的饮食状态。可见,译者用改译的方法巧妙地处理了汉语结构松散的问题,使译文符合英语言语交际结构体系。
简言之,译者善于采用恰当的言语交际框架,处理原语与译语在言语交际结构上不能完全对等的问题,以便于传播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中国饮食的真正内涵。译文在新的译境中保持了言语交际层面上的生态平衡。
William W. Wang 的《中国饮食》英译本整体上保持了原著的韵味。译者在忠实传递原文语言要义、文化内涵以及交际价值的同时,综合运用直译、音译、意译、增译、减译以及改译等多种翻译方法,使译文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且句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变,可读性强。可见,译者充分发挥其在翻译生态系统中的“能动性”和“参与者”的作用,积极塑造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汉英翻译生态环境,灵活地进行了语言形式的转化、文化信息的传播以及交际意图的传达,从而帮助西方读者逾越中国饮食语言、饮食文化理念和饮食交际习俗的鸿沟,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