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焱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年代形成的宝贵文化财富,对于塑造人的价值观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作用,是各学段、各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必须积极推进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育德作用,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实现道德发展和自我成长。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青年和华夏儿女奋力前进,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具体可分为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集体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红色文化作为一股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及抗疫精神都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1]。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透过红色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革命年代的红色事迹,感受英雄人物革命情怀,接受来自英雄人物的精神熏陶。对于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价值,众多学者从教学资源、课程建设及文化传承等角度给出了相应的看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资源,用红色事迹、红色人物讲解思政理论,可以使课堂讲解更为生动形象,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思政知识,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同时,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合渗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刻板印象,逐步化解学生对思政教学的抵触情绪。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促进思政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政课程多样化建设的体现。陈露(2021)指出[2],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程建设期间可以依托红色文化打造开放式思政课程,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以主动的状态参与到思政学习中,并在思政学习期间感受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育德价值。例如,教师给出红色文化学习主题,让学生搜集各类红色文化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为课件,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讲解红色文化主题课件,提升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主动性。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增加思政课程的实践深度,红色文化包含红色事迹、红色人物,通过对这些事迹和人物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将思政理论与革命先烈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升思政课程的实践性,使思政教学更能体现实践深度。同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红色文化以后,布置有关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政理论,实现红色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新发展。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从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状况来看,其融合效果并不理想,具体而言,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合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部分高校在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高校方面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合渗透出现形式化、浅层化的问题,未能有效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育德价值。例如,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在讲解红色文化时,仅仅讲解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故事、人物事迹,并未引导学生探索红色故事和人物事迹中的红色精神。同时,教师未能实现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两者的契合度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融合渗透效果[3]。
教师在讲解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并未从理论角度分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未能展示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导致学生在参与思政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体验感和认同感,知道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不知道红色文化是哪种形式的精神财富,也不知道红色文化为什么是精神财富。同时,在开展红色文化学习以后,教师也只是让学生通过写课程小论文的形式参与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也是红色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深度不足的表现。
导致融合深度不足以及形式主义的原因在于学校方面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未能突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导致思政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视作普通资源。同时,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意味着无法对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合渗透效果进行考核。
从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并未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工作,红色文化只是生硬地穿插进思政课堂中,并未与思政教学内容实现有效契合,部分教师在讲解红色文化内容的时候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与此同时,思政教师并未充分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搜集、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导致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少、内在联系不足,并未在思政教学期间发挥红色文化教学价值。
我国许多地区的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都是开展红色思政的重要场所,这些遗址及博物馆文物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对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学校并未充分借助校外的红色资源、红色场所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结合。此外,许多高校都出现过投身于革命事业的革命先辈,但这些革命先辈及其红色事迹并未被应用于思政教学中。因此,现阶段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不到位,是影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障碍。
红色文化的作用对象是学生,必须让学生体会红色文化,才能使红色文化发挥其育人价值,塑造学生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然而,在红色思政课堂中,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课堂讲解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学生无法主动探索红色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无法体会到革命先辈身上的红色精神、革命精神。同时,教师并未针对红色文化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未能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接触红色文化、探究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而非学生探究。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思政教师的教学认知有待转变,未能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根本目的,未能意识到学生是红色文化的作用对象,在思政课中未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思政教师的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融合与渗透正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思政教师也在纷纷探索融合途径、融合方式,而思政教师缺乏融合经验,导致红色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效果不理想。
促进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的深度融合,应当以红色思政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师生对红色思政的重视程度,教师积极推进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融合,学生在思政教学期间主动思考、探究红色文化,了解红色人物、红色事迹,有效发挥红色思政的育人价值,提升红色文化的融合渗透深度。
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把握红色文化对思政教学、思政课程建设及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将红色文化资源视作思政课程核心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应积极挖掘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背后的红色精神,以文化搭载精神、以文化体现精神,进而以红色精神塑造学生。同时,教师可以推进红色文化与生活现实的结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讲解红色文化。例如,在抗击疫情期间,“大白”志愿者不惧风险、不畏牺牲,坚决与病毒作斗争,正是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体现,再如,普通民众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坚定疫情阻击信心,正是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在疫情背景下的体现。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生活化讲解,相信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触、体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教师应当从理论角度带领学生剖析红色文化,帮助学生把握红色文化的实质,让学生知道红色文化,更要知道为什么红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增强学生对红色思政的认同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为了检验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效果,检验红色思政的建设效果,应当做好教学考核,一方面,由学校对思政教师进行考核,重点考核教师在红色思政中的授课能力、讲课水平,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对学生开展考核,重点考核红色思政是否促进学生理解思政知识、是否促进学生体验红色文化以及是否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简而言之,高校应当做好红色思政顶层设计,引起师生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视,借助教学考核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双向考核,以此推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应当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出发。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做好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开发,使其与思政课程理论相结合,用红色文化资源解读思政理论,通过任务探究、问题教学等模式,引导学生探究红色文化,打破照本宣科式讲解的弊端。教师应当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搜集红色文化,增加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将前后两节思政课内的红色文化衔接起来,构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系统。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应当加强与本地文博机构的联系,将本地的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作为开展红色思政的重要场所,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场所,并设置专业的思政教师和文博讲解人员向学生进行介绍,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想象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的英勇斗争,更能在逼真、贴切的环境中体会革命先辈身上的红色精神。例如,黄河水院与校外文博机构展开合作,开展红色主题思政实践,组织学生先后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等文化单位,带领学生感受革命时期、建设时期先辈身上的伟大精神,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与此同时,学校应当善于开发校内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校内红色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通过校史馆挖掘红色校友及其事迹,将其展示在校史馆内,或者建设专门的红色纪念馆,用来介绍红色校友,组织不同年级学生分批学习。学校可以在校史馆或者红色纪念馆内设置讲解职位,让学生主动报名担任,让学生在讲解红色校友的过程中传播红色文化、传授红色知识,讲解员同学也能获得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积极性[4]。
从现代教育角度出发,学生学得知识、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必须是在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在红色思政建设期间,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接触、体验和感悟红色文化,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当丰富红色思政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红色思政期间变被动为主动,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参与到红色思政中。
学校方面可以开设“感悟红色文化,追寻红色初心”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红色文化学习活动,能够将思政课堂所学理论和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开设“守初心,担使命”红色思政课,开展“我心中的红色精神”征文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红色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此外,学校可以举办“红色人物大宣讲”,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在演讲台上讲述革命时期、建设时期的红色故事。举办“红色情景剧”“红色话剧”等表演活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红色文化活动。因此,学校应当丰富红色思政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红色文化、感悟红色文化[5]。
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期间应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主动状态探索思政知识和红色文化。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当把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根本目的,能够意识到学生是红色文化的作用对象,坚持突出学生在红色思政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为解决思政教师融合经验不足的问题,思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翻转课堂、任务探究、主题互动等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教师结合红色革命事迹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深化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接触红色文化。例如,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异同。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十月革命采取的方式是“中心城市暴动”,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式则是“农村包围城市”,但两者的本质都是武装夺取政权。通过这一探究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式与本质的关系,这属于思政教育范畴,而在探究期间,学生接触革命中体现出的血与火的红色精神,这属于红色文化范畴,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本文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融合期间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中的融合渗透,学校应当积极推进红色思政的顶层设计,推进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教师也应当做好红色文化资源的搜集和开发利用,同时,学校与思政教师应当积极丰富红色思政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红色思政,学习思政知识,感悟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