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桓 王春葳 霍海洋 纪元
(1.河北医科大学;2.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们的健康要求。为了培育全科型医学人才,并响应“全民健康”号召,需要在提升医学人才技术水平基础上,兼顾对其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作,以此促进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元化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工作,是提升医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感的关键,并为其文化价值理解能力的稳步提升助力。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借助何种路径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如何引导学生成为全科型医学人才,成为现阶段亟需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厘清医学生人文素养含义,总结全科型人才培育困境,是拓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新领域的重要前提。
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科学与服务知识的总称,由专业知识、工作行为、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组成,其中职业品质尤为关键,是人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医学人才忠于健康、尊重生命的核心要求。[1]通过一系列人文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其在整个工作中,能够做到患者利益为首,尊重行业规范,严于律己的职业要求。医学生人文素养一方面指医学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观念层面,强调与尊重人与生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人文关怀,在医学实践中多有体现,其要求医学人才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通过善行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第三方面指人文科学,其介于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之间,通过知识的渗透,影响实际行动,是医学人才从观念向实践科学转变的主要桥梁,通常相关课程为基础,端正医学人才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型,其由单纯的医学发展逐渐转变为技术、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充分了解患者心理活动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在转变过程中,对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进行了整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三者的统一,在众多因素影响下,人群重新定位了身心健康含义。在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群更加强调身心健康原则,而强化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作,与医学模式转变诉求之间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当代医学生向全科型人才的转变,其要想快速适应新型医学环境,需要在充分掌握医学知识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念,并在实践中重视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以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医学专业较其他自然学科呈现出了极高的特殊性,社会性较高的人群是其主要的研究与工作对象,要想高质量解决医疗服务问题,需要医学人才同时兼备精湛的技术与较高人文素养,在治病救人的千钧一发时刻,充分体现仁心妙术的职业素养。全球先进技术的大融合,促使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医疗服务行业功利主义价值观普遍存在,而重视对医学人才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医学人才以友善、敬业、公正的态度与方式,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科学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其也是打破“医患怪圈”的核心方法。人文精神与学科临床思维能力高度一致,所以每位医学生都应必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而强化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不仅有助于全科型医学队伍建设,还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制度的深入改革,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这就要求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协同发展,而强化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工作,与国家学科协同育人政策要求一致,旨在立德树人,推动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医学专业需要理解与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众多,专业教学具有较高的指向性,为了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部分医学人才会将学习侧重点放在了医学技能上,而强化对医学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可以提升其对人文课程的重视度,辅助其深刻认知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医学人才知识观与价值观的融合与统一。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深入,能推动医学生成为医德双全的全科人才,对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个医疗服务中,医学生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还要实现医患的良好互动,在工作过程中,切勿忽视人的社会属性。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主要媒介,医学生能透过直观的语言表达,准确捕捉患者抽象的思维活动。在整个医疗服务中,规范、严谨、恰当的语言,不仅能准确表达医学生的思考结果,还能实现重要医疗信息的准确交换,在医疗模式新要求下,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是每位医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3]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辅助医患双方精神的互融,是实现相互理解与医疗结果最优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医患之间建立彼此信任良好关系的重要纽带。所以在进行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强化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极高的必要性,其在医学生社会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奉献是白求恩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整个从业生涯中,医学人才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健康的职业要求,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以强化对医学人才人文素养培育为桥梁,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不仅符合新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其还是医学人才的主要精神支撑。生命与疾病并存,而医学人才是人们战胜疾病的核心力量,在面对疾病给患者及社会带来的危害时,医学人才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以较高的奉献精神,在紧要关头,主动迎接挑战,以此完成自己的工作使命。在对抗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医学生只有具备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才能帮助患者及社会快速渡过难关,所以激发医学生的无私奉献意识,是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
作为人文素养核心,增强医学人才尊重生命的伦理意识,具有极高的必要性。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导下,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认同度越来越高。[4]现代文明与法制社会的建设,要求医学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生命伦理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懂得敬畏生命,并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为实现全民健康而奋斗。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患者的身心健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代替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其更加重视医学人才的生命伦理意识,所有在强化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当结合相关课程,增强医学生的生命伦理意识,通过科学的方法,激发其对生命的关爱意识,以此为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推动力。
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人文素养相关课程数量逐渐增多,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比重也逐步提升,在社会发展推动下,人文课程逐渐趋于规范化。人文素养课程的相继开设,推动着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协同发展,虽然在育人方面取得不小成就。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医学人文素养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在课时编排上欠缺较高的科学性,课程内容上也呈现出了边缘化、空洞化现象,这就导致整体的课程结构合理性、科学性较低,不利于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医学专业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科学性亟需提升。
为了更好地满足医学模式转型与社会发展要求,部分学校意识到了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强化人文素养培育策略。[2]第二课堂的开展拓宽了培育范围,医学生能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总结学习、交流经验,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部分学校的社会实践仍趋于形式化,在整个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重“量”轻“质”的教学问题,活动内容空洞,“存在性”较弱的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其原本的培育意义,忽视了对医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相关活动的开设,缺乏对本质意义、育人价值的深入思考,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较为不利,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人文素养培育成效。缺乏系统化、课程化、深入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致使人文素养培育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基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总结,掌握更丰富的医学知识与技能,以此科学应对各种医疗问题。医学专业的倾向性与目的性,使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对医学人才的专业教育,在人文素养培育方面,重视程度不足,关注度较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现阶段的医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素养培育课程开设甚少,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偏低。为了更好的解决生物、心理、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医学生发挥最大的社会与个人价值,亟需提升医学人才的人文底蕴,为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全科型医学人才保驾护航。
为了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要有针对性的整合课程体系,通过学科知识与人文素养课程的相互渗透,使医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能深刻认知自身的工作使命。学校要在坚持课程系统性原则上,全面整合医学美学、心理学、人文课程等,以此实现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通过新知识的融入,催化教学与临床的完美衔接。比如,学校可以在病理分析、临床实践等活动中,适当引入人文素养相关内容,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知识融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职责认知。也可以通过医疗法律、医学理论、情绪管理等课程的融合,增强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在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同时,使其逐步掌握沟通技巧。
作为知识的引导者,教师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培育质量,所以增强教师的人文底蕴意义非凡。[5]为了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学校可以借助奖励机制,鼓励全体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学研究,积极争取更好的发展。还可以定期举行进修学习活动,通过专业知识的交流,教学新思想碰撞,优化更新教学理念,在掌握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深挖人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会与优秀教学观摩,通过教师间的讨论,做到集思广益,为准确定位人文素养培育不足,提供新思想,以此优化教学成果,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
有的放矢的教育工作,能够最优化人文培育成效,所以要想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学校应当深入而全面的解读人文内涵,并根据医学转型需求,制定明确的人文培养目标,然后通过一系列培育活动,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增加医学人才的民族认同感与服务意识同时,使其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学校要根据自身发展不足,制定严谨而明确的培育计划,通过社会实践、校内外的文化活动等,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并在不断的学习中,使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无私奉献精神,减少因沟通不到位而产生的医患问题,以此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转变其思维模式。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践热情利用到极致,通过对临床工作制度、操作流程的讲解,辅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工作日常,并通过对突发事件的讨论交流,总结多种应对方法,在弥补专业知识漏洞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探究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的融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辅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结合以上观点,“全民健康”战略的实施,对当代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社会、心理、学科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稳定性的提升,医学人才需要“德”“才”兼备,既要拥有精湛的医术,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底蕴,并在医疗服务中,能够与患者进行和谐沟通。这就需要以科学的培育路径,实现医学人才人文素养的稳步提升,并在此前提下实现对专业技能的重要补充。现阶段众多院校对人文素养培育,进行了新思考与深探索,旨在通过提升人文课程体系完整性、转变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和强化教师人文底蕴等方法,培育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医学人才。
【相关链接】
河北医科大学(Hebei Medical University),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