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从从 张中文 王栋(潍坊市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日益增加,畜禽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畜禽养殖业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畜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和减排降碳。本文从近几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畜禽粪污、养殖废水等,以上污染物流入到环境中会对土壤、水体、大气环境等产生严重的影响。
畜禽粪污中通常携带大量的有机物、磷、氮、重金属、寄生虫虫卵和病原微生物等。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污直接还田,可能导致土壤中养分过剩、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的累积。若进入土壤中的养分超过土壤的承载力,会导致有机质累计,阳离子交换量增加,进而导致土壤孔隙堵塞和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农作物生长。土壤中富集的重金属,会造成土壤中重金属超标,污染土壤环境,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
畜禽养殖过程中粪污、养殖废水水质若不能满足相关排放标准要求,直接排放或经降水淋洗进入到水体中,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当水体中有机质含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导致水质发臭恶化。养殖粪污中含有的寄生虫虫卵、病原体一旦排入到水源,可引起介水传染病的传播,将严重威胁饮水安全。
畜禽粪便中含有氨、硫化氢、胺等有害物质。据统计与监测,鸡粪可产生至少168 种恶臭物质,猪粪可产生230 种恶臭物质[1]。畜禽粪便露天堆放的养殖场,含氮有机物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挥发形成恶臭[2],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目前,基本采用大型养殖场“加工制肥、分散利用”、小型养殖场“自产自销、协议消纳”、散户“就地还田、直接利用”、第三方处理中心“集中收集、专业处理、商品生产”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多数采用干清粪、水冲粪、垫草垫料等方式收集粪便,以干清粪方式为主[4]。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包括生产有机肥、沼气工程、生物发酵、自然发酵等4种。目前,养殖场主要采用益生菌配方饲料、粪污及时清理、使用除臭剂等方式,减轻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虽然目前基本建立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但实际粪污处理中还存在较多问题,畜禽粪污全量化利用仍任重道远。
虽然国家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但是对于规模以下养殖场污染防治规定不明确,且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的协同处理机制尚未形成,削减了监督管理力度。加上规模以下养殖场数量较多、分布广且分散,现有政策对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给予的补贴较少,规模以下养殖场落实粪污收集处理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种植和养殖相对独立,种养结合不够紧密。首先在空间布局上分离。部分养殖场没有配套粪污消纳用地或配套消纳用地面积不足,养殖密集区与种植优势区分布不相协调,部分养殖场远离种植区;田间配套设施和粪污拉运输送设施不完善,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还田运输成本高。其次是时间分离,畜禽粪污每天持续产生,而作物施肥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粪肥施用的季节性与粪污产生的连续性存在时间上的不协调。
已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养殖场存在处理设施建设不规范、粪污处理能力与饲养规模不匹配、储粪棚“三防”不到位、粪污池遮挡不严等问题。个别养殖场存在雨水漫流问题,尚未实现雨污分流。丘陵山地、零散地块的施肥方式仍以漫灌、抛洒为主,施肥机械短缺,增加环境污染风险。
部分养殖场的工作者未意识到畜禽养殖污染对环境带来影响,导致场区畜禽污染防治落实不到位。养殖场存在管理不规范、圈舍粪污散落、粪污清理不及时等问题,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充分利用媒介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从业人员的环保觉悟和意识,为后续环境防治政策、措施实施提供保障和基础。定期组织开展养殖人员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畜禽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目前,畜禽污染防治政策主要是针对规模化养殖场,且生态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建议探索建立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和制度;完善生物天然气、沼气发电并网及补助政策;研究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信贷补贴政策。
按照“以地定养、种养对接”的原则,科学核定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根据土地承载力优化种养业布局和结构,促使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协调、规模匹配。引导畜禽养殖业向粮经饲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发展;在土地承载力超载地区,严控新增畜禽养殖。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高效循化农业,加快建立“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以国家 “畜禽类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为抓手,推行高效且经济适用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鼓励采用政企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建设社会化服务主体,完善田间地头管网、储粪池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