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3-04-05 05:05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
天津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 乔 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明确了统编教材的重要意义,指出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转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正确认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从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就要明确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课程内容一般指学科中特定的事实、概念、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方式。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即通过具体的事实、现象、素材表现出来的、遵循学科逻辑的物质载体,是相对稳定的。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基础文本,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又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资源。

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对静态教材内容多种教学方法处理的过程与结果,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加工,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从课程内容到教材内容,再到教学内容,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从静态到动态、由标准化到差异化(个性化)的过程。

教材能否发挥专家学者们在编写教材时设定的功能和作用,关键看教师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否实现从教材到教学的第二次飞跃和转化。教师如何使用教材,反映了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尺。使教材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就需要实现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换,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二、当前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优良的教科书并不保证优良教育质量的产生,因为其中牵连到教科书如何理解和使用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章全武在《中小学教师教科书使用的问题表征、过程模型与优化路径》一文中指出,教科书虽然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但从教科书内容到课堂实施的课程会发生两种异变现象:超越性异变和衰减性异变。他指出:当下中小学教师教科书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教科书使用取向的价值导向存在风险性,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改编具有随意性,教师对教科书内容的使用脱离编写意图,从而不能有效实现教材所承载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足,不能真正理解教材,在使用和处理教材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僵化使用教材,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讲授,照本宣科,重视教学结论,忽视教学过程和学习体验。

(二)把教材的作用与其他教学资源的作用等同,忽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存在用教师个人经验代替课程标准的现象,不能较好达成课程目标。

(三)重视教材知识点的分析,但是对教材编写意图理解不到位,不能整体理解教材,容易将系统、整体的教材体系变成碎片化、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使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四)由于对教材理解缺少整体性,导致课堂教学有问题,但缺少核心问题或大问题的设计,问题之间缺少关联度和梯度,没有形成问题链,制约学生不能整体系统地理解学习目标。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教材精神,吃透教材,最大程度地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当下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个主要环节

(一)深入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重要意义和教材性质,树立“范本”意识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国家课程和一线教学活动的桥梁。教材不是一般的读物,表达的不是个人意愿,而是国家意志。教材具有权威性、典范性和规范性,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范本”,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遵循,同时教材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媒介。统编教材是新时代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教材,对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保障。统编教材的编写与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蕴涵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功能,教材的有效贯彻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三个属性,即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只有理解了这三个属性,教师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其中,政治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思想政治教材的灵魂。对个别教师来说,他们通常很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教育性,而对教材的政治性有时注意不够,不能自觉地从政治高度去看待课程和教材,这样就不能把教材知识背后的价值目标“显现”和“实现”出来。只有准确把握统编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才能在读懂教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

(二)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读懂教材,是从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基础

《2022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有很强的时代感,为思政课的发展确定了方向,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学业质量评价等提供了根本的遵循。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要求,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和学业质量水平目标三个维度解读。一方面,要明确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另一方面,要防止用课程目标或学段目标直接替代课时教学目标。

作为呈现课程内容的方式“,教学提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所呈现的内容不是随意的阐释,而是对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具体落实,是知识与活动的集合体。“教学提示”进一步明示和解释了学生应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达成基本观点。“教学提示”以“议题”为纽带,使“内容要求”的知识性提示与相关活动建议的提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上,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程框架勾画出基本轮廓,为在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具体、可参照的经验。因此,要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就必须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再研读教材文本,理清教材的逻辑结构和内容。一方面,明确教材的知识体系背后承载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以及教材最终指向的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借鉴课程标准中的议题,设计活动,实现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文本,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的基本工具。发掘教材作为教学工具的功能,一是要深入领会教材编写的效果图,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与结构,厘清教材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二是正确把握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明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和评价的根本依据,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合理的增删或重组,使之成为教学内容。

(三)找准教学的起点,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困惑进行教学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突出问题导向,明确学生思想的困惑点,直面问题。

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学知识和教学活动方面,从教师自己的设想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而较少考虑学生的起点和困惑点、兴趣点。这样就导致也许教师准备了很多精采的环节,但是由于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并没有达到的预期的效果,成为空中楼阁。

要实现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目的,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把握上,要明确学情分析和教材同样重要。准确的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根据学生特点搭建学生通往教材的桥梁,使教师的教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学,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要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针对学生困惑点、兴趣点而选择教学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设计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

如果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共享”的标识概念,那么活动型课程就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享”的标识性概念。课程标准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将“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内涵就是,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设计的方式呈现,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及其设计,即“活动设计内容化”。

把活动过程的体验作为目标来规定,让课程在活动设计的轨道上运行,是成就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活动和问题的设计,因为这是沟通学生与教材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从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的重要载体。通过结构化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一方面,教师将教材内容的逻辑在情境中设计为学科任务展开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基于真实学习情境完成学习任务,有逻辑地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从而实现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转化。特别承载观点的议题是连接学科任务、学习情境与学科内容的纽带。通过议题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特定学习过程,在活动探究中达成基本观点,以议题引领的问题链,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问题,避免面面俱到的铺陈与罗列,从而实现结果导向的价值目标和过程导向的行为目标相统一。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由三课和一个综合探究构成,其中综合探究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综合与拓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更加坚定政治认同,教师首先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为总议题,设计了三个分议题开展探究活动: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人民至上;回答时代课题,推进理论创新;勇于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再围绕总议题和分议题,设计结构化和序列化的活动,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国之大者是什么?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变和不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何以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做到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为什么说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等问题链进行探究。以议题(问题)开展活动型课程的教学设计,既是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的过程,又是知识整体建构和学习迁移过程,更是“转识为智”的过程,从而实现从文本学习到思维启迪,从知到智,再到价值引领。

提高政治站位,深研教材,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的课。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高职院校国学教材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