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瑞怡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语篇是一种语言的具体运用,它是由一组或一连串的段落或句子组成的交际活动的完整篇章。指的是,某种语言的现象并不是独立的,它和另一种形式有联系。布斯曼指出,“照应”是一种由言语组成的“复指”,它是一种由其他语素组成的“同指”,也就是“照应”的意思只能由“参考”前语来确定。
在篇章的阅读中,若指向的目标不在篇章之内,则要从篇章外部找到所指向的目标,即语外参照;如果语篇所指对象是在其篇章的内部,需要从语篇内部来寻找其所指对象,即为语内照应(Endophoric Reference)。根据所涉及的客体在语境中的位置,可以将其划分为“回指”和“下指”。此外,按照应在篇章中的功能和意义,可以将照应分成3 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对比照应。
英汉译文中的篇章或意义指称是译者关注的焦点。在过去,人称有3 种类型: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参考的预先设定词汇可以在文字中发现。第一、第二人称一般都是独立于文字的。他们的称谓是指代说话人和听众的语言作用,因此他们往往会根据情境加以说明。第三人称代名词是篇章层次上的一个主要的指代。本文以《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语料,对英汉语中的第三人称代名词的指代进行比较,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差别[1],并试图剖析它们的成因,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建构篇章。
总的来说,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都比较高,这是因为两者思想的相似之处,英语与汉语基于同样的思维模式与理论,也就是经济。为了简化和简洁,使用代词是一种实现语言经济性的方法。两种不同的语言使用同样的经济学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减弱语言传递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语言上的差别是很大的。英文与中文的人称代名词在某些地方是不同的。首先,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形态上是不同的。英语中大部分人称代词的性别、数量和大小写都是由形式上的改变来体现的;汉语中只有第三人称的代词具有不同的意义。
1.1.1 汉语中客体代词的省略
英语中的物主代名词比汉语要多得多,汉语对物主代词的运用十分反感,若不能,可以增加表从性的表示;这个现象在汉语中非常常见。另外,在汉语中作主语或宾语时,往往会被省去,因为英语重形合和汉语的重义合;汉语的宾语省略不像英语[2]一样受到语法上的严格约束,汉语的主体和客体通常可以省去,但不会对篇章的意义和语义性造成一定的干扰。
例1:冷子兴听得此,便忙献计,令贾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贾村领其意,作别回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3]。
Why not ask Yu-employer cun's Lin Ru-hai to write to Jia Zheng in the capital and request his support on Yu-behalf cun's Yu-cun agreed to do as suggested,and the two friends soon fell out of touch[4].
1.1.2 汉语中的原语再现
事实上,在英译汉语时,使用第三人称代名词,不全是以省略的方式进行,而且中英文在写作的时候,篇章的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英文常用的是人称代名词,中文常用的是重复或用同义词来替换。
例2: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When she got to their house,she would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every move she made and consider the impact of everything she said because if she made a mistake,they would laugh her to scorn.
例2 句中,中文全句子中都没有出现主语,只在文中上一句中出现了主语黛玉,而在此句中完全没有出现主语;在英语例句中,为了方便理解和英语的语言习惯,则多次增加翻译主语she。
例3:二人见了礼,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地叙了两句,遂作别各自回家。
Zhang Ru-gui immediately informed Yu-cun of the good news once they had completed bowing to one another,and after a brief talk in a rushed manner,they parted ways.
例3 句中英文处使用了第三人称代词,中文则重复使用名字“雨村”。
1.2.1 未明确表示前置词的第三人称前指
由于没有明确的前置词,所以在文本中不能直接找到前指词所指。在英语或汉语中,没有明确的表示前置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例4:他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世。
He then replied,"I'm afraid her sickness will never get better for as long as she lives,since you are not ready to give her up[5].
该例句中黛玉所说“他”,毫无疑问就是指“他自己”,作者虽没有明确指出,读者根据上下文完全可以清楚准确理解,不存在任何歧义。英文例句中的her 指的也是黛玉自己,I 则指的是上文中的a scabby-headed old monk,根据上文的内容也可推测出,即使是无明示先行项,该第三人称也可以清楚准确理解。
汉语中使用最多的省略是英语中的主格代词的省略。即如果需要用到第三人称代词,则会被省略。实际上,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疏漏,则使用零回指参考作为内部连接。零是在文字中,仅有预先设定的条目,而应当出现在文字中的预设条目会被忽略。
例5: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例5 句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在“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之前被省略,但遗漏并不阻止读者承认这些动作是由执行第一个动作的同一个人执行的。如果在每个从句的开头都添加了第三人称代词他作为主语,读者会觉得它有点冗长和多余,或者不够简洁。后一句的“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前也省略了黛玉第三人称做主语。
1.2.2 深度前指零代词
汉语和英语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汉语中的“零”代词的频繁出现,其原因是汉语的“竹节”结构特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语中更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以充分反映英语的简练特点。中文语篇中的零代词在英文中也经常出现,而零式前指则是汉语的常态;在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前指零式是非常罕见的。英语的句子和语篇都是有形象化的特征,其结构清晰、条理清晰、各个句子的形式联系密切;仅在相邻的平行成分中使用了零形回指。汉语属于形而上学的一种非形式语言,在分句中很少采用明显的连接方式,而且句子的结构也比较松散。
1.2.3 第三人称模糊前指的解析
模糊前指是指在文本或语境中可以有多个指称的对象、人或事物。在这样的语境和上下文中,仅凭其语法特征和句法特征是不可能确定其特定的指代含义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所指的含义,读者需要从语境或明或暗的语义关系中,正确、合理地理解和排除隐含的歧义。
例6:Just as she was about to finish,a loud voice was heard laughing and talking in the central courtyard behind them.
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例6 中的she 表示的是黛玉还没来得及说完话,就听到someone 指王熙凤的出场,后面them 则指的是林黛玉和贾母等一行人正在聊,二者所指意思不存在歧义解释。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人称代词作为一种代名词。代词可以用来替代有生气或没有生气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替代可以让文字变得更简练,尤其是如果原始文字是一个很长的词组。但是,并非所有的名词和名词短语都被代词代替,这是因为语言习惯和语体的影响。
例7: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6]。
在例7 中,名词黛玉是重复的,而不是被代词“他”代替。由于在该句子中要出现两个需要用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人物,林黛玉和王熙凤,当她们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时,无疑会导致听者的混淆或误解,所以最好避免她们的同时出现。作者在该句子中则重复了黛玉。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出发,结合第三人称代词的前指指代在汉英文本中的用法。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采用以下策略和方法。
在汉译英时,增加对应的人称代词,使得前后的语义指代衔接流畅自然;在英译汉时,英文尤其偏爱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中文译文必须遵循汉语的习惯,并选取中文中常见的省略;或者是原语再现,或者选择同义词作指代衔接。
例8:这熙凤携着黛主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Before leading Dai-yu back to her seat next to Grandmother Jia,Xi-feng grabbed her by the hand and scrutinized her from head to toe for a short while.
在翻译该例句时,英语中增译了汉语中所省略的第三人称,如leading 后的her 和scrutinized 后的her。这两个第三人称在中文原文中都是不存在的,通过增译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汉语中有许多深层次的前指,尤其是在篇章中,前指词的指代对象模糊不清,往往会出现两个以上的前置词,这往往与前指词释义有关。在英译前,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并确定其所指的是客体,并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原文的意义。
从整体上看,英汉语在语篇结构和凝聚力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往往会用代词或其他的代名词,汉语往往会重复。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它的语言符号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它主要是由语句和词语的语义、句子和句子的逻辑联系来完成的。因此,汉语中的句子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形式连接的方式。英语中的代词体系非常发达,而且对代词的使用也很有利。汉语则比较排斥代词,特别是第三人称代词。汉语中,一个单独的句子,只要包含多个主题,在转换为英语时,就需要按照主题将其重组为单独的英语片段。中外译者在此问题上的意见一致并非偶然,而是由长期的翻译实践,他们对汉语和英语的篇章结构差异有了更深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汉语中使用的第三人称回指指代的次数要比英语中使用的次数要少。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媒介;在语言的背后,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7]。英汉语的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汉语是一种具有高度上下文意义的语言;英语是一门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汉语从上下文和外部知识中推断出句中的主语和句间关系,而汉语的母语者还可以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全文含义。然而,英语中的上下文解释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文法来辅助主语,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清楚地体现在句子的结构中。英语里的每一句话都有一个主语。在汉语英译中更多地采用第三人称代词。
例9: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者。
Yu-cun was astonished to see Zhang Ru-gui,a former coworker who had been bussed tables at the exact same time as him and for the same cause,when he turned to look.
以上的汉语句子中如果补充上被省略的主语,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在相应的英译文中却是很自然的表达,反而缺少了它就不合乎英语的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在篇章中具有很大的衔接与连贯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英汉因其各自的特征和习惯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本文以韩礼德的指代理论为基础,着重论述了第三人称代词的前指和后指的照应,并对其在英汉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比较,和对其相同点和差异进行简要的分析,旨在帮助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能够特别注意二者的区别与相同点,从而产出更优质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