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旻
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近年来,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习惯存在惰性等问题,学生因学业压力繁重带来的自闭、抑郁、焦虑等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分析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学业困难引发的心理危机背景下常见的家校沟通策略,为更好地推进家校联动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供借鉴和帮助。
小C同学自入学以来,在校表现消极,经常宅宿舍打游戏,严重影响宿舍其余同学作息,自我封闭,与同学互动交流甚少,在大学里没有要好的朋友。经常存在旷课的现象,出现多门课程分数不及格的情况并不参加补考和重修。在与辅导员第一次沟通后,小C认为自己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是不适合本专业的学习,辅导员老师给予建议后小C本人接受,并把小C学业的情况及时向小C家长反馈,家长马上表示会联系小C,给予小C支持与学业上的监督。一段时间后,专任老师投诉小C一学期不上课,亲自邀约小C谈话但小C无故爽约。辅导员再次与小C谈话,告知学业课程挂科和旷课的严重性,小C表示自己非常无奈,自己也想努力学习,但是家长给了自己较大的压力,表示自己不会学习,辅导员了解情况后,积极发挥班长、学委、预备党员与小C结成学业帮扶小组,定期与学院领导、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反馈小C情况,为小C的学业与心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小C家长再次主动找到辅导员沟通时,表示学生已不接父母电话也不主动与父母联系,辅导员详细地向其父母介绍了小C面临的身心、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家长陪同其去专业的心理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评估并建议小C休学静养;但小C家长首先否认孩子有问题,相信仅是学业吃力,不认为小C存在心理障碍等问题,并以疫情为由拒绝到校。在期末实训周,小C在班委的反复督促下不交实验报告,对大一需要重修的科目也并未参加考试,专任老师也陆续反馈小C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辅导员强烈要求其家长校访,家长终于应约校访。鉴于小C的情况,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和辅导员经过反复与父母沟通交流,最终父母同意假期加强对小C的督导和密切关注小C的心理状况,同意小C静养。
学生的性格发展、亲密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都离不开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问题,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心理危机形成的认知,认为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会被认为是得了“精神病”“抑郁症”,影响孩子的形象和心理。同时,家长普遍认为子女进入大学的管理工作也是交给了学校,对子女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业、经济和生活方面,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存在的心理困扰问题给予关心。因此,当家长被告知学生可能存在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心理障碍时,家长往往认为学校管理不当、推卸责任,产生抵触的、负面的情绪,使得家校联动推进十分困难。
本案例中,小C放纵自己、沉溺于舒适圈从而逃课弃学,对父母置之不理,父母希望借助陪读的方式进行学业的监督遭到孩子的强烈反对,亲子关系紧张也是阻碍家校合作的又一关键因素,家属对孩子缺少照顾,孩子对家长缺乏信任感,不愿意坦白自己内心的想法,亲子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当家长参与到学生学业预警工作时往往“用力过猛”,对孩子学习管控力度太多,孩子缺乏独立安排学习生活的能力;另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简单粗暴指责孩子沉迷网络并逃避现实等方式使得加剧了学生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适应性和耐挫性,加大了班主任辅导员教务员的管理负担,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结构、家庭和谐度、家庭的经济背景等均会对学生成长与性格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案例中小C的学业困难也是因为家庭不和谐,父母对小C疏于管理,小C从小在不安定的环境中长大,内心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他人也不愿与他人沟通倾诉,长期以来把学业和心理的压力都揽在自己身上。
做好家校沟通的关键要求学工队伍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学生情况,认真辨析产生学业困难的深层原因。案例中小C自我封闭,对参加考试产生恐惧,经常宅在宿舍打游戏逃避学习,如果仅仅从当事人角度与家长对孩子性格分析来看,极易将此事定性为网络成瘾的学业危机,而忽略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心理危机。小C因无法有效适应环境,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异常状态,在情绪调节上产生心理障碍,小C遇到学业上的一些挫折和挑战时,不能学会自我调适从而采取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而是不断放大眼前遇到的挫折,认为当前的学业困难十分严重,选择沉迷网络游戏逃避;另外,在人际交往中,小C自我意识浓烈,不愿与舍友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在宿舍我行我素打扰他人休息,存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学院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事件概况,做出精准判断,汇聚了班主任、专任老师和教务员以及朋辈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家校沟通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及时识别心理危机,全面剖析深层次原因,是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家长不愿承认也不敢直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学生有心理障碍后,极力否定认为仅是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专任教师、朋辈等力量了解到学生的真实状态,学生内心抵触专业课程学习,从而产生旷课、旷考打游戏等现象,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可以通过QQ、微信发送学生成绩单等方式,定期向家长反馈学校动态、学生状态,保持密切沟通,让家校沟通贯穿于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时候才开展沟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史,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助,避免心理干预的临时性和被动当性;另一方面,学生心理情况严重时,能够得到家长的配合支持,减少阻抗。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时,家长可能会陷入深深自责、挫败,认为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出现焦虑、烦躁、无助等不良情绪。所以会谈之初最重要的是充满同理心,并告诉家长要以真挚、亲切、温暖的态度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让学生意识到学业上的成绩主要归功于自身努力、态度和学习方式,使他们产生改变自身的内在动力,提升面对学业困难的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育人目标是让学生成才成长,但学校除了给予学生关爱之外,还要教育他们独立成熟,家长给予学生更多的则是情感上的包容与爱。教育目标的差异性使得家校联动时常会有分歧和异议。如班主任、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管理,难以全面顾及学生的心理诉求,难以做到24小时监管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生活状况,因此,家长要增强对大学生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的认知,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促使学校、家长和学生三种育人力量协同协作,促使学业困难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本案例中辅导员以及学工队伍与家长、学生每一次的沟通都记录在档案中,包括电话、微信沟通记录等。工作台账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中心与小C的面谈记录;小C所在的学生班级的具体情况;每次联系小C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与小C本人及小C父母谈话的反应、谈话的进展、谈话计划等内容。只有清晰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状况,发现问题,才能挖掘出深层次原因,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与高中学习生活不同,大学生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学习生活时间,但大学阶段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群体逐年上升。案例中小C出现的学业困难原因,并非是其自我评价的“不喜欢本专业”以及父母评价“畏惧考试”等,而是长期自我封闭与沉迷网络游戏逃避现实,并产生了相应心理障碍,无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辅导员应尽快找到问题本质,学业帮扶没有效果时应要考虑心理援助,推动家校合作,积极促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同体”,在每一次与家长的沟通谈话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让学生家长体会到学生管理人员的良苦用心,充分借助家长的力量合力为学生构建长期有效的支撑环境和帮扶机制,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