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高校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研究

2023-04-05 02:23闵德艳
广东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家庭

闵德艳

文/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惠民性公共服务政策,关系到教育公平、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教育上的兜底帮助,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全年资助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资助金额1243.79亿元,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稳定增长。[1]据广东省教育厅学生资助工作会议指出:“广东省2021年各级财政资金资助投入88.7亿元,资助所有教育阶段学生375.1万人,资助金额、资助名额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18%和21%。”[2]

通过对广东省粤东地区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虽然粤东地区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是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过程中,在资助育人的提质增效,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与功能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

教育部党组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3]发展型资助是指根据社会的需求、学生个体发展特点、教育的基本规律,以立德树人、资助育人为导向,通过经济帮衬、学业追求、道德涵养、能力提升、精神鼓舞、就业引导有机融合的资助育人方式,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相结合的多元主体参与的资助新模式。

(二)发展型资助的功能

发展型资助具有政治功能、解困功能、育人功能。

第一,政治功能。习近平指出:“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 ‘福利主义’那一套。”[4]通过多元化经济资助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化资助,体现了政府在教育领域兜住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正义。在高校中,发展型资助政策的制定、实施的过程,其实也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所有学生进行共同富裕观教育的过程,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

第二,解困功能。Cabrera等人研究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经济支付能力对大学生的学业坚持程度具有直接的、深远的影响。”[5]而发展型资助通过经济上及时精准的帮衬,缓解贫困生的心理焦虑,让其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课程学习上。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得知,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从收到大学入学通知开始,便谋划“开源节流”的计划,踏入校园后,便从事多份兼职工作,赚取生活费,有时为了不耽误兼职,可能旷课或以各种理由向教师请假,部分学生可能会一天只吃一顿或两顿饭。发展型资助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助等多元化的经济资助的形式,给高校贫困生有效解除了经济重压。

第三,育人功能。“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7]2018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附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样表)”的最后部分,取消了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必须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盖章的要求,直接采用学生个人承诺。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是人之为人的根基,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此处的改变,恰好是高校在资助的过程中,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契机。高校在贫困学生认定、资助的全过程中,通过宣传优秀获奖学生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引领资助育人工作,同时,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和热爱劳动的意识。

二、粤东地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主体单一,未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资助

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可知,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总金额1243.79亿元,其中资助主体包括政府、高校及社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资助653.04亿元,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共378.12亿元,高校支出共183.62亿元,社会资金共29.01亿元。[8]与此相似,粤东地区高校的资助资金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每所高校的社会奖助学项目非常少,而且资助名额有限。部分学校的社会资助项目属于每年临时捐助,未成立固定的助学基金。同时,社会组织、企业、个体对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并不高。仲明大学生助学金作为广东省运转了25年的社会奖助学项目,每年在粤东地区的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学院资助约25位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每位资助金额5000元。深圳市的企业在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创立的“老凤祥奖学金”,每年奖励对象仅限为学校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深祥班”的学生,设置的一等奖、二等奖名额控制在班级总人数的20%以内,其中分别资助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000元。2021年12月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第二届“助学圆梦·大爱无疆”捐赠仪式,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捐资共20万,奖励贫困学生共200人,每人1000元。

(二)资助过程中重经济资助,忽视育人

发展型资助强调“扶困”“扶智”与“扶志”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每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时间非常仓促,按上级部门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等负责相关资助工作的人员,需要短时间内同时审核学生提交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材料。尤其是每年新生贫困生中涉及申请银行助学贷款的资助项目,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审核贫困生提交的纸质版材料,同时还需要在全国高校学生资助系统线上审核学生提交的电子版材料,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不容半点马虎,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往往只求按时完成任务、不出现任何差错,容易忽视发展型资助所强调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三)资助育人工作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

高校发展型资助不仅关注对贫困学生的经济帮助,而且还需要考虑资助是否具有“发展性”,即强调资助的育人功能。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不仅要考虑对资助的本体功能进行监督管理,更应该关注资助的派生功能(即育人功能)的落实情况。粤东地区各个高校的资助管理工作实施办法中,对资助的监督管理,更多停留在资助认定对象是否精准或出现遗漏、资助认定工作程序是否违规、资助资金是否及时直达发放、学生资助基础数据是否准确与安全,而对资助全过程的育人价值的挖掘、资助育人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鲜少关注。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高校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探究

(一)微系统层面,围绕资助育人主线,推动“全员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

高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微生态系统是指学生活动的直接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同伴关系,构建高校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必须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伴关系、自我教育出发,全员参与,各自站好自己的“岗位”。

首先,高校方面,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为引领,精准化资助学生,把“扶困”“扶智”“扶志”三者有机结合。粤东地区属于广东省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相对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来说,粤东地区的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较多。粤东地区高校的发展型资助工作,直接关系到广东省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体现了以人民为本的发展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步伐。

其次,家长应该主动关注、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9]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经济困难的父母应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从小培育孩子的责任意识,生活中要求其做到守信用、知感恩,积极关注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根据自身家庭的真实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贫困申请,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鼓励其自立自强,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回馈国家、社会的资助。

最后,高校学生应该主动参与高校发展型的学生资助工作,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合理使用资助资金,不辜负社会的期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应主动了解发展型资助的认定标准、要求,向学校教师如实反映家庭实际的经济困难情况,申请贫困认定,同时,可以考虑加入所在学院学生资助工作互助小组,交流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共同勉励。

(二)中系统层面,统筹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资源,打造全方位育人空间

中系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嵌套结构中各种微生态系统的组合或关联。针对粤东地区高校资助过程中出现资助主体单一、忽视资助中的育人问题,应关注学校与家庭、社会与学校在发展型资助中应有的合作,打造全方位协同育人空间。

首先,加强学校与社会力量的沟通与交流,构筑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资助相结合的资助体系。粤东地区高校的资助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赖国家奖助学金等国家层面资助,而学校勤工俭学岗位比较少、待遇低,社会上企业设立的长期奖助学金比较少。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沟通,积极宣传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精神,争取本地或外地的爱心企业在高校设立长期或短期的爱心基金,助力贫困学生圆梦大学。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积极协商,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专业情况,在企业设立与贫困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岗位,由企业提供经济资助,既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也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提前储备人才。

其次,开设“家长学校”,推动家长与学校共同育人。在高校发展型资助日常工作中,学校应该开设“家长学校”,以此为依托,在入学初,向家长积极宣传各项资助政策,通过各类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的申请参与,与家长共同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生涯教育,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热爱劳动的习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学生。家长与学校合作,通过对学生身边的优秀贫困生典型代表的事迹宣传,激励学生发愤图强,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的资助。

(三)外系统层面,“互联网+”助推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人性化

外系统是指影响学生发展的嵌套结构中其未直接参与,但是却会对其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

首先,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实施发展型资助,应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资助政策宣传形式,以大数据精准服务为导向,推进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粤东地区高校发展型资助宣传时,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资助政策宣传形式,引导舆论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宣传高校资助育人中优秀贫困生的成长故事,激励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引导更多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参与助学活动。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的信息化平台,促进贫困生申请信息与学生消费信息、家庭贫困情况动态化更新,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实时共享数据,推动国家资助、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学生自助的发展型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深入化。

其次,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成长画像”,尊重学生隐私的同时,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展现应有的“温度”。在“互联网+”时代,商业领域中大数据用户画像技术发展逐渐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教育领域中,也应积极学习用户数据画像技术,尤其是搭建国家、学校、社会动态共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共享平台,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开展时,精准记录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学习、生活情况,如学业努力程度、食堂消费、图书馆借阅、技能竞赛参与度、勤工俭学活动申请、社区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等公益爱心行动,以此为着力点,对数据进行整理,从而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物质消费、道德发展、学业追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成长画像”,既尊重学生的隐私,也精准化资助有需要的学生,同时,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充满爱的“温度”。

(四)宏系统层面,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助学的文化氛围,完善学生资助制度,规范监管责任

宏系统是指影响学生发展个体的行为习惯、社会制度、法律法规、文化或亚文化。

首先,加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目标的顶层设计,明确资助工作运行中各环节的育人目标。高校资助工作的健康运行,包括资助政策的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申请、学校对学生困难程度认定、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资金发放等多个环节,而对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目标的顶层设计,必须考虑顶层目标设计的全局性、根本性,还需要对局部运行的每个环节进行目标规划。其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的设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发展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运行中每个环节的目标设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考虑育人目标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

其次,优化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监管机制。高校资助工作的运行,包括资助政策的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申请、学校对学生困难程度认定、认定结果公示、建档备案、资金发放等多个环节,而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目标的达成,必须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监管机制,加强对资助育人的每个环节的监管、评价,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五)时间系统层面,根据资助育人目标,定期开展针对性的育人活动,构筑全过程资助育人体系

时间系统强调以时间为参照,个体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根据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运行中每个环节的育人目标,开展针对性的育人活动。在资助政策宣传阶段,采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内容的选择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舆论导向,可以选取本地资助学生中的优秀个人的典型事迹加以推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在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发放以及毕业前,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金融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对所有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以及毕业离校前,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鼓励其从事勤工活动、社区志愿者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自己生活,回报社会的关心。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