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娥
(甘肃省武威第九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一词,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思维和情感态度等的发展。同时,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与课堂教学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深度学习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思路,与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相契合,也是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实现对初中数学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教学内容是影响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认真备课,并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出各种问题。有效的课题教学预设可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预设不足,以事先制订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的随机生成性。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数学课堂活动缺少开放性,学生思维发散性不足,对深度学习造成了影响。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关键途径[1]。在该过程中,要想构建符合学生深度学习实际需要的学习模式,教师必须先关注并掌握其实际学情。但是现阶段的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受“应试”评价机制影响,会将注意力偏向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忽视了成绩靠后的学生。由于教师对学生关注度不够全面,常常忽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受此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记笔记等。课后,教师也只是指导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这种教学形式导致数学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始终徘徊在课堂教学之外,没有真正参与到数学知识构建中,制约了其深度学习。
评价环节同为构建初中数学深度课堂的关键环节,并且是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当下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的时候往往以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为主要手段,并以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同时,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数学素养方面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进步情况、日常作业完成度、听课表现等,使得评价模式过于单一,无法趋近核心素养,指向学生深度学习。
进行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使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以此来弥补教师的单向灌输产生的缺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深度学习中应遵循自主性原则,给予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权利与空间。运用这一原则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教师与学生转变课堂角色,从而使双方的作用均得到充分的发挥。
问题性是深度学习中的突出特征。毋庸置疑,无论任何形式的深度学习教学都需要依据一定的线索,并且要找到开展思维活动的支点,这一支点无疑就是“问题”。恰当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引领作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同时,通过积极思考一些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进而拓展自身的思维深度。
深度学习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与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遵循过程性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准确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基于这一原则,教师应保证学生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产生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深度学习过程可以视为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学习和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带着自身的知识背景与情感体验对相关知识进行解读,并通过归纳总结实现自我提升[2]。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探究中的主体,而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都各有不同。再加上数学知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在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中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知识生成过程的多元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初中数学教学对目标的“深度”要求愈发严格。首先,教师必须“广变革,细完善”,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深度。比如,基于核心素养丰富常规教学三维目标,使其既体现基本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也包含核心素养要素,使学生能够在目标的导向作用下明确深度学习基本方向,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基本知识,获得能力、培养素养和情感态度。其次,立足学生主体,制定深度教学目标。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深度教学的核心,教师唯有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充分培养其数学思维与能力,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其深度学习。据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情设计出与学生相契合的教学目标。最后,指向整体性,优化深度教学目标设计。为了促使深度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教师还应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分别从知识、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展开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实现既定的深度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师在构建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3]。基于此,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合理处理教材信息。教材不仅是教的依据,更是学的载体,其中丰富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学生的深度学习。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深度教学之前,唯有立足于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解读,才能通过思考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解构、重组、补充教学信息,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精准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完成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2.对课堂生成性教学材料进行灵活运用。教师还应立足于数学教学内容开放性不足的现状,及时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互动、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未曾在备课中提前预设,但确是非常宝贵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唯有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分析,才能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另外,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常常会在课堂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理性地对待,对这些错误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并引导学生在错误资源中加强内容学习。如此一来,教师通过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仅仅拓展了教学内容,也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真正促进了初中生的深度学习。
面对深度学习的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努力从传统的“知识讲解——练习”中解放出来,深化学生“知识探究”的指导,使其通过探究完成学习目标,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发展数学学习多种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真正落实数学深度学习的要求[4]。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应在构建教学方案时采取以下措施。
1.问题驱动。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遵循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借助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为引,学生能够加深数学思考、逻辑分析与自主探究,发掘其内在规律,真正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2.任务探究。在研究中发现,深度学习往往是以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作为开端的。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深度教学目标、学生深度学习学情,设置出略高于学生认知发展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构建任务探究式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内部动机。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任务特点,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学习,在科学、合理分组基础上对数学任务展开深入探究。这种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3.变式教学。变式教学旨在引领学生在“变”的过程中对知识内部的规律、本质进行探究,最终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基于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可紧紧围绕某一数学知识点,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改变,促使学生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模式下完成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4.实践教学。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深度学习时,可以挖掘实际生活与数学内容之间的关键,根据课堂教学实况,紧扣社会生活话题为学生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理解、应用、掌握数学知识,不断走向深度学习。
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主体,所以教师在组织深度学习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从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学生的成长轨迹并不是同步的,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定差异,甚至出现“两极分化”情况。基于此,常规“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难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更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开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组织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并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深度得到有效拓展。
在指导学生进行分层探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全面了解学生,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在日常学习中,学生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学习基础方面,还包括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时应注意全面性,并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第二,注意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分层,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同时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要完成的任务,并且要鼓励学生尝试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第三,及时总结,定期调整。每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之后,教师都要及时了解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变化及时对学生的分层情况做出调整。总之,只有正视学生差异,理解其不同的深度学习需求,并及时、科学地进行分层教学,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人”,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有走进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机会,保证其有深度、可持续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针对深度学习的内涵,唯有将持续性、多元化教学评价蕴含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初中数学深度教学的要求。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教学评价:一方面,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各项测验与考试成绩,还要关系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课前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等,将其纳入评价标准,确保教学评价的标准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能够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另一方面,从评价主体上来说,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师评”方式,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纳入自评与互评,使其在主动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劣势,明确他人优势,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构建深度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初中数学教师应基于此影响建立深度学习目标,结合深度学习的内涵紧扣学生学情、三维目标、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活动,制定深度学习目标,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案和评价等多个维度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使其突出深度,以此引领学生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