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2023-04-05 02:18李启彬
学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文章

李启彬

(甘肃省民勤县第五中学,甘肃民勤 733399)

文本细读强调对文质兼美、蕴意深厚、价值突出的文章展开细致阅读和解析。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旨在培养初中生深入探究、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等能力,让他们感悟文本中凝练锻造语言的功力、描绘人物的细节以及抒发情感的方法等等。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习得文本中包含的基础知识和写作手法,还可以对文本中寄寓的情感、表达的思想等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突破传统阅读模式的表现,也是为了突破阅读教学局限性的创新尝试。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以文本细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策略,其重要性较为明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会在细致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改变以往解读文本的方法和视角,从表层的语言知识和文本框架中了解到文本的隐含信息,有助于探寻文本的内涵。同时,在细读文本时,教师要指引学生关注文本中有关于人物描写的外貌、心理活动以及情节推动过程等等,进而逐步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艺术感知能力。而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对于文本展开细致阅读和解析是增强学生阅读深度的有效途径,有助于突破浅层阅读、机械化阅读的弊端,契合新课改的阅读教学要求[1]。为了与文本细读教学的要求相契合,教师必须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语文素养,解读学术理论文献,提升专业素养。总之,将文本细读运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探索高质量的文本细读模式。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一)诵读文本,感知主要内容

文本细读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思想情感的有效举措,而达成细读的效果,需建立在学生明确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诵读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之一。对此,在初中阶段的文本细读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诵读文本,依据课文的情感基调、语言组合方式、修辞表达形式等合理地投入情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等将课文中涵盖的对话、心理活动等过程一一展现出来,于反复诵读中琢磨教材的编排特征和结构规律,自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与文章体裁、题材等相关的隐含信息,从而感知其主要内容,为更加细致地解读文本打下基础。而在诵读文本时,教师也要注重方法的多元性,将范读、伴乐读、角色朗读等融合起来,依据不同的文本体裁灵活地选取恰当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在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本诵读中代入适当的主观情绪,以此展现出课文的内容和风格。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纠正他们的发音和断句,通过诵读的方式摸清文本在结构、内容、风格等多方面的特色,为细读活动做好准备。

(二)链接生活,突破阅读难点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学作品是借助文学创作手法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特别是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其与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基于文本的性质和特征,教师可以将初中生的现实生活经历链接到课堂教学之中,根据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寻找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现象、生活场景、生活实物等并将其作为细致解读文本的依据和素材,让他们将文本中抽象化的意象、语言文字等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在精准对接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了解课文中难懂的要素和知识,也能缓解自身对未知事物的畏难情绪。如此学生即可在生活元素的辅助下突破阅读的难点[2]。同时,为了激活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将链接生活要素的主动权交付给学生,通过组建围坐会、班级阅读分享会等形式激励他们大胆表达,将自身真实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美景、亲身感悟的深厚情感等一一展现出来,并代入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视角中,从主观角度细读文本中的外貌、性格、自然意象等要素,为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情感助力。

(三)推敲语言,抓住文章关键

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将他们的所见、所感和所想,以简练、优美的语言凝聚在一篇文本中,通过语言形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为了感悟作家锤炼语言的功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要读和主旨思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语言要素,在阅读中挖掘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赋予语言蓬勃的生命力,了解其指代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文章的关键点,与吕叔湘先生的观念“从语言出发”达成共识。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与常规意义上不相符合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这些背离常规的语言要素通常都是文章的关键点,教师要指导学生挖掘和提炼与常规不相符的语言表达形式,通过解析字词和语句的本义、隐含义和象征义并联系上下文语境,明确具体语言要素的深刻意蕴和表达特征。另外,教师也要组织专门的词语品鉴活动,要求他们将文本各个段落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在提炼关键词的过程中找准文本写作的关键点。同时,学生也可以着力推敲文章中前后矛盾的字词和语句,从其矛盾点切入,明确其中的隐含意义,深入分析作者设置矛盾的用意,由文章的言语形式推断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四)对比还原,把握创作意图

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加工后,其原生形态与作品样式必然存在差距,学生只有了解作品的样式并能通过其样式推断出原生形态,才能明确其个性化、社会性特征。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还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出发,通过解析文本语言、链接背景知识、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等方式还原艺术作品的原生形态,并将其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比中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样方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在还原和对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事物、人物、写作方法,将现实生活因素融入到解读过程中,还原出事物、人物和写作手法最原本的状态,指引他们利用书写记录等方式,将文本中要素的原本状态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感悟作者在文本中寄寓的情感和思想,明确作者艺术加工的主要目的。当学生利用还原和对比的方式感知创作意图后,他们便可以进一步推敲文本的语言,这时他们得到的信息和收获的感悟显然更为深厚。如此文本细读的教学效果会不断加强,学生也能向着深度阅读的目标迈进。

(五)解析写法,明确文本风格

初中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契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需求,这些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高度统一的状态。在文本细读中,学生既不能单纯地关注文本的内容,也不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形式之中,而形式与内容相统一便是最佳举措。对此,教师应在明确语言特色、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观察作者写法的变化以及他们所用的特殊写法,尤其是不合常规的写法,将自身的常规思维与作者的创作思路做对比,了解作者运用不合常规写法的用意和具体方式,由形式的特殊性推动学生解析文本的内容。此外,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叙述艺术,提炼其中的叙述主体、叙事方式等等,明确作者是如何创作文本的,又是如何将一件事“说清楚”的,进而准确把握文本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规律[3]。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以专题鉴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围绕着某一种形式展开分析和鉴赏,链接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和段落,以此品析文本的艺术创作特征和结构规律,这也有助于学生感悟课文的风格特征和深层思想,为后续的写作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

(六)内外融合,升华文章主题

在文本细读教学活动中,升华文章的主题是关键任务之一,学生只有明确文章的创作主题,并将自身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才能真正挖掘出文本中蕴含的深层信息,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以这一目标为导向,教师可以采取内外融合的文本细读策略,以课内的文本内容、课下注释和课后习题为主,寻求与其相关的名家解读语录、作家简介、社会历史等材料,并将其作为辅助文本细读的素材,让学生在了解作家生活轨迹、生存的时代背景以及名人名家对文本的评价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为了升华文章的人文主题,教师也可以搜集和整合与课内文本具有相同体裁或者题材特征的文本,在不同人物、不同意象、不同故事情节的对比中感受同样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能让他们拓展阅读的范围、积累阅读储备和经验,达成提质增效的细读目标。

(七)多元解读,尊重个体意愿

尊重主体意愿和个性特征是文本细读中应遵循的原则。因此,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开启多元解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开放、民主的畅谈平台,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文本的内容,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模式中找准文本细读的可能性,促使他们在结合个体经验的过程中对文本展开深入剖析,把握语言文字所反映出来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内涵。而且,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既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一时兴起的行为,教师应将自主表达作为课堂上的固定板块,当学生完成多轮阅读任务后,引导学生将他们在细读中发掘的新信息展现出来,利用品鉴词语、解析表达方式等环节充分抒发主观想法,尊重他们在阅读中习得的知识和获得的信息。但是,自由表达并不意味着脱离道德和文本的世界,一切自由的前提都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愿,并受到社会主义道德的约束,这样方能保证文本细读收获预期中的成果。

(八)设计活动,体会文章细节

初中语文学科的文本细读教学要依托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在准确了解初中生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指引学生体会文章的细节之处,从细节描写中感悟文本的特征以及内涵,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4]。

1.以扩写活动,体会文章心理活动细节。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许多作者在创作文本时会预设悬念或者预留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只有补足空白,才能真正明确作者的用意。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扩写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初中阶段文本人物的对话、外貌特征、出现的场景等补足人物的心理活动,将人物的情绪变化和真实心理过程展现出来,使文本内容更加丰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能准确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当学生完成扩写任务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品鉴交流会,在集中的平台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示手写文本等方式呈现自己的扩写思路和成果,并针对自身与同学之间的差异展开针对性的品读和分析活动,从而明确文本人物真实的心理活动历程。借此方式,初中生既能加强文本细读的深度,也能锻炼语言运用技能。

2.以表演活动,体会文章内外描写细节。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类型的文本。在这些文本中,作者或多或少都会通过外貌、衣着、场景、环境等外部描写以及神态、心理活动、情绪变化等内部描写展现文本主题。基于此特征,在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表演活动,重现文本中的内外细节描写,最大限度地还原文本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外在特征,指导学生亲自制作服饰道具,并还原文本中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废旧材料将自然景象、生活场景等展现出来,以此渲染表演氛围。而在创编剧本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在剧本中着重体现动作、神态和言语等细节之处,要求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以恰当的肢体动作、口语交际方式、面部神态表情一一呈现文本中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再现阅读文本中的场面。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能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积极参与的态度,也能真正关注文本细节,进而准确解读文章细节所反映出来的深刻含义。

三、结语

在文本细读中,教师围绕着诵读文本、链接生活、推敲语言、对比还原、解析写法、内外融合等策略和手段,带领学生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突破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风格和基调有所了解,也能深入挖掘文章写作的细节,进而体会和感悟其主旨思想和深厚情感,不断强化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展现出细读教学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