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课程作为中职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体育技能,而且能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起来,激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对身体素质得到循序渐进地提升。体能训练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中职学校有义务将体能训练贯穿到学生在校生涯的始终,如此才能让学生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实现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发的持续深入,对中职体育教学工作也提出全新要求。考虑到中职学生的体能呈现出下滑趋势,对此,中职院校需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做出改进,积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能,力求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提高学生体能的有效策略以及体能训练的方法,以供参考。
1 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1.1 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在组织体育课程中组织体能训练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能情况、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以此来夯实学生的体能基础。考虑到大部分中职学生日常运动较少,身体素质相对薄弱,若直接进入高难度、高强度训练,学生很可能无法适应,造成适得其反的情况。基于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基础练起,根据学生实际状况设计差异化训练内容,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均可接受,然后逐步递增难度与强度,让学生可以深深感受到自己体能的点滴变化,进而顺利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1.2 多层次原则
中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尽相同,为兼顾这一差异,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项目兴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然后采取分层训练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能训练需求,设计难度不同、强度不同、内容不同的训练项目,促使学生的个性化体能训练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让全体学生均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之间存在体能差距是必然现象,教师既要给予个体差异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要做到关注差异,通过多样化的训练举措尽可能地帮助学生缩小差距,全面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自主锻炼的热情。
1.3 定性和定量原则
过去中职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能训练过程中,多将侧重点放在定性训练或者定量训练中,产生的体能训练效果十分有限,甚至容易弱化学生的参与兴趣。为实现体能训练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可尝试将定性训练与定量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定量训练即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将体能训练的指标进行量化,统筹规划学生的训练强度与频率,通过定量训练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在逐个突破中,树立坚持训练的信心,有效活跃训练氛围。然而,考虑到体能训练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在某项体能指标有待提升,因此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定性训练,着重突出薄弱指标,充分突出体能训练的针对性。
2 中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能的有效策略
2.1 明确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性
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实效、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先决条件。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从力量、耐力、身体素质这三个方面作入手,设置三位一体的目标。在力量训练中,要求教师从将训练侧重点放在肩部、腿部、胳膊,组织学生练习屈臂悬垂、深蹲、跳跃、仰卧起坐等,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将学生潜在体能优势最大程度激发出来。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力量训练通常强度相对较大,非常容易出现筋骨损伤,在正式训练之前,教师应做好标准的动作演示,并明确告知学生注意事项,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训练强度、难度,避免出现运动损伤。在耐力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目标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强健学生体魄,还要启发学生的心智,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勇面对未知困难、化解问题的勇气。将体育教学的整体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层训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现有能力基础上获得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身体素质过硬,才能精神昂扬、聚精会神地學习,提高学习质效。
2.2 分层教学,设计体能训练内容
中职阶段的学生,其身体各项既能已经逐步发展成熟,但是由于学生群体之间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喜欢的体育项目也截然不同,若仅是依靠统一的内容组织体能训练活动,必然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产生的训练效果也难达理想。为切实避免这一现象,教师可将分层教学法引入到课堂,也就是说需要综合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体能基础,然后在关注个体差异的同时,为学生设计与之体能基础相适应的训练内容,让体能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比如男生普遍有力量,但是耐力素质、灵敏度素质比较薄弱,教师可用20米渐进折返跑替代常规的长跑训练;针对女生,考虑到其普遍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比较薄弱,教师可采用竞走、原地高抬腿、爬楼梯等方式带领学生进行训练。为了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反应能力,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啦啦操、网球、乒乓球、篮球等多种体育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这样也可以确保每一位学生均能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能训练活动中,在实践中体能水平获得循序渐进地提升。
2.3 根据需求,优化体能训练方案
中职体育课程中包含的项目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各个体育项目的特征也截然不同,教师在组织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个项目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设计训练活动方案,突出训练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中的项目强度普遍不高,以激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为主要目标,针对一般体育项目,教师可从力量与速度两项指标衡量,比如短跑对于速度要求较高、跳高对于力量、敏捷度要求较高,以及标枪、铅球等,对于速度与力量的要求均有所不同,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各个体育项目的特征,针对性规划体能训练内容。比如在足球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慢跑、抢位等有氧运动形式,以及练习带球射门、带球跑等无氧运动形式,通过将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结合起来的方式,让训练方案更加细致全面,可以让体能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为适应中职学生的个性化体能发展需求,训练方案要尽量灵活,以跳高训练为例,部分学生弹跳力相对薄弱,对此,教师可利用方垫作为跳板,组织学生进行障碍跳跃的练习,从单一跳跃开始练习,待熟练、掌握到要领后,再继续练习连续跳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身体训练体验。
体能训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学生自觉不懈训练,同时也需要教师科学规划训练方案。在正式训练之前,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体能训练的辛苦是在所难免的,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待学生端正体能态度之后,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设计差异化的体能训练方案,比如针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要求其完成基础训练内容之后,增加一定强度,帮助其进一步强化运动技能;针对身体素质一般、缺少体能训练经验的学生,则要求其高质量完成基础训练任务即可,并且在学生取得一定进展是给予其肯定与鼓励。将体能训练分解为基础训练、专项训练两个部分,各有侧重地安排训练,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专项训练中巩固基础训练项目,通过二者都协同训练,尽快达到体能训练的既定目标,
2.4 多元锻炼,满足体能训练需求
游戏训练、负重训练均属于常用的体能训练方式。训练方式不同,达到的训练效果也就不同,教师在组织体能训练时,需要根据体能基础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对学生展开科学有效地指导,保证训练强度适应生长发育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中,在采用游戏化训练方式时,教师首先要确定切实可行的体能发展目标,围绕目标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比如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撕名牌”,在游戏中锻炼学生快速反应、短跑能力。还可以引入“掷沙包”游戏,将学生均分为若干个小组,留下两组学生站在跑道外向中心掷沙包,剩余小组学生则向着跑道中心跑,若里圈学生没有接住沙包,则被淘汰,三分钟后剩余人数多的小组即为获胜组。游戏简单、有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的上肢力量得到充分锻炼,不同于过去单一动作的重复训练,通过将趣味性元素融入体能训练中,进一步激活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呈现出最佳的训练状态。在负重训练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耐力素质,教师可采用蹬冰模仿跑的形式进行,带领学生在场地内模仿滑冰的动作,做向前蹬跑的练习,每次为一百米,然后接着慢跑一百米放松腿部肌肉,每节课重复训练6-8组。另外,长时间的体能训练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教师需要将耐力训练同无氧训练相结合,采取综合性训练的方式,让学生的身体在训练中可以感受到疲惫感、不适感,促使学生可以拥有持续性的身体力量与耐力,以此来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
2.5 重视督促,定期测试体质健康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在中职教育的重点。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定期开展体质健康的测试,这样既能够全面了解学生阶段性体能训练情况,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作用,教师后续可根据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合理调整体能训练的内容、方式、进度,确保体能训练可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能均能达到标准。体质健康检测的方式非常多样,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基于时间节点、测试内容、目标任务等方面作为切入点。首先,在时间节点上,学校可在期末阶段统一组织一次测试,逐一按照既定体能项目展开全面测试,以此来检验学生本学期体能训练情况。其次,在测试内容上,可采取50米跑、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实心球等,其他测试内容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确定。最后,在目标任务上,力求让体能薄弱的学生达到标准水平,让体能较好的学生达到优秀水平。部分中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弱,仅是依靠教师引导起到的效果很有限,而通过严格的体质健康测试,则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让学生端正态度、重视训练、认真训练。
3 中职体育课程中体能训练的方法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胜任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与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差异之处。因此,中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把握好体育課堂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促使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专项素质获得协同发展,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学生为未来的岗位工作做好准备。
3.1 重复性训练方法
重复性训练强调以特定体育项目或者动作展开反复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其形成身体记忆,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进而达到理想化的训练效果。以散发课程为例,第一节课教师可带领学生练习勾拳、直拳、摆拳等基础动作,第二节课学习新动作之前,依旧需要复习上节课的动作,然后随着学生熟练度的提升,逐渐递减改动作的练习频率与次数,这一过程即是重复训练。学生长期坚持此种训练,必然可以有效夯实基础,促使力量素质与耐力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3.2 周期性训练方法
周期性训练强调将多种类型的动作有机组合,重构为全新的体能训练动作,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周期对此套体能训练动作展开循环训练。周期性的训练不仅适用于体育训练中,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同样不可缺少,因为只有不断巩固才能夯实基础,将新知识、新动作内化。
3.3 改变性训练方法
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时,需要根据训练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训练环境、训练条件、训练要求等,此种方式即为改变性训练。此种训练方式可以发很好地避免学生因长期在同一地点进行同样内容训练而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弱化了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通过转换外部环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重拾新鲜感。体能训练因改变为变得更加灵活,不仅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体能训练意识,同时也能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是一项系统、长期的任务,一方面需要教师科学规划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在双方共同坚持下完成。另外,教师在体能训练实践中,也要清楚地看到当前的体能需要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针对性寻找切实可行地训练方式,通过确保体能训练达到理想化效果,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能、耐力、毅力,促进中职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