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肃中
在高中阶段,随着国家提出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的方针,体育所呈现的教育实践地位愈发显著,并给接下来的育人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身为教师需秉承因材施教理念,全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践行分层次性教学模式,从而保证所构建的体育课堂更加均衡。本文主要分析分层次教学内涵以及功能,了解当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探索分层次性教学在体育课堂上的有效应用,进而为优化体育课程教学,提高整体教学品质而提供参考。
在以生为本思想引领下,教师需切实关注高中生的体育课程学习需求,了解其在课程心之探索与训练活动中所表现的认知与能力差异。之后,基于因材施教这一理念的指导,构建层次性的教学体系。从而保证学生主体都能有效参与到体育课堂当中,并根據自身的学习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技巧,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的体育学习水平,并助力体育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有效革新。
1 分层次性教学概述及功能分析
分层次性教学有效适应了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主张教师在授课期间需全面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的思维认知与能力差异,做好学生主体分层设置工作。之后,根据所掌握的学情信息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加以优化,并创新教学活动形式,提高课堂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适应性,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效融入课堂,并在参与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与传统笼统的是教学模式相对比,分层次教学所具备的功能优势比较突出,能有效改善施教氛围,使之更加和谐。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之在面对课程学习任务时保持着较强的主观动能。也能助力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自信,从而支撑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需切实关注分层次教学的思想理念,并基于当前的体育课程发展现状,探索更加优秀的教育举措。
2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中阶段,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成长,锻炼体能素质,实现综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所呈现的素质培育功能比较显著。但是在体育课教学实践期间,教师在活动规划与实施方面所渗透的育人思想以及所应用的教学模式,整体来讲缺少一定的创新性。首先,面对体育课程,教师比较关注教为主思想的运用,强调对基础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说教。以自己为中心展开示范,引领学生在观察中进行记忆,并机械性地参与地参与到训练当中,导致学生在整个体育课程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不够灵活,整体的参与动能也比较薄弱。同时,开展体育授课时,教师未能关注到班级学生在体育学习能力基础方面的差异,以笼统式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导致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跟上正常的教学进度。长期下去,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对体育课程丧失兴趣,甚至还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推进,给学生的体育运动品质建设也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教师需抓住问题的关键,切实改变以往比较落后的育人模式,要践行分层次教学理念,制定出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方案。以保证学生整体都能有效适用体育课环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规范有序地完成训练任务。
3 分层次性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 主体分层
做好学生主体分层,是践行层次进行教学模式的前提基础,对于促进接下来的层次性教学活动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身为体育教师需从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认识到学生个体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训练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知与能力差异。通过多元举措,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全方位调研。以保证所获得的学情信息更加全面,并为接下来的主体分层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全面关注学生对待体育文化知识的认知情况,了解及目前所形成的体育知识储备。之后,发挥课堂检测与训练模块的作用,要针对学生目前所具备的体能基础以及所掌握的体育运动方法要领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来分析学生目前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基础。然后,合理地设置主体分层。为了保证接下来的层次性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教师一般需要将学生主体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优中差。然后,根据所了解的学生运动等级,就接下来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比如说,在“跨栏跑”这一项目中,教师展开测试训练,引领学生通过跨栏跑常规训练,了解运动基础。或者,设置平板支撑考查学生的体能素质情况。之后,做好分层工作,对分层结果进行有效分析,明确接下来的育人实践方向。在此环节,教师需了解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与训练方面的心理需求,本着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原则,对分层结果做好隐性处理。并结合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体育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体育与技能情况,灵活性的调整结果。保证所开展的层次性教学活动,更加贴合学生的真实运动基础与学习需求,促进层次性教学活动高效落实。
3.2 目标分层
在体育课上,教师需切实转变以往笼统是说教模式,要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了解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遵循层次性教学理念,从课程教学目标这一维度着手做好分层设计工作。进而保证在接下来的育人活动中,师生都能拥有更加清晰的目标,并有目的性的探索课程内容,保证所开展的体育课堂活动更加的高效。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和训练时,端正自身的态度,在具体目标的支撑下,有序完成各项学习和训练活动。
以“篮球”这一项目为例,在组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整体都能有效适应篮球课程环境,并掌握接下来的学习要点,教师需基于对体育教材内容深入分析,了解接下来的育人目标,并做好分层设置工作。首先,要从知识层面着手,引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了解篮球的体育运动文化,分析篮球与体育健康之间的关系,端正学生的篮球运动态度。之后,从技能层面着手,向学生渗透具体的篮球运动规则以及专项运动要领,如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等各项要素,以夯实学生的运动基础,使得其在今后的篮球运动领域能表现出良好的运动素养。同时,还需要从情感层面出发,合理构建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在参与篮球课程学习期间,围绕祖国篮球运动事业发展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得其在今后的体育运动领域建立起良好的责任意识,本着促进国家篮球事业发展的目标,积极参与到篮球项目当中。
在合理设置完目标之后,教师还需切实了解不同学生个体目前在篮球方面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就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安排。以“传接球”这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有效方法和要领,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拓展育人目标覆盖范围,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应用来积累丰富的传接球实践技能。
3.3 内容分层
面对新时期的均衡化教育发展要求,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需从内容层面着手做好层次性设置工作,从而保证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而广泛。也能有效适应不同等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内容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以支撑其在今后的体育课程学习活動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促进其更加规范地完成体育训练任务。
以“排球”这一项目为例,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所掌握的学生学习基础,设置多元化、层次性的教学内容。在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构建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排球运动的基础文化起源,所呈现的运动特点、功能和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发挥的影响进行资源整理。以便学生在面对排球课程时,能端正自身思想认知,规范参与到基础理论学习当中。在针对基础较强的学生组织篮球课程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极具技巧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围绕发球、垫球、传球、扣球等各个方面介绍主要的技能,从而使得此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技能,规范其在今后排球运动中的动作表现。
不仅如此,在整合教学内容做好分层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排球运动规则和比赛的战略战术层面着手进行内容结构科学划分。从而拓展整个育人活动的全覆盖性,使得各个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效掌握排球运动要点,形成良好的战略战术思维意识,助力学生整体全面领悟排球运动要领。
3.4 教学分层
教师需切实关注层次性教学理念,对于接下来的体育活动规划实施所提出的具体要求,要转变以往笼统育人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加以优化。进而全面提高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适应性,助力学生有效融入于体育课堂上,并在教师的正确教学和指导下,真正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运动技能的了解与认识。方便其在今后的体育运动领域,更加规范地处理运动动作,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例如,在高中阶段,羽毛球是重点的体育课程项目,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羽毛球的运动技巧,提高整体的战略战术水平,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基于对学生学习基础的了解,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如说,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羽毛球所包含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可能相对来讲比较复杂,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教师需要发挥直观情景所具备的启思作用,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围绕羽毛球运动领域所包含的发球、接球、平抽球、吊球、扣球等技术进行视频化展示。通过放大与重复播放,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使得其真正领悟运动要点。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适当构建具有探究性的课堂环境,引领学生围绕羽毛球运动过程中的优秀战术方案进行探讨和交流。比如说,学生之间可以围绕“发球抢攻”“打吊结合”等战术进行讨论,分享各个战术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
不仅如此,在分层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融入合作探讨学习模式。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引领其通过互动交流,来全面掌握羽毛球运动量要点,真正实现以优带差、共同进步。
3.5 训练分层
教师需切实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训练中的体能和技巧差异,遵循学生的个性需求,了解学生的真实运动基础,对具体的训练活动方案进行层次化设置。进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训练环境下,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激活学生的运动自信。在布置训练活动任务时,教师需要根据前期所掌握的学情信息,对训练的难度以及任务量进行优化设置。从而缓解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也能保证学生运动之后的舒适感,避免出现肌肉酸痛或者意外运动损伤风险。
例如,在围绕跑步设置训练活动时,设置400、800、1000等不同程度的训练任务。引领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夯实自身运动基础,不断的挑战自我,提高自身的跑步持久力,强化体能素质。针对学生在跑步训练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基础,对具体的训练形式进行多元化设计。例如,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增设弯道跑、障碍跑等多种训练形式,从而让整个跑步训练更具有魅力,提高整体的训练趣味性,以激活学生的运动参与欲望。或者在展开跑步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趣味的竞赛活动,引领学生通过接力竞赛的方式来完成运动挑战。
3.6 评价分层
在体育课上,教师需关注评价对于促进课堂教学反馈与反思的支撑作用。并践行层次适应教学思想,对评价模块进行优化设置,进而保证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更满足学生整体的体育素质建设要求。保证评价过程的公平公正,提高整个评价结果的精准性。首先,在评价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自身所掌握的学情信息,对具体的评价标准进行层次性设置。根据所了解的学生运动基础强弱,设置不同维度、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在围绕“投掷”这一项目构建评价体系时,可以先根据所了解的学生运动基础,设置不同的投掷项目考核指标,优化标准内容设计,保证所开展的评价更系统。
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基于对学情信息的了解,就具体的评价方式加以优化。若面对基础弱的学生,则需要以激励为主,使得其慢慢建立起体育运动与训练的自信。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则需要给予其更加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并引领其根据自身在投掷训练中的表现自主总结经验。通过有效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明确接下来的投掷训练目标。
此外,教师为保证所构建的评价更符合层次性教学要求,还需要针对每个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体育运动综合表现,构建电子化成长档案,定期做好数据记录与分析。以保证所掌握的学情,信息更为精准,为接下来的分层教学与辅导提供依据。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身为教师需秉承着培育学生形成端正体育运动意识,提高整体运动素养的原则,切实了解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和训练中所表现的综合差异,并将分层次性教学模式有效贯彻下去。分别从主体、目标、内容、教学、训练、评价几个维度着手进行优化设置,以保证最终所构建的体育课程体系在内容划分以及活动呈现上更符合新时期的教改要求。助力班级学生整体都有效参与到课程当中,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得其在了解自身运动技能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地参与到训练当中,提升自身的运动素养。
(作者单位:麻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