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书丽 刘勋昌
【摘 要】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单元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方式,是实现学生知识结构化、思维进阶化和能力素养化的重要方式。依托大单元教学理论,文章以九年级上册的“坚定文化自信”为例,从建构大单元内容主线、引发大单元深度思考和实施大单元素养评价等策略来开展课堂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思路,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学科思维方法,恰当运用学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思维、能力的有序融合与进阶提升,最终以整体性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大单元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3-72-0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这意味着结构化的大单元教学走向课堂,实现从零碎化知识讲解到整体性教学构建,使得学生达成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追求教学过程结构化,从知识建构、主题界定、情境生成、问题驱动、任务设计、评价优化等方面进行整体性重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为例,提炼出“坚定文化自信”这一大单元主题,从建构大单元内容主线、引发大单元深度思考和实施大单元素养评价三方面搭建大单元教学实践框架,翻转常规教学形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更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基于整体视角,建构大单元内容主线
大单元教学考虑教学全局,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课程学习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以整体化视角推进教学。从现实发展来看,大单元教学需要克服以往碎片化知识、点状式认知、孤立式讲解的问题,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而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根据知识逻辑结构与学生发展程度构建立体式知识网络,“以单元为单位,将单元的宏观理论体系构造出来,为大单元教学搭建骨架,以此为基础逐层填充微观理论”[1]。以单元宏观理论建构知识主干,以微观理论丰富理论内涵,将二者衔接,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纵览复杂知识体系,明确单元主题,推动教学发生。单元主题的明确旨在回应学习该单元的价值意蕴,有统领聚合细小知识并有机连接学生真实生活的作用,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性和实践操作性。明确单元学习主题,在横向上要涵盖不同学科领域内知识内容、能力技巧、价值观念等,在纵向上要从学生学习起点通往学生学习未来发展需要,使得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能够实现自我构建,最终使学生明白知识从何而来、到何处去、有何意义,实现知识内容结构化、认知思维结构化,促使整体化、有意义学习发生。
与此同时,大单元主题因其范围较大,不能够很好地高度概括与统领学生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大概念统揽具体目标。大概念具有超越具体情境、反映学科核心知识结构、高度概括和关联学生发展需要的作用,其直指学科思维和学科本质,是学科学习的中心,有利于学生延展知识脉络、提升学习能力和实现素养升级。在实践操作中,初中道德与法治大概念的提炼,应从学科特征出发,对照课程标准,从主题中提取概念、以实际需要联系概念、形成知识结构网络,进而明确事物特征、发展规律与价值趋向,最终促成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实现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题“坚定文化自信”内容丰富,包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自信的践行等宏观知识点,其内置了微观知识理论,如中华文化的特点及表现,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仔细规划知识内容,提取教学重点,可以发现本单元以文化自信为内容主线,强调以丰富的知识理论建构学生认知,以正确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行为,意在打牢学生文化基底,增强其对文化的理解。因此,需要以文化自信为核心构建立体知识网络,辐射其他知识点,增强知识联结。同时,单元学习主题确定为单元核心知识点,即文化自信。本单元学习主题确定为“坚定文化自信”,围绕单元主题,设置“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文化自信何以重要?”“文化自信何以更加坚定?”等不同小主题,并将主题转化为单元课时教学议题,方便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与认知,优化认知思维结构,促进教学效率提高。通过对知识内容的解构和主题的归纳分析,本单元主题“坚定文化自信”内涵丰富且意蕴深刻,所包含文化自信内容,既是培养时代新人之所需,又是完善学生个人意志品质之所在,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的思想基础,指向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发展。
据此,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本单元知识内容为导向,并对大概念进行意义生成,本单元大概念应确立为“坚定文化自信”,以统揽书本教学内容和学生现实发展需要,进而明确学习方向与预期学习结果。围绕单元大概念,联系相关知识点,形成大概念网络图示。基于此,设计文化自信之源头、文化自信之内涵、文化自信之价值、文化自信之坚持四个小概念,统领下一级概念。如文化自信之源头,设置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内容。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是文化自信的基础。这样,层层细化的知识点较多,联系也较为复杂,如果将其单拿出来讲,学生可能无法很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的联系,影响学生理解文化自信这个大概念。因此,单元大概念“坚定文化自信”既是知識支架,又是思维工具,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联系思考,寻求知识与自身发展需要的交汇点,助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二、创新教学实践,引发大单元深度思考
“学科素养的形成依托于具有学科本质的实践”[2],课堂教学则是学科实践的生动体现。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的形成在于学生能够系统地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创设单元主题大情境,让思政课学习真实发生。”[3]依托大单元学习主题,聚焦真实课堂教学,创设大单元主题情境、设计大单元本质问题和生成大单元学习任务是课堂教学实践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与思维进阶的关键步骤。首先,引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进行分析,真实情境应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且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的情境,这是学生学习兴趣之所在。通过对真实情境进行有益拓展与分析,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品格淬炼。其次,设计本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大单元情境之下设计议题活动,需要生成大单元相关问题,直指单元学习本质,其以解决情境中群体指向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活用学科知识,最终以复杂、冲突情境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跃升。最后,生成学习任务,实现迁移应用。大单元学习任务生成需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抓住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跨学科思维的运用和精力的合理分配,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具体而言,首先,引入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尤其是时事热点、本土资源有机融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持续充实课堂教学。因此,在“坚定文化自信”这一大单元教学中,可呈现“走进贵州‘村超现场,高扬文化自信旗帜”这一大情境,广泛展现贵州民族文化与足球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大情境之下,设计以下小情境:
近日,贵州省榕江县乡村足球联赛(“村超”)火热进行。比赛期间,由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学生穿着民族服饰走秀,燃爆全场。少数民族服饰绚丽多彩、形式多样,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展现了民族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让大家惊叹于我国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生命活力和独特价值。
结合材料,说明民族服饰体现了怎样的文化特征?文化自信是如何体现的?
教师运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走进“村超”现场,学生也因其生活于此而更富有学习热情,参与学习意愿明显。内容选材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尤其是本土文化资源的引入,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参与,将零散的、静态的资源转化为系统的、活动的学习资源,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参与。在此过程中注意将学科大概念转化为一些更有深度与层次性的问题呈现,以明晰文化自信的概念与其价值意蕴。
其次,设计本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计基于情境、指向知识学习本质的教学活动和教学问题,使得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形成并强化学生学科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生成,并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因此,以本单元教学难点“文化自信何以重要?”为例,设计“看文化自信的力量”活动,呈现以下材料,并形成一个逐步深入的问题链,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通过教师对材料理性辨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实现知识价值和能力素养的结构化增值。
贵州“村超”中场休息时表演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此外还有苗族芦笙舞、侗族琵琶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表演苗族芦笙舞的演员身穿的百鸟衣,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民族大歌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观众也热血沸腾,感叹民族文化具有的强劲活力和强大动能,其中蕴含着最本真的文明基因和精神品格,无疑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典范。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文化自信何以彰显?文化自信何以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融合素养与内容的教学问题是学生思维转向的关键。在此活动中,教师展示具有价值性的任务,设置由单个小问题并扩展到系统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经过由“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问题逻辑到问题教学”[4]的两次跃迁。通过对问题链进行深入探究,整合跨学科知识,最终得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进而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提升文化自信意识,在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最后,生成学习任务,实现迁移应用。按照课堂教学进程和学生知识素养生成状况,及时生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融通交往与迁移应用。此环节以“文化自信何以更加坚定?”为议题,设计“传承、吸收、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之路途”任务,呈现以下教学材料,并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引导学生多视角阐释与说明,助力文化意识与学科思维的升级。
6月5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盛赞:“中国贵州省,20支村民队参与的‘村超联赛首场比赛已拉开帷幕,吸引数千观众到场观看。伟大的激情,伟大的比赛!”随后,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驻贝尔法斯特总领事张美芳也发布或转发推文,关注这一中国民间体育盛况。
结合材料进行思考,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作为青年人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设计开放性学习任务,利用教材拓展内容,延伸语境点,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此环节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站在自身立场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价值选择,并且拓宽学生视野,实现学科思维精细化与整体化,更进一步涵养核心素养。在经过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分析整理和学习任务生成过程,教师通过知识讲解与概念辨析,活动生成与概念升级演绎,得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旨趣,进而实现文化自信概念进阶。
三、结合现实发展,实施大单元素养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预测和评判学生能力素养的功能,是引领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构建指向大单元素养的评价体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评价不能通过简单的、短暂的课堂教学语言评价来进行,而是需要结合学生在完成相关学科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想、行为特点来进行考查,以明确学生现身处何处、将要去往何处及如何去往他处,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单元教学秉持整体主义,其教学评价要求指向整体大素养。”[5]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应与现实世界和学生发展需要相联系,具有可知可感特征,以便根据知识明线和素养暗线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可以依靠创设教学典型情境,运用表现性评价来进行,着重考量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应对复杂情境中的问题的表现,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语言表述和逻辑思维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语言和思维评价缺一不可,语言是思维的艺术,合适的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开花的印证。因此,需要注重学生规范性表述,这是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态度的最直观表现形式。通过对情境任务进行素养评价,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明确自我成长发展需要。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检测学生综合学习水平,跟进学生发展需要,进而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依据上述说明细化任务“传承、吸收、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之路途”,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作答。教师呈现打分等级表,从知识掌握应用程度、语言表达流畅度、逻辑思维紧密度、学习形式创新度、小组合作团结度五个方面进行打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集思想,并进行阐述,教师及学生小组进行合理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观点辨析、行为判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可表现、可测量、多主体多维度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看见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构思完善后续的教学,而学生通过比较与学习积累,可以形成其特有的思维模式,深化其文化自信意识。因此,在开放性情境之下,对本任务进行评价时,学生应拓展眼光,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坚定文化自信之路途进行设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初心,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些策略是学生通过此次课堂教学而得出的学习成果,也是符合当前践行文化自信发展所需要的。而更加具体化的策略,例如在学生生活中如何创新文化形态以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更加坚定地使用我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学习生活用品等,都是文化自信的生動体现,也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的有利抓手。在经过单元整体教学后,学生能够习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也能够主动对本原性知识进行系统优化,通过持续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学生独特思维模式与技能运作规律。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强调以整体思维来统整课时教学,以大概念、大情境、大问题、大任务和大评价来推进教学进程,凸显了学科教学的本质,强化了知识世界与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为学生深度参与、高度思考提供了教学参考,这是大单元教学意义所在,也是未来教学方向。
【参考文献】
[1]林羡飞,沈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三重逻辑: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42.
[2]雷浩,李雪.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5):57.
[3]郑海燕.目标引领·情境体验·评价落实: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4):23.
[4]陈德祥.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思路新探[J].学术论坛,2013,36(5):194.
[5]覃英,陈涛.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复习课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2):23.
何书丽 /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从事中学思想政治研究(贵阳 550025);刘勋昌 / 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从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凯里 556011)
【基金项目】2023年度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课题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LHYJS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