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积极冒险行为的影响: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

2023-04-02 06:26卜玲曾玲娟陆锦怡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青少年

卜玲 曾玲娟 陆锦怡

【摘 要】为探讨青少年父亲教养方式、感觉寻求与积极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运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青少年感觉寻求问卷及积极冒险行为问卷对广西南宁的63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积极冒险行为在青少年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亲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三个维度均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寻求刺激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对积极冒险行为的影响上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父亲偏爱与冒险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 父亲教养方式 感觉寻求 积极冒险行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3-85-06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个体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但青少年的情绪、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因此,这一时期也是个体冒险行为频繁发生的时期。冒险行为可分为积极冒险行为和消极冒险行为两大类。[1]积极冒险行为指的是被社會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有一定安全保障的,且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冒险性行为,如登山、潜水、跳伞、滑雪等;消极冒险行为指的是不被社会大众所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带有违法犯罪性质的冒险性行为,如偷窃、吸烟、酗酒、故意破坏等。[2]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冒险倾向能很好地预测其创新创造能力[3],中学生参加积极的冒险行为,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进而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4]如果学生缺乏冒险性、因循守旧,其创造性势必不足。[5]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探究。

研究者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会对冒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6]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青少年的发展是被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共同影响的,个体特征相同或相似的青少年会因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父母的言谈举止、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子女的人格特质及其行为的养成,父母支持性的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增强孩子的冒险性。但当下,父亲缺位、“丧偶式育儿”等现象并不少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虽不同于母亲,但具有和母亲同等重要的功能,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从养家者单一角色逐渐演变为孩子的引导者、帮助者等多重角色[7],同时,父亲的干涉能够培养子女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冒险以及想象能力,进而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8]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1:父亲教养方式能显著影响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

感觉寻求是个体对多变的、新异的、强烈的和刺激的感觉和体验的追求,以及通过采取生理、社会、法律及经济的冒险行为来获取这些感觉和体验的人格特质。[9]感觉寻求水平在青春期前期到青春期中期之间迅速增长,之后缓慢下降。[10]随着感觉寻求水平的不断发展,青春期个体往往容易被一些具有刺激性的冒险行为所吸引,进而增加冒险性的行为。[11]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的行为和人格。[12]已有研究发现,“感觉寻求在父亲管理情况和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3]。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感觉寻求在父亲教养方式和积极冒险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假设模型见图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南宁市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的学生发放问卷进行,共回收658份,其中有效问卷632份,有效率为96.05%。其中初一96人,初二96人,初三97人,高一106人,高二130人,高三107人。被试人口学信息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感觉寻求问卷

采用陆锦怡根据Zuckerman的第五版感觉寻求量表(SSS-V)进行改编修订而成的青少年感觉寻求问卷[14],共24个条目,包括寻求体验、寻求刺激及厌倦敏感性三个维度。问卷采用1-10等级计分,1到10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2.积极冒险行为问卷

采用陈丽娜等人编制的中小学生兴奋与冒险寻求分量表[15],共有15个条目,3点计分,“不想做”计0分,“想做但不一定去做”计1分,“有机会一定去做”计2分。总分越高表示对参加积极冒险行为的渴望越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

3.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

采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中文版中的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16],共58题,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等六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所有变量题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结果发现,共有24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且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11.05%,小于40.00%的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青少年积极冒险行为的人口学差异比较

为了解青少年积极冒险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以及父亲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18.49±7.36>17.19±6.72,P<0.05)。年级差异显著,初一年级(18.88±7.12)显著高于高三年级(16.22±6.81),P<0.05;初二年级(19.39±7.77)显著高于初三(17.31±6.56)、高一(17.39±7.05)与高三年级(16.22±6.81),P<0.05。独生子女(18.40±7.30)的积极冒险行为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17.18±6.74),P<0.05。父亲文化程度的不同在积极冒险行为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父亲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学历(19.34±7.11)的,其子女的积极冒险行为水平显著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为中专或高中(17.46±6.83)、初中(17.00±6.67)、小学(16.16±7.05)的子女。

(三)父亲教养方式、感觉寻求与积极冒险行为的相关分析

控制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以及父亲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变量后,对父亲教养方式、感觉寻求与积极冒险行为的总分及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在感觉寻求三个维度中,仅寻求刺激维度与积极冒险行为和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过度保护这四个维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积极冒险行为与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这三个维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本研究探究寻求刺激维度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这三个维度与积极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父亲教养方式、感觉寻求对积极冒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及理论假设,分别以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这三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寻求刺激维度为中介变量,以积极冒险行为为因变量,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依据templates选用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均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β情感温暖理解=0.165,t=4.19,P<0.001;β过分干涉=0.145,t=3.68,P<0.001),偏爱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β偏爱=-0.131,t=-3.31,P<0.01)。加入寻求刺激这一中介变量后,寻求刺激在三个维度模型上均能显著预测积极冒险行为(β情感温暖理解=0.578,t=17.85,P<0.001;β过分干涉=0.581,t=18.03,P<0.001;β偏爱=0.583,t=17.99,P<0.001);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均还能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β情感温暖理解=0.079,t=2.42,P<0.05;β过分干涉=0.800,t=2.48,P<0.05),但偏爱不能直接显著预测积极冒险行为(β偏爱=-0.053,t=-1.62,P>0.05)。

进一步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设置迭代次数为5000,选用95%的置信区间。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三个维度与积极冒险行为的关系中,寻求刺激作为中介变量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表明中介效应均显著。其中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两个维度所在的模型中,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偏爱所在模型中,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包含0。这表明寻求刺激分别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与积极冒险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值分别为52.12%、44.82%,而寻求刺激在偏爱与积极冒险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见表4。

三、讨论

(一)青少年积极冒险行为的人口学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生的积极冒险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可能原因:一方面,在家庭教育的传统文化中,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期待和角色教育有所不同,父母会给予男孩更多的自主权,并鼓励男孩勇敢、活跃,而对女孩则希望她们文静、仔细,在这种氛围下男孩会更愿意去探索世界。另一方面,男女行为上最大的差异是脑的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喜歡探索并接触环境中新奇的东西,并把自己的世界变成一个动作的、探索的、挑战的世界。[17]

初一、初二年级的青少年表现出积极冒险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是因为青春期的到来,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成熟的时间差,在激起个体对新奇刺激寻求的同时,大脑的冲动控制系统远未成熟,导致个体的探险行为大幅增加。[18]而这时,不少家长对这一时期孩子的这种行为变化往往会作出反应,对那些社会不允许的危险行为进行约束。而到了初中后期和高中,随着前额皮层的成熟和寻找利益冲动的下降,个体的冒险行为会低于初一、初二年级。

独生子女拥有比非独生子女更多的家庭资源,因为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家长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如果孩子提出想要参与滑雪、潜水等积极冒险行为时,家长满足其想法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独生子女的积极冒险行为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父亲的文化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教养态度,受教育程度高的父亲,眼界更广,知识储备更多,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维和眼界,且大多数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其教养方式也较开明,更容易接纳新异刺激事物,较少抑制孩子适当的冲动欲望或表现,孩子也可能因此表现出更高的对积极冒险行为的参与倾向。

(二)父亲教养方式对积极冒险行为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发现,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而父亲的偏爱会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父亲的温暖和理解有助于子女对环境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的发展[19],并正向预测子女的意志控制水平[20],因而可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

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下,父亲过分干涉的家庭往往家教严格,对青少年不逾矩的教导和更多的管制,可约束子女的问题行为,降低越轨行为。同时,有研究发现,“父亲过分干涉与人格中的外倾性、开放性以及创造性得分显著正相关”[21],因而在父亲过分干涉下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去尝试积极而非消极的冒险行为。另有研究也发现在我国,权威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都表现出很强的正向影响力。[22]而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恰恰分别对应了权威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本研究发现,父亲偏爱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父亲的偏爱会让青少年对原则与界限感到模糊,还会削弱他们的自控力和探索精神[23],过度的自由、民主会让青少年缺少边界感,容易被感性体验俘虏,而难以理性地去选择积极冒险行为,溺爱型的父母会把自己当作孩子的资源,不会去积极塑造孩子的行为[24],因而父亲偏爱的青少年少有积极冒险行为。还有研究发现,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降低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上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尤其是男生[25],可见,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行为之间并不是有直接的影响关系这么简单。

(三)寻求刺激在父亲教养方式对积极冒险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发现,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既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积极冒险行为,也可以通过寻求刺激间接影响其积极冒险行为,其中情感温暖理解的直接效应(47.88%)低于过分干涉的直接效应(55.17%);而偏爱教养方式下的被试则完全通过寻求刺激来间接影响其积极冒险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负向的。已有研究表明,感觉寻求是家庭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26]感觉寻求这一人格特质随着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而相应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父亲教养方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会对子女的感觉寻求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冒险行为的发生。情感温暖理解的父亲和过分干涉的父亲都会促进孩子的积极冒险行为,但前者会更加尊重、共情孩子,在给予孩子适当引导的时候鼓励孩子去接纳自己内在的感受,而受到过分干涉的孩子对自己内在的寻求刺激感受会有所压抑更多地受父亲影响,所以,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的父亲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积极冒险行为,又会通过寻求刺激这一特质间接影响孩子。而偏爱的父亲往往放任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可能完全受刺激寻求与否的感觉支配,故而刺激寻求在其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而且导向的更可能是消极而非积极冒险的行为。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教养方式和孩子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或简单的。区分教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监控,而监控是一种双向的互动[27],对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父母要平衡着监督孩子和给予孩子自主之间的关系,这种平衡的把握并非易事,亲子关系质量、父亲与孩子各自性格等都会产生影响。

四、启示与建议

根据以上结果和分析,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科学认识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子女追求新异、体验刺激与冒险的心理,引导子女通过从事社会所接纳的积极冒险行为来满足感觉寻求的需要。二是在家庭中,父亲要掌握好温暖理解和干涉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要掌控好对孩子行为监控的分寸感,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日常交流谈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要区分孩子行为,对于有关道德的问题,一定要有所控制,而对于非道德的问题,则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性。三是父亲应避免采取偏爱的教养方式,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而且也会让他们对社会规则与道德规范感到模糊,会增加消极冒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HANSEN E B,BREIVIK G. Sensation seeking as a predictor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isk behaviour among adolescen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0(4):627-640.

[2]张明,陈丽娜.感觉寻求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25-129.

[3]盛伟忠,陈劲.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测度指标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5,29(4):49-55.

[4]罗增让,丁纯.宝鸡市高中生冒险行为、自恋行为和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9,35(10):1393-1397,1402.

[5]陈登,张建敏.高职师范生创造力发展的实证调研:以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38):30-32.

[6]刘玲玲,田录梅,郭俊杰.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2):210-218.

[7]李晓巍,魏晓宇.父亲参与的现状及其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关系:母亲教养效能的中介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9-58.

[8]李文福,王苗苗,徐芳芳,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创造性倾向的影响:人格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7,37(6):537-542.

[9]ZUCKERMAN M.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reface X.

[10]STEINBERG L,ALBERT D,CAUFFMAN E,et al.Age differences in sensation seeking and impulsivity as indexed by behavior and self-report:evidence for a dual systems model[J].Dev psychol,2008,44(6):1764-1778.

[11]叶宝娟,李董平,陈启山,等.青少年感觉寻求与烟酒使用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4):417-424.

[12]KHODARAHIMI S.Sensation-seeking and risk-taking behaviors:a study on young Iranian adults[J].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2015,10(4):721-734.

[13]胡春梅,王蕾.父母因素與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J].教育科学研究,2020(2):52.

[14]陆锦怡.青少年感觉寻求、冒险行为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5:16.

[15]陈丽娜,张明,金志成,等.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103-108.

[16]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7-101.

[17]安妮·莫伊尔,戴维·杰塞尔.脑内乾坤:大脑也有性别[M].洪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57.

[18]劳伦斯·斯坦伯格.青少年心理学(原书第10版)[M].梁君英,董策,王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39.

[19]LEE T,DONNA B.Creativity:What does it mean in the family context?[J].Journal of australian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1997,1:91-104.

[20]EISENBERG N,ZHOU Q,SPINRAD T,et al.Relations among positive parenting,children's effortful control,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2005,76(5):1055-1071.

[21]同[8]538.

[22]张宜兰.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学业成绩与社会行为影响的性别差异[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0:57.

[23]陈美荣,彭康清.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3):109-111.

[24]同[18]86.

[25]同[22].

[26]MANN F D,KRETSCH N,TACKETT J L,et al.Person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n adolescent delinquency:Sensation seeking,peer deviance and parental monitoring[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76:129-134.

[27]金灿灿,邹泓.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6):63-68.

卜玲 / 广西东兴市第一小学,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东兴 538199);曾玲娟 / 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南宁 530299);陆锦怡 / 广东广州悦芽照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培训讲师,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广州 510000)

【基金項目】2022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互联网社会中05后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及引导研究”(22FHS021);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新高考背景下的家校共育(P-S-T)共同体模式建构的研究与实践”(2021ZJY1727)

猜你喜欢
青少年
“You’re Just Bored”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心系青少年交通安全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