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3-04-02 15:19雷霞代晓冬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雷霞 代晓冬

【摘 要】古诗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然而目前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偏颇、教学方式单一、忽略学生学情等问题。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方面为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针对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可结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采取创设自由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性”理念融于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凸显文本魅力等策略。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23-47-04

古诗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而且传达着古人的情意思想,是言志载道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通过学习经典古诗文,在了解、热爱中华文化的同时,提高审美鉴赏与思辨能力。然而,高中语文古诗文选编数量较初中有所增加,难度也大幅提升,一方面部分教师仅以高考为导向讲解知识削弱了古诗文的文学意味,另一方面单纯的字词教学令学生“学之无味”,古诗文教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讲解知识,而且要加强情感教育,并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情境。教师也应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主动研究教学动向。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能够为古诗文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内涵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罗杰斯是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人本”,即以人为本,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提出相应要求。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

罗杰斯认为,教师要丢掉指挥者、传道者、裁判者角色,成为一个参与者、倾听者、理解者和不知不觉的推动者。[1]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师生关系应是和谐、民主的,教师由绝对权威走向促进引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完善自我,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新时代的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看待学生,不以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给予学生帮助和鼓励。

(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依据学生学情展开,强调让学生亲自体验,主动接受学习,而非被动灌输。在教学中关注“人性”,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创设自由的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要从信息接收者的课堂转变为思想创造者的课堂,有意义的课堂活动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自由是指教师能够适当“放手”,提供允许学生表达、敢于表达的平台。此外,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一方面,知识性教育为学生提供学识储备;另一方面,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成为知情统一的“完整”的人。

二、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古诗文由于与现代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共67篇,其中,文言文32篇,古诗词35篇。与初中相比,无论是篇目数量还是选篇难度都有所增加。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体验。然而目前的古诗文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上依旧存在问题,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阻碍。

(一)教学内容偏颇

高考试题是高中学段教学内容的导向。在高考试题古诗文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对字词的掌握,因此,部分教师的古诗文教学内容遵循三原则,即释文意、讲词意、背全文,导致学生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对文章也只是一知半解。教师过分强调学生记忆、默写的能力,忽视了古诗文本身传达的情意,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学之乏味,而且语言建构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二)教学方式单一

古诗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意蕴丰富,但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模式化的问题。部分古诗文教学依旧是教师主导讲解教材、讲解试题,学生按部就班背诵、练习,并未真正理解古诗文的深厚底蕴。尽管有些教师尝试变换教学方式,但是仍难以实现较大突破。

(三)忽略学生学情

高一学生依旧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更倾向于形象化、动态化的课堂,在高中阶段古诗文难度呈梯度式增加的情况下,部分教师教学衔接不当、教学方式模板化,课堂缺乏激情与创新,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以必修上册文言文教学为例,《劝学》《师说》为典型的论说型文本,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但部分教师并未抓住这一文本特征,仅以文言字词为教学重点,忽略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基本观点的阐述和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古诗文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环境的局限、教学方式的单一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相背离。

首先,人本化理念已成为教育共识。“人”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我们已有认知中的学生,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参与者,同样处于不断完善、发展之中。[2]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而且要成为终身学习型教师。一方面,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教师应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

其次,古诗文阅读教学困境亟待突破。近年来高考古诗文分数占比高,难度系數大。此外,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情况可知,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部分教师仅以高考试题为导向,忽视了古诗文文学意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有失偏颇。重字词、轻文学成为高中古诗文教学的常态化模式,如何在高考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思辨能力、实现学生审美鉴赏力的提高与文化传承的发展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以人为本,加强学生情感教育,营造自由的情境化课堂。同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仅仅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要体现其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思辨力与审美力,充分发挥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古诗文为例,提出高中古诗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自由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有意义学习,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课堂不应局限于教师讲解,而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变化课堂形式与课堂活动,允许学生在可控范围内自由学习。高中古诗文教学要根据文本内容,调整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1.设计差异化导入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始,差异化导入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做整体把握。

历史文化类导入。以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为古诗词单元,所选篇目皆为历史名作名篇,教师可在导入部分引入与文本内容或是与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可引入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将初中所学与高中相衔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以此促进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鸿门宴》时引入《史记》中有关项羽、刘备的史实,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特点与关系。

故事型导入。高中生更倾向于阅读小说类文本,故事性易成为学生的专注点,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可结合古诗文,将文本内容合理编成一段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可在导入环节通过讲述烛之武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让学生对烛之武有初步的了解。

提问型导入。问题导入是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在活跃课堂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通过提问:“怀古”,“怀”的是什么,为什么“怀古”,怎样“怀古”?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文本的赏析。

2.有效创设课堂情境

韦志成在《语文教学情境论》中指出:“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3]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各式活动创设学习情境,助力课堂生成。

灵活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语言符号更易被学生捕捉,例如在教学《登高》时,仅仅依靠语言来描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学生难以体会其悲壮之情。而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渲染气氛,学生能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悲壮的意境。

课堂教学生活化。“自由”情境的创设,离不开生活化教学。学生处于熟悉的环境,对新知识的接受力更强。高中古诗文难度大幅提升,教师要尝试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教学《登泰山记》时,学生可联系生活经历,如自己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游览名胜古迹的,或思考印象中的泰山是否与文中所说一般雄伟壮观。置身于生活中,有利于学生体会景与情的关系。

(二)“人性”理念融于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其强调“人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不仅是教师主导的课堂,而且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示的舞台。高中古诗文教学要紧紧抓住“人性”理念,为学生打造敢于表达、愿意表达的平台。

1.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辨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强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自觉寻求知识,培养其思辨力。教师并非课堂的绝对权威,对于学生产生的疑惑教师应予以解答,对于教师讲解纰漏之处,学生亦可予以指正,“教学相长”理应是课堂的常态。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同学回答不满之处要质疑,对教师讲解疑惑之处要质疑,对书本知识不解之处要质疑,并能举一反三。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实证、批判与发现的能力,例如《劝学》《师说》讲学习之道,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能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启发学生质疑询问。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领悟力

学生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上。杜威的“从做中学”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的“有意义学习”相契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因此,可打造“诵写讲演”一体化课堂。高中古诗文所选都是名著名篇,可引导学生通过诵经典体会古诗文的韵律美;通过写经典体会古诗文字句的精雕细琢;通过讲经典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通过演经典领悟古诗文人物的鲜明特征,使学生参与感增强,积极性提高,在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凸显文本魅力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也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适应时代,转变教学观念。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以字词文意为主要教学内容,忽略古诗文本身的文化意蕴,学生的文学阅读与思辨能力未能得到较大提升等问题。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古诗文文学、文化魅力。

1.“文”“言”并举,深层教学

以文言文为例,教学不仅要关注“言”的部分,即词汇、语法、文意,而且要注重“文”的层面,即文学、文章、文化。文章指其功能,文学指其表现形式,文化指文本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字词语汇,而且还要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包含说理技巧、哲思、人文精神等。然而目前的文言文教学,“文”的层面涉及较浅,由于教师过于注重词意背诵,学生难以从字词品味中把握文章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文化意味领悟力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字词为基础,挖掘“文”的内涵。

2.诵读“玩味”,熟读精思

古诗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读”,诵读与背诵存在区别,诵读是全身心投入,带有情感的沉浸式阅读,而背诵只停留于浅层的“读”,无论是文言文还是古诗词,皆可在诵读中“玩味”,体会文本魅力。例如要体会《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诗风的豪放飘逸,体悟诗中清幽、壮丽、神奇、惊悚的景色特点,仅靠初读与单纯的背诵是无法实现的,此外,要体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中李白对权贵的挑战,还需教师引领学生对主题进行多元解读。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应具有灵活性、生成性。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高中古诗文教学困境提出了理论指引:课堂是师生的课堂,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转变古诗文教学只重字词的观念,其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而应体现古诗文的文本魅力。在高中教学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结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助于突破古诗文教学困境,引领学生克服对古诗文的畏难心理,让古诗文课堂真正“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铁军.现代教育思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99.

[2]唐烨伟,范佳荣,庞敬文,等.人本服务理念下区域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精准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113-119.

[3]韋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5.

[4]孟健,马晓丽.先哲论教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5.

雷霞 /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代晓冬 /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自贡 643000)

【基金项目】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Y2023206)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