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赛英
古人说“文贵曲”,好的文章要有起伏,有波澜。要使文章精彩生动、引人入胜,我们就得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们学过他的《春》和《背影》。在《背影》中,他从“祖母”去世、自己回家奔丧写起,回忆了“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的经历,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下面,笔者就谈谈这篇文章在叙事上的艺术特色。
一、有波澜
文章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好的文章往 往能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人们怀 念某一个人,往往会想起这个人的面容,想起 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为什么朱自清在回忆自己的“父亲”时,脑海里出现的却是他的背影 呢?作者以此为标题,在文章中设置了一个悬 念。想要解开这个谜题,读者必须仔细品读文 章。在文章中,“父亲”的背影先后出现了四 次:第一次是作者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我 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 他的背影。”第二次是描写印象中的“父亲”的 背影:“……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 地流下来了。”第三次是写二人分别时“父亲”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 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第四次是写自己思念“父亲”的背影:“我读到 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 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四次描写由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扣人心弦, 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那么,“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呢?“我看见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 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 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 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 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 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 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其中,“蹒跚地” “慢慢”“努力的样子”,还有“探”“攀”“缩”“倾” 等动词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吃力的样子,让读 者能够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爱。
二、有变化
在《背影》中,作者虽然叙述的是平常的事 情,但他关注到了平常生活中的不平常之处, 写出了其独特的地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 会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又是 有变化的。
比如,作者多次提及自己流泪。
第一次是在奔丧途中见到“父亲”,目睹了 家里的情况,想念祖母而流下了悲伤之泪——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第二次是在车站看到“父亲”买橘子而流 下了感动之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 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是在车站因找不到“父亲”的背影 而流下不舍之泪——“我的泪又来了”。
第四次是分别后读“父亲”写给自己的信, 想到“父亲”的背影而流下了思念之泪——“在 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 布马褂的背影”
这四次流泪都真实地展现了作者感情的 变化。《背影》就像一个记忆储存器,把那个特定背景下“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复杂的情感保存了下来。一开 始,“父亲”要送他,他却“再三劝他不必去”;之后,看见“父亲”買橘子和与摊主讲价,“总 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等“父 亲”买完橘子,“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最 后,“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 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 了”。循着这些泪光,我们可以揣摩作者作为 “儿子”的心路历程,真切地感受到父子之间 的深情。
三、有情感
在《背影》一文中,“父亲”在送“儿子”去车站的过程中,总共虽只说了四句言简意赅的话,却句句饱含着真情。第一次是因为不放心“儿子”,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虽然话语不多,但短短的八个字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和爱。第二次是怕“儿子”路上口渴,他这样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这一细节展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父亲”却还把他当做小孩子看待,不厌其烦地叮嘱:“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样的场景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出现过。第三次是“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就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然后又叮嘱道:“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父母的心中,儿女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微不足道的。那种舍不得、不放心跃然纸上,让人读来忍不住要流泪。分别之际,“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语言朴实无华,却能让人感受到一位老父亲对儿子深挚的关心与爱护。
可见,《背影》一文被经久传诵不是没有理由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多品读,多回味,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并尝试运用于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