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探析

2023-03-31 06:21林卫星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22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林卫星

[摘 要]技能型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化浪潮下,企业正面临着信息化转型的巨大挑战。为顺利实现转型,企业需要大量复合型、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文章首先分析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人才需求的新特征,提出信息化转型对人才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其次指出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如目标与需求脱节、培养方式单一等;最后探讨构建在线学习平台、项目驱动学习、人才培养“生态圈”等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及建立岗位技能等级体系等具体举措,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经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2.044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2-0136-03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經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企业急需大量复合型、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站在企业的视角,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探索高技能人才内部培养的新模式,是关系到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信息化背景下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窗口,分析信息化背景下企业人才需求的新特征,剖析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1   信息化转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目前,企业处于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阶段,经营模式、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对企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转型涉及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变革,需要兼具管理知识和数字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发展态势,持续创新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为企业创造新的增长点;信息化使企业组织架构趋于扁平化,需要人才跨部门、跨区域协作,人才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沟通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企业内部壁垒,助推实施统一的信息化转型战略;数字技术迭代速度极快,人才必须具备持续学习新技术和应用新技术创新的意愿与能力,企业需要培养掌握数字技能的学习型人才,通过持续学习以适应技术和业务环境的变化。

1.2   信息化业务对专业能力的要求

信息化背景下出现的诸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信息化业务模式,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业务数据,亟须具备统计、计算机知识且有能力处理全套数据的大数据人才,并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商业价值;移动互联网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企业须具有网络营销能力,懂得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推广,或精通供应链、用户关系管理的电子商务人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人工智能升级业务模式,要求相关人才了解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够将人工智能与行业场景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业务中。企业必须深入分析行业趋势,提前规划培养模式,大力培养适应新业务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占据先机[2]。

1.3   不同类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差异

在信息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经营模式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对高技能人才也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互联网企业数据量大、业务复杂,需要数据挖掘人才进行用户画像、精准营销,云计算技术人才搭建大规模分布式技术系统,产品经理整合资源、制定产品策略;金融企业需要大数据分析师,以开展智能投顾等业务创新,算法工程师开发量化交易程序,区块链技术研发人才引领实现去中心化、分布式的金融业务应用;初创企业需要能快速学习新技术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这类企业业务模式相对灵活,需要工程师能自主学习新技术,快速开发最小可行性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3]。不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各异,企业必须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进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

2     当前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培训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许多企业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多为集中式的统一授课。这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统一的课堂内容和进度难以适应不同员工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需求,一些员工可能早已掌握培训内容,而另一些员工可能难以跟上授课进度。其次,传统课堂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员工学习效果欠佳。再次,课堂学习的时间和频率有限,无法满足员工的持续学习需要。最后,传统课堂模式与新生代员工的学习习惯不匹配。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培训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员工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已成为当前培训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2   理论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阻碍业务能力培养

企业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脱节问题,阻碍了员工业务能力的培养。一是培训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忽视知识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员工往往无法将抽象的知识模型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很难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培训内容编排没有充分考虑部门的实际业务需求,针对性不强。

2.3   内部人才培养封闭化,无法与外部机构有效连接

多数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还存在培养机制封闭的问题。具体来看,一是企业培训过于依赖内部师资和课程,外聘培训师的比例较低,知识来源单一;二是企业较少与外部机构如高校建立培训合作,内外交流不足;三是各部门之间也存在一定隔阂,员工之间的知识传播和经验分享意愿不强。

2.4   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不明确,员工技能提高缺乏指引

一些企业在岗位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要求不够明确、清晰,导致员工的技能提高缺乏系统性的指引。一方面,企业对不同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表述不够明确具体,员工无法清楚判断胜任企业信息化工作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另一方面,未建立清晰的技能等级体系,各岗位对应的技能标准不明确,员工的技能培养也就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此外,员工技能考核评估机制也不够规范系统,难以切实反映员工的技能水平。

3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引入在线学习平台,推行自主学习和远程培训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接收新信息时,需要投入认知资源参与编码、理解、归纳等认知过程。如果认知负荷超过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极限,学习效率下降,则需要通过外在认知工具来降低认知负荷。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在认知工具,在线学习平台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降低学习者的搜索负荷、记忆负荷等认知负荷,优化认知加工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企业可以建立内部在线学习平台,上传企业业务相关的信息化转型课程,涵盖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前沿技术应用培训,鼓励员工进行自主性学习与技能提升。平台后台收集员工的学习时长、知识内化程度等学习分析数据,以评估学习效果。企业可以选择面向特定人才群体与课程机构合作,定制数据科学、产品经理等专业在线课程,供核心骨干远程学习。企业还可针对高潜力员工,购买顶级院校的信息化转型专业远程课程,实现弹性培训。

3.2   实施项目驱动学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理论学习,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高技能人才更需要加强实际业务能力的培养。企业可以针对当前所推进的信息化业务,组建转型项目团队,团队由不同部门的员工构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员工“边做边学”,逐步掌握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数据挖掘、模型建立、系统开发等综合能力[4]。企业应当为项目设置学习目标,在各个阶段进行能力评估,员工也可以互评其他成员的贡献,总结项目经验,推举部分员工分享案例心得。项目驱动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也能快速培养员工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适当的项目,既能满足业务需求,也能匹配培训目标。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员工当前知识结构,不断总结、强化项目设计。

3.3   建立人才培养“生态圈”,打造学习型组织

信息时代,企业人才培养不能沿袭封闭的内部培养模式,而要与外部机构形成开放式合作关系,建立起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人才培养“生态圈”,打造学习型组织。一方面,企业应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建立内部知识共享平台,鼓励员工之间相互传授工作技能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导师带徒制度,选拔资深员工作为内部兼职导师,形成协同学习的组织氛围。企业也可以调整弹性工作制度,给予员工自主学习时间,并将学习成效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形成持续学習的企业文化,体现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即鼓励组织内所有成员的学习与发展,不断提升整体知识创造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联合外部机构共建人才培养生态圈。可以与行业协会、顶级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合作思路,设立信息化转型人才培养基地,聘请专家举办研修班、开展技能培训项目等,开阔企业人才视野,汲取多方优质资源,还可以选送核心员工到高校进修深造,促进企业与外部环境的知识流动与互融,实现开放式的人才培养。

3.4   构建专业化的岗位技能等级体系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领军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薪酬、专项特殊奖励,按规定探索实行股权激励、项目分红或岗位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方式[5]。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可以配合构建系统、标准化的岗位技能等级体系(见表1),明确员工的技能成长路径,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不同专业岗位,企业可以设计匹配的技能等级,分段定义,明确规定每个级别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标准,员工需要提交专业水平的职业技能测评证书或相关信息化项目成果,自下而上逐级晋升,级别越高,独立负责复杂项目、决策事务的机会也就越多。等级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岗位技能模块化和人才培养精准化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将技能等级体系与现有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相结合,对接员工的职级晋升通道,达到指定等级才能负责复杂工作任务,获得相应的职务提升与薪酬待遇。同时,公司要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帮助员工顺利过渡到更高技能等级,配套建设申报制度、审核流程,规范晋升机制。

4     结束语

人才是企业实现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深刻认识信息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加快传统培养模式的变革创新,探索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人力资源部门也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紧密结合,为企业的信息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主要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29):8-12.

[2]冯秋鑫.JQ公司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大

庆:东北石油大学,2023:3-5.

[3]李嘉亮,于濛.信息化体系建设助推数据价值挖掘[N].中国会计报,2023-03-17(11).

[4]梁艺多,陈恒.以结果为导向,重塑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J].人力资源,2023(5):86-87.

[5]作者不详.“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1(8):5.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初探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液晶生产企业客户管理新概念探究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