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跨学科”学习任务,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2023-03-31 17:28雷刚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3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文本

雷刚

十几年前,有关“泛语文”“大语文”“准语文”的论辩一时间让语文学科成为“课改”背景下的“网红”学科。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出台,语文课程的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我们不妨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任务,真正地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容易步入的几个误区

(一)偏离文本

要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离不开对文本进行解读。有的教师设计跨学科的内容,只注重了语文课的趣味性,却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时,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研究生物学中的杂交水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活跃,从“一系法”讲到“三系法”,看起来非常热闹,却对其理解文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这位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袁隆平的科研态度,也没有引导其感受袁隆平的家国情怀,更没有培养其热爱劳动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筛选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关注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分析并理解文本丰富的意蕴,培养其鉴赏文本、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引导其深入地理解文本,与历史、自然等学科“对话”,这样设计出来的“跨学科”任务才是有效的。脱离文本的对话是“假对话”。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对学生的思维、人格的培养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在讲解《六国论》和《阿房宫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感受文章中严密的逻辑、充沛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语言,而不是过分地拓展那段历史。

(二)忽视实践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实践活动。“跨学科”要素应成为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剂”,而不能脱离实践,背离语文核心素养。

有的教师在讲解《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的过程中展示了这样一个任务:从两篇文章中选取你喜欢的写景片段,把它画出来。乍一看,这位教师实现了语文学科和艺术学科的“跨学科”融合。仔细想想,这一“跨学科”学习任务是忽视了实践的。学生得有多么深厚的绘画功底,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呢?也许班里会有极个别绘画爱好者可以完成任务,那其他的同学呢?他们难道只能成为旁观者吗?即使有学生能画出个大概,那意境呢?秋的“悲凉”或荷塘月色下的“淡淡的哀愁”又该如何呈现出来呢?

因此,教师设计的“跨学科”学习任务要给学生提供思考与实践的机会。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一幅画。自由写作、自由表达一样可以展现学习的成果。

(三)堆砌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它強调了语文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了语文涉及的面是极广的。但是,绝非任何资源都可以进入语文课堂。

有的教师认为,我们要在语文课上补充大量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文化知识。比如,在讲解《短歌行》时,某位教师选择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学生分享,让他们熟知这段历史;在讲解《诗经·周南·芣苢》时,把尚且存在争议的周朝分封国的地理位置展示出来,让学生识记,让他们在地图上找“周南”的位置;在讲解《赤壁赋》时,大谈黑格尔哲学、辩证法,试图让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文章的内容;在讲解《归园田居》时,展示了大量的山水田园图片,让他们感受静谧、美好的意境……在语文课上,我们的确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但当“跨学科”的资源充斥了语文课堂时,就会掩盖住“语文味”。

我们可以在导入环节适时补充一些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在教学中补充一些哲学知识,帮助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可以……但绝对不是一味地灌输这些知识。

二、如何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

我们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跨学科”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在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时,我们要确保所选的资源、所设计的任务是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延展。

比如,针对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可以围绕“讴歌青春”来引导学生阅读群文。但是,如果不能走进特定的时代,学生将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融入相关的历史知识。比如,《沁园春·长沙》涉及“革命运动”的历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涉及“五四运动”的历史,《红烛》涉及国共斗争的历史,《致云雀》涉及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相关历史。对此,我们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帮助他们为诗词作合理的注脚。“新课标”提倡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我们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读史,可以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具体来说,可以要求学生阅读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闻天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蔡树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等;还可以安排他们在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自主地学习这些诗词。

又如,在讲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之前,我们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绘制“苏轼的足迹图”“李清照的足迹图”,引导他们借助地理知识,追溯历史,了解两位词人的足迹,体会其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之处,感受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示例:

苏轼旷达乐观性格的形成与其家庭、学识等密切相关,更离不开他一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学生看到图中苏轼密密麻麻的足迹,就能了解其虽然历经磨难,但也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开阔的心胸。在地图上,李清照的足迹由北向南延伸,展现了其从一个天真烂漫的才女到一个不停奔走、迁居的流民的转变过程。借助“跨学科”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解读作品。

再如,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任务:

学校校友委托学校美术馆将四幅名画展出并拍卖,所得款项用于资助学校的贫困生。如果你是组织者,请你完成以下三项写作任务:

1. 请你完成相应的活动流程策划书;

2. 请你结合四幅画作的内容,写一份讲解稿;

3. 请你围绕拍卖活动写一篇新闻稿。

这些任务不再是单一的指向文学创作的学习任务,而是融入了美术、文化活动策划等相关内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理解相应的美术作品,把握观众的心理,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与审美品位。

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其学习的最终目的,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是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社会参与而内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实现意义建构,达到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跨学科”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当然,我们在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时,不能只在形式新颖上下功夫,而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各个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文本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