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 王崇相 钟璇 蒋德成
摘要当下乡村文化与乡村学校教育因彼此分离而面临发展危机。无论是乡村文化振兴还是乡村学校教育难题的化解,都需要把握乡村学校与乡村文化困境的同源性,重建学校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的联系。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中学通过召开“假期读书会”、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探索学校与农户家庭、乡村社区、乡土文化主动融合的“知根”教育并初见成效。以“假期读书会”为主线,通过对活动主要历程的回顾与理性反思,探讨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合作突围的可为空间与策略。
关键词 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乡土文化;假期读书会;乡村文化振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2-0024-03
注释:①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课题“首都高校支持学校改进20年发展历程与实践创新案例研究”(课题编号:18JYB017)的研究成果。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与中国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相分离的价值导向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引起时人警醒。时隔近百年,中国社会和学校教育已经历巨大变迁,但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相互分离以致走向断裂的危机仍然突出,一些问题的表现更加复杂。无论是乡村文化振兴还是乡村学校教育难题的化解,都必须直面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彼此分离的现状,辩证把握学校与乡村文化危机的同源性,如此才能找准症结,持续发力。尤其是在严峻的升学绩效压力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更大的勇气与定力去超越片面追求“成功”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导向,回归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唤醒和文化传承的根本使命。从学校课程及文化出发,主动重建学校与乡村社区、乡土文化的联系,建设融合型乡村学校[1]不失为一条主动突围的可取路径。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中学(以下简称“苏家院镇中学”)的校长和老师们三年来通过召开“假期读书会”、整理乡史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组织教师撰写教育叙事三个互补抓手,探索学校与农户家庭、乡村社区、乡土文化主动融合的“知根”教育。其中,发端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假期读书会”经过三轮行动实验,打开了学校与家庭、社区融合的局面,值得反观辨识。本文以苏家院镇中学“假期读书会”为主线,介绍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联合突围的可为空间与可行策略。
作为一所距离市中心城区不足20公里、办学规模超过1700人、其中23%为留守少年和随迁子女的“非典型”乡村学校,苏家院镇中学曾凭借优良的校风和突出的升学成绩赢得了周边居民和区域教育管理者的信任。但面对逐渐扩大的城市版图和一批批新建市区学校的冲击,生源流失、教师流动、家校协作难、周边社区文化变迁剧烈等挑战一直困扰着学校。其中,学生离开学校后生活与学习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首先引起老师们关注。特别是在寒暑假,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必要的家庭监护和学习支持,常常无法完成假期学习任务,更谈不上参与乡村社区的公共活动、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2020年11月初,苏家院镇中学的王崇相校长在完成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农村校长助力工程(2020)”首都师范大学初中校长培训班的集中培训后,回校给全体教师作了一次分享学习心得的专题讲座,提出要把苏家院镇中学办成适合乡村发展的学校,要办好有地方文化气息的教育,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农村新少年,让每一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同时,结合“国培”项目的返岗学校改进行动计划,王校长还邀请学校教师一起做好三件事,包括组织“假期读书会”、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校史馆)、撰写教育叙事,借此探索对农村少年开展“知根”教育,用文化富裕的方式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在组织召开“假期读书会”的过程中,学校行政团队首先以行政村为单位分为五个小组,分组带领本镇户籍教师提前与各村委会联系,借用村委会会议室召集留在村里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和部分学生家长一起举行读书活动。2021年暑假,第一期“假期读书会”顺利启动。会上,各村村委会干部与大家交流了读书与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家乡历史、文化和社区发展的优势;教师们也借此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了解其思想动态,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作业辅导,同时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一起交流怎样进行学生读书和家庭生活习惯的指导。这一次向村庄文化的主动迈进,让学校行政团队和教师们看到了乡村少年和家庭在假期时段真实具体的教育需求,打开了学校与村委会、家庭、学生联动的空间,也让学校团队坚定了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由村委会主办、家庭参与开展“假期读书会”融合育人活动的决心。
2021年秋季,苏家院镇中学作为种子學校加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组织开展的“服务于乡村振兴的融合性未来农村学校变革研究”(简称“振翅计划”)课题组,希望借助高校的专业力量更好地开展“知根”教育,探索融合型乡村教育。在进行线上交流时,学校团队与项目组专家围绕“假期读书会”的推进碰撞出更开阔的思路。
首先,要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读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假期里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其次,要探索怎样把学校和乡村生活融入书本,通过假期读书活动引领乡村教育管理部门、乡村少年、乡村家长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乡村文化风貌,助力乡村振兴;再次,要进一步突出苏家院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和家长的参与作用,围绕“假期读书会”搭建学校教育与社会力量融合的文化交流平台,探索乡村学校、家庭、社区共同育人的合作机制。相比之前读书交流活动的组织,这一轮行动目标锁定对人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的改变,关注中观乡村文化系统与人的改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更强的能动性,也对苏家院镇中学团队的实践定力和智慧提出了更高挑战。于是,学校团队重新框定目标、梳理思路,并决定从最能够主动把握的本职工作开始尝试改变。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尝试在校园生活中穿插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行动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同时,校长带领行政值班团队在每日巡值过程中,用发现的眼光记录学生读书的身影,并在值班汇报中进行表扬,鼓励更多学生成为书香少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引领,校园里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很多班级都会在早操结束、晚餐过后自发组织学生带书朗读,食堂打饭排队时总能看到同学们带着书本认真阅读的情景……阅读一点点地融入师生的校园生活,变成他们一种自然而重要的行为。
与此同时,学校德育处主动与苏家院镇政府和文化站对接,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并合作举办了第一届“苏家院镇校联动经典诵读活动”。走出校园的公共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师生的潜力和热情,大家精心准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包括教师团队朗诵、学生集体诵读经典、古典舞伴奏朗诵、汉服展演等。苏家院镇政府和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帮助孩子们录制活动视频,对外宣传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并推荐表现突出的師生参加苏家院镇红色故事演讲比赛,一位同学和两位老师分别在比赛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主动外延的文化活动不仅为师生成长搭建起更大的平台,也打开了学校对外宣传的通道,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力量融合得更加紧密。
2021学年寒假,面临新冠疫情的压力,苏家院镇中学依然如期举行“假期读书会”。受防控政策的影响,集体活动有人数上限,学校就重点召集同村在家的部分学生与家长参与读书交流,活动内容也从最初的教师和干部向学生及家长单向传递信息变为参与各方平等对话、多向交流。在自由表达中,老师和家长们听到学生静心阅读、用心思考后的心声,家长也找到了与老师、孩子直接对话沟通的契机。特殊时期的“假期读书会”让苏家院镇百姓看到了学校的努力,也在无意间帮学校完成了控辍保学的工作要求,将家校社共同育人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有了前两轮“假期读书会”的探索,苏家院镇中学在2022年春季学期着手梳理前期经验,特别是将三条分别推进的行动路径整合起来,辨识学校开展“知根”教育的行动方向。“假期读书会”使老师们有机会走出学校,作为乡村里的文化人参与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的讨论,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教育和文化体验,甚至开始反思自我与乡村的关系,重构身份认同。一些教师也有意识地将“假期读书会”的经历转化到教育叙事的撰写当中,反观教育经验,聚焦读书会的优化方向。
一方面,学校更加追求活动质量,关注“假期读书会”在策划和准备阶段的改进空间。为保障学生参与“假期读书会”的质量,学校首先邀请全体班主任参与读书会中的学生指导工作。放假前,各年级要向学生公布推荐阅读书目,各班级需要给学生解读假期阅读任务及要求并提供方法指导,其中必须包括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交流准备的内容。这一举措扩大了学校教师参与“假期读书会”的广度和深度,使读书会成为连接校内正式学习和假期校外非正式学习的纽带。
另一方面,学校对接参与人群的实际需要,确定立意更鲜明、意义更突出的读书活动主题。如在整理校友信息数据库、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的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从苏家院镇中学走出去、目前在读的优秀大学生是学校宝贵的资源。考虑到乡村学生较少有机会了解高校的学习生活和专业设置情况,亟须生涯规划指导,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抵制乡村生活里的“读书无用论”,学校决定借助寒暑假返乡大学生的力量助力“假期读书会”的有效开展,并将2022年暑假的会议主题设定为“为什么读书”。读书会上,除到场的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读书分享、好书推介、交流家庭教育和学习方法外,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学长们也逐一介绍他们的大学生活,分享学习经验。大学生们的现身说法让在场学生和家长有机会了解高校的学习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思考乡村生活与更广阔世界之间的联系,每一位参与者在活动中倾听、讲述、互动、交流,有收获更有触动。
苏家院镇中学“知根”教育三条行动主线指向的对象略有不同。“假期读书会”关注学生在假期生活中的学习需求以及教育支持力量的改进;筹建“乡土文化博物馆”是学校主动向广阔的乡村历史和社会变迁进发、恢复学校文化育人根脉的系统工程;撰写教育叙事则是教师从细微处回归生活世界,激发内在主体性、形成实践共同体的持续专业活动。然而,当各自的探索进入一定深度,三条主线不可避免会交织在一起、相互推动,帮助学校拓宽行动思路和变革空间。例如:“假期读书会”从梳理校友信息过程中获得启示,确定更加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方向,并将读书会转化为学校与校友紧密联系的典型活动;同时,“假期读书会”的探索过程成为教师教育叙事的对象,教育叙事亦成为学校改进“假期读书会”的研究工具,帮助教师在理性交流中获得持续反观和行动的内在动力。
未来,“假期读书会”还可进一步探索与“乡土文化博物馆”深度整合的空间,如将学校各学科组教师收集整理形成的乡土历史和文化专题材料带入读书会进行分享和讨论;将师生共同开展的家族史、地方民俗民谣和传说等内容的口述史研究成果甚至工作现场“搬”到“假期读书会”上,在促进乡土文化传播的同时,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历史、亲近乡村生活、传承乡村文化,激活每一个参与者的文化自信和行动力。
对比两年多前的初步设想,“把苏家院镇中学办成适合乡村发展的学校”已成为学校的办学愿景,也初步打开了学校教育与乡村社会主动融合的局面。未来,学校团队仍需直面现实中的能动与局限,不断在对话中辨识每一步行动探索的方向、结果和意义。唯有在复杂实践中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和开放对话的过程,乡村学校才能成为乡村教师的心灵港湾,乡村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乡村少年、乡村家庭乃至新乡村的引路人,以融合型乡村教育培育具有文化情感和行动力的传承人、以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理想才有可能成为美好现实。
参考文献:
[1] 杨朝晖,徐月.走向融合:新发展理念下乡村未来学校变革的路向及价值追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2):8-13+91.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