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素青
在2021年7月24日,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被称为“减负”政策。“减负”政策的提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改革方向,学校教育应当从作业设计和校外培训两个方面入手,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好、学足、学充分。每一个学科的教师也应当深度解读“减负”政策的核心要求,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作业设计中。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也应当更加百变、更加有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减负”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具体创新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师带来帮助。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更是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途径。有效的作业能够让学生沉浸在知识的学习中并发展能力。由此可见,作业设计应当引起教师的关注,数学作业不仅要有计算题、应用题,同时还要有实践性题目、层次性作业,还有开放性作业,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良好发展,而教师也应当不断教研和探讨,不断将作业形式设计得更加有效。
一、“减负”政策下作业设计的新要求
(一)作业设计要求分层性
“减负”政策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在布置作业时,教师也应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将作业布置得既有层次性又有多样性。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然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层次性的作业。当然,教师也应当动态调整学生所处的层次,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能够激发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
(二)作业设计要求互动性
传统的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只为学生布置一些教材中的内容或者教辅资料上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计算为主,很显然,这样的作业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减负”政策要求下,教师布置的作业要体现互动性,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复杂性、开放性、实践性的问题,可以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不仅能增强整个班级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探究意识,每个学生在他人的帮助和引导下,还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全面了解,便于后期的深度学习。
(三)作业设计要求信息化
自国家提出网络强国重要战略思想之后,社会各个行业也开始与信息技术互相融合,“减负”形势下,教师也应当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为学生布置有信息化元素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感受信息技术对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影响。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互联网搜寻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料,并且还能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正确使用信息的良好习惯。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信息任务,让学生有效借助网络资源,促进数学学习的效果。
二、“减负”政策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前置性作业设计,借助已知推理新知
前置性作业是指学生在学习之前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能够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也应当与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关联,使学生能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学生如果能够真正感受到温习的有效性,在复习中也会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布置更多的具有推理性的数学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减轻学习的压力。教师也应当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构建情况,为学生适当增加和删减内容,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授学生认识不等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巩固并迁移。学生已经掌握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相关内容,在布置作业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使学生强化对不等式的初步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九个问题:
(1) 3比2( )(“多”或“少”)
(2) 3( )2(“大于”或“小于”)
(3) 3( )2(〉或〈)
(4) 4个3比4个2( )(“多”或“少”)
(5) 4个3( )4个2(“大于”或“小于”)
(6) 4个3( )4个2(〉或〈)
(7) 4个3用算式表示( )(4×3)
(8) 4个2用算式表示( )(4×2)
(9) 因为4个3>4个2,所以4×3( )4
通過以上九个算式,学生可以总结出4×3>4×2就是不等式其中的一种。在这种作业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首先会放松心情,然后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也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方便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说,对学生来讲,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巩固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增强对新知识的了解。
(二)趣味性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阶段,此时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能动性。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很难让学生在作业中产生兴趣。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新鲜,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作业完成中,一来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二来可以让学生排除恐惧心理。当然, 教师添加的趣味性作业也要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同时在作业中寻找更多信息。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趣味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情境的元素中,不由自主地完成作业要求,整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提高兴趣,同时也感受不到压力,相信作业的完成质量也会更高。
(三)分层性作业设计,增强学好数学信心
教师要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花期不同的花朵,在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和光照也各不相同,花朵自身对营养的吸收方法不同,效果也会不同。作为教师,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布置的作业应当避免“一刀切”,而是要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因材施教的相关原则,展现出优秀的教学素养。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照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然后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布置相应的作业,难易程度或者挑战性也应当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阶梯式”作业或者“作业超市”的形式,把作业分成以下三种类别:基础和拓展类题目、基础和弹性类题目、基础和特色类题目。学生在选择作业过程中也要合理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不仅保障了作业量,同时也有充足的休息和运动时间。这样一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也能够得到凸显,对数学的态度也会有所转变。
例如,当学生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布置三个层次的作业,如下表一所示,让学生自由选择。相信学生在作业完成中不仅会开拓思维,还会形成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等各种能力。将作业进行分层控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征服欲望,真正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数学作业中也会持续不断地拥有学习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分层作业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能力,并且要让学生的心态放平和,避免出现攀比心理,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实践类作业设计,帮助解决生活问题
实践类作业是使学生把知识与生活实践构建连接的最好途径,在实践类作业中,学生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到解题思路,从而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苏科版八下《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就可以把生活中常见的反比例函数案例引入到作业内容中,让学生能够在了解案例的同时,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案例问题。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跟随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教师就可以跟学生加入一些购物的东西,提前准备好购物钱款,然后购买同种商品的数量与单价成反比例。例如,在购买文具用品时,普通的自动铅笔价六元钱,如果学生带30元钱,可以购买五支;但档次高一些的自动铅笔,售价为十元钱,但30元钱只能买三支。这样的案例就会为学生详细讲述反比例函数的具体使用。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将这样的案例进行创新,再结合数学知识为学生进行展示。实践类的作业还能够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看法,从而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在生活实际中。
(五)探究性作業设计,引导学生课后互动
探究性作业也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师比较常用的作业设计形式,由于数学知识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对一些数学符号、数学定理也应当深入了解。采用探究性的作业,学生可以不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或者规律,从而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授苏科版七上《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这一章节时,针对负数乘法,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探究性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感受有理数的具体概念,并形成全面了解。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从有理数的加减法入手,先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有理数加法或者有理数减法,然后再过渡到有理数的乘法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有任意两个正有理数a和b满足条件a-b=-(b-a)并且-a=0-a,然后请求出-a×(-b)的结果。在这个问题讨论中,学生首先会理解负数的乘法,然后会发现负数乘法通常会分成两类,正数和负数相乘,负数与负数相乘。通过已知条件观察,可得出因数的负号个数与结果的负号个数是相同的,因此可算出-a×(-b)=ab。教师首先对学生的这一结果进行肯定,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负负得正”的相关理论。最后,学生也能够了解到有理数乘法的具体规律,在后期独立解决问题时,也能够有效借助这一规律。
综上所述,在“减负”政策要求下,作为数学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首先应当进行更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分数,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只有教师改变对作业的态度,布置的作业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学生各种能力的不断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