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祥丽,季 铃,陆 叶,居玲玲
(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226000)
肺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腺体。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发病率、病死率都极高且呈上升趋势。2018年全球统计数据显示,男性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在女性人群中,肺癌的发病率位列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病死率则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位[1]。化疗是临床上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案,通过口服、注射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促使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经过长期的治疗患者会逐渐增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降低治疗效果,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症状管理理论干预是临床学者最新研制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通过将护理实践中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性评估,提出研究问题,并建立指导方案,以达到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3]。2018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我们将症状管理理论干预应用于40例肺癌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肺癌临床诊断标准者;②可接受化疗者;③生存时间>6个月者;④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无严重精神疾病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肿瘤疾病者;②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不配合治疗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0~75(48.66±3.78)岁。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0~74(49.96±4.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医护人员需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使其熟知肺癌及治疗方法;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以增强肺功能,严格控制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为主;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家属及医护人员应多给予患者鼓励,随时观察并与患者沟通交流,重视其心理活动,时刻关心、安慰患者;术后提倡早期下床、早期活动,指导及协助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咳痰,有大量分泌物时行体位引流,痰液黏稠时行雾化吸入,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
1.2.2 实验组 实施症状管理理论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症状评估及建立档案(第1周) ①症状评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程进展进行分析,查询患者是否能够如实陈述出导致自身不适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症状部位及疼痛程度。②症状情况:详细记录因症状所导致患者生理及心理变化程度,并分析出现该类症状的主要因素,定期进行健康宣讲。③健康档案:结合上述对患者的调查及病例情况,为其制订电子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种类、临床症状及症状出现的原因等资料。
1.2.2.2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第2~6周) ①健康宣讲:以黑板报或开会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讲,时间为90 min,宣讲内容共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帮助患者了解疾病不同临床症状所发生的原因、机制及危害,使其对该症状有明确的认知;第二部分,详细告知患者自我护理的措施,使其能够掌握缓解症状的方法。②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症状因素制订相应的肺功能康复训练。如吹气球训练法(患者深吸气后,将气球吹起,3次/min,单时段训练15 min,分时段练习3次/d)、吸气末停顿法(患者取坐姿,放松全身,保持安静,慢慢地吸气,暂停结束时呼出,频率为每次1min,20次/d)及腹式呼吸法(患者吸气时,引导其双手分别放置在前胸和上腹部,当鼻子缓慢吸气时,鼻中膈肌会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放松,腹部手下沉,帮助隔膜肌肉放松。频率为每次2 min,15次/d)。③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运用语言安抚患者,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指导家属给予其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做好患者心理疏导,给予其精神鼓励,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医护人员在面对患者时需真诚相待,时刻流露出对患者的关心、同情,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④疼痛症状护理: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描述的疼痛部位及面部表情等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分析导致疼痛的因素,对疼痛及伴随的症状给予针对性救护,如镇痛药等。
1.2.2.3 症状管理评估(第7周) 医护人员对该阶段症状管理效果及症状好转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效果,并与其共同讨论下阶段的干预措施及目标,以帮助患者树立起恢复健康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生活质量:采用肺癌生存质量量表(FACT)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选取生理状况、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及功能状况4项,每项7个条目,每个条目以0~10分计分,总分7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63,信效度较好[4]。②负性情绪: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该量表包括14个评分项目,其中7个为焦虑相关评分,另外7个是抑郁相关评分,满分50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负性情绪越少。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72,信效度较好[5]。③ 6分钟步行试验数值:医护人员选取一处平坦的地面,在地面上划出一段长达30.5 m的直线,两端各置一椅作为标志。患者在其间往返走动,步履缓急由患者根据自身体能决定,在旁检测的医护人员每2 min报时1次,并记录患者可能发生的气促、胸痛等不适。如患者体力不支可暂停休息或中止试验。6 min后试验结束,医护人员统计患者步行距离进行结果评估。
2.1 两组干预前后FACT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ACT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HAD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AD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数值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数值比较
肺癌患者患病初期常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喘鸣、胸痛,随着肿瘤不断生长,逐渐侵犯邻近器官组织,远处转移引起的肺外症状等[6]。我国临床统计数据显示,肺癌分别为男性和女性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一和第二位,而病死率均居首位。其中肺鳞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约占肺癌的40%。目前,临床上肺癌的治疗方案主要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降低其痛苦为主。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救护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患者的生存率逐步提升,但其复发率仍未改善[7]。有学者研究指出,通过在救护过程中对患者所发生的症状进行分析管理,并结合临床救护实际情况,提出护理研究的假想和问题,从而制订精细化、科学的护理干预,从根本上提升护理质量[8]。
肺癌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承受着较为严重的困扰,因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加之面对疾病的恐惧,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临床调查可知,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远低于普通人,会降低其心理和躯体功能,对后续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孙梅辉等[9]研究显示,患者经症状管理理论干预后其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6分钟步行试验数值均得到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FACT中生理状况、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及功能状况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通过以板报等形式帮助患者了解到本次研究的目的及干预方法,鼓励患者互相交流病情,分享自身的想法;对患有疼痛等症状的患者实施针对性救护,给予合理的休息时间及镇痛药物,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养成正确的应对方式。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症状因素制订相应的肺功能康复训练,从而活动肌肉,提高其关节舒张度,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帮助其早日恢复健康。生活质量的提升则表示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及活力等指标有着积极的影响,患者能够清晰感知自身恢复状况,对负性情绪的缓解有着积极意义[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HA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能与疾病自身有关,由于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放化疗,该病病死率又较高,加重其心理应激反应,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后续治疗效果。患者经症状管理理论干预后其负性情绪得到改善。本研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细心且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运用语言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指导家属给予其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其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11]。症状管理理论干预能使患者有效控制情绪,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12]。
综上所述,实施症状管理理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数值,减轻负性情绪,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