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群妍,潘晓丹,李欣亭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东广州51006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将导管沿着外周手臂静脉穿刺至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保证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无法直接接触,避免化疗药物刺激血管[1]。PICC置管患者的置管周期长,如护理不当,导致导管脱落、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影响预后[2]。临床常用的护理管理方式通过健康教育、严密监测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但该模式具有普遍性,无总结、反馈环节,不利于改进护理管理方案,整体护理质量较低[3]。“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护理管理模式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4个阶段分析问题,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完成后检查评估执行情况,最后总结经验教训,将遗留的问题转入至下一个循环管理[4]。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DCA护理管理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86例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PICC置管与维护临床护理实践指南》[5]中的诊断标准者;②均接受PICC置管治疗者;③意识清醒,无认知障碍者;④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系统障碍或认知障碍者;②患有严重视力障碍或听力障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名)。观察组患者男25例、女18例,年龄21~82(53.62±6.14)岁;病程4 d~35个月,平均(6.87±1.36)个月;疾病类型:宫颈癌5例,肺癌11例,胃癌27例。对照组患者男26例、女17例,年龄24~84(53.78±6.08)岁;病程5 d~34个月,平均(6.91±1.32)个月;疾病类型:宫颈癌6例,肺癌12例,胃癌25例。护理人员均为女性,观察组年龄27~45(37.44±4.23)岁;受教育程度:本科9名,大专28名,中专6名。对照组年龄25~44(38.01±5.02)岁;受教育程度:本科12名,大专26名,中专5名。两组护理人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部门审核并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主要包括置管前健康教育、血管评估、置管的详细流程等,介绍置管的必要性、重要性,提高其认识程度,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同时,置管期间,严密监测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策划。将护理人员平均分为4~5个护理小组,由资深护理工作人员担任小组组长,护士长负责制订、统筹管理和执行PICC置管护理管理工作方案;对护理人员系统培训PICC置管护理、PDCA护理管理模式的相关知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增强责任心;同时,加强小组之间、组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总结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制订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②实施。PICC置管前,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详细讲解PICC置管的有效性、必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提高其配合度,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抑郁,减轻心理负担。PICC置管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置管情况、穿刺情况,不定时或定时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并全面记录,若发现异常情况或出现并发症,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PICC置管后,指导患者置管后进行捏球、热敷、换药或甩手运动等操作,做好住院期间的护理,缓解疼痛,避免并发症的发生。③检查。一级检查:主要由护士长负责,全面评估PICC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成效、整体护理情况,保持每周、每月均检查1次。二级检查:小组详细检查日常护理工作、相关护理指导及置管情况的监管工作。④改进。定期开展工作总结大会,与组员共同讨论收集各项检查结果并详细分析,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总结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并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整理进入下一个循环;同时,小组组长评价与反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解决问题,调整护理工作,制订整改方案。两组均连续管理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采用护理质量调查表评估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包括健康教育、置管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沟通4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②护士核心能力:采用自制的护士核心能力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护理人员的护士核心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水平、维护操作技能、相关能力自评、相关能力他评4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护理核心能力越高。③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制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维护依从性、信息获取、带管日常生活、导管管理信心、带管运动、日常导管观察、异常情况处理7个维度,分别包含7、5、5、4、3、4、7个项目,每个项目1~5分,共计35~175分,评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高。④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包括置管与维护技术、信息获取、护理方式认可度及护理效果4个方面,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0~5分,总分为20~100分,评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7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⑤并发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管理期间导管渗漏、导管移位、静脉炎、导管脱落、导管堵塞、导管感染等发生情况,并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导管渗漏+导管移位+导管脱落+导管堵塞+导管感染+静脉炎)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核心能力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目前,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可适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血液制品或刺激性药物等类型的患者;主要通过导管穿刺的方式将液体直接输入至中心静脉,可避免因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严重损伤[6]。但置管期间需给予护理措施,避免出现导管渗漏、导管移位等并发症[7]。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法主要通过常规的健康教育、血管评估、严密监测病情等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但该模式缺乏规范化的护理流程、监管措施,多数护理人员均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护理,缺乏监管、改进措施[8]。
护理质量评分是通过健康教育、置管护理等多个方面详细评估整体护理情况,进而反映护理质量;患者的满意度评估患者对护理管理方法满意程度的常用指标[9]。PDCA护理管理模式是根据信息反馈制订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对PICC置管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并发症等进行讨论,制订相应的护理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给予PICC置管患者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置管后监测等,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升其满意度[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PICC置管患者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李春香等[11]研究结果一致。
PDCA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提高护理工作能力,增强责任心,进而提升护士核心能力;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能够提升其依从性;同时,采用分级检查的方式评估整体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了解护理管理的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时进行改进与提升,完善护理措施,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士核心能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护士核心能力、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窦庆杰等[13]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PDCA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护士核心能力,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