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龙龙
摘 要:本文针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问题进行研究。采用文献总结法、实地调查法,从财政资金管理原则入手,指出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问题和财政税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税收工作的优化对策,助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税收;绩效评价
新常态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事业单位作为服务型机构,不论是组织结构、还是服务管理,相关工作开展均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撑。新会计制度实施后,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提出新要求,只有优化财政资金配置、落实绩效评价,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和税收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原则
(一)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
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既要考虑到短期工作开展的要求,又要结合长远发展目标,将财政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环节,确保高效利用。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时,应充分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树立全局观念,系统开展资金审计工作,对管理策略和评价过程进行不断优化,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二)兼顾数量与质量
財政资金管理不能只关注数量,如资金收支、工作成果等,这种管理方式是片面的,无法反映出资金使用的全貌。兼顾数量与质量,增加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指标,提高绩效审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才能获得更加科学的管理成果。
(三)兼顾微观与宏观效益
微观效益指的是财政资金使用中,所产生的工作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宏观效益指的是工作成果产生的外部影响、带来的社会效益。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兼顾微观与宏观效益,才能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在全局视角下对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安排,才能保证财政资金安全有序运行。
二、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问题
(一)与新制度不匹配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了解不同部门的运行状况,协调控制相关工作的开展。新的会计制度实施后,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也要按照新制度执行。现实情况中,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与新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些冲突,这就造成了内容不清、流程混乱等问题,影响绩效评价和单位发展。
(二)绩效评价未落实
为更好地运用财政资金,事业单位制定了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且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但是,该绩效评价体系未有效落实,究其原因是部分工作人员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认知不足,尤其不了解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实际工作流于形式,导致绩效评价的作用打折扣。
(三)资金监管不到位
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入手,实现监管的全过程。现实情况中,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忽视了事前与事中阶段,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事后阶段,由此引发两个问题:一是财政资金在前期使用存在较大漏洞,可能影响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二是无法及时掌握资金的流向,导致监管工作出现盲区。
三、事业单位财政税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问题
财政预算的编制,需要财务、项目部门及执行人员的协作配合。为了保证资金合理有序应用,要求这些参与人员充分了解项目情况,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才能为预算编制打下基础。现实情况中,一是预算编制交给财务部门负责,项目部门及执行人员没有参与其中,导致预算方案和项目实际情况存在出入,甚至一些不合理的预算内容,因资金不足、到位不及时而影响项目顺利进展。二是预算编制过程中,过度依赖个人经验,不符合科学性、严谨性原则,因认知偏差影响预算方案的有效性,进而带来财务风险。
(二)预算执行问题
第一,预算方案编制完成后,缺少相应的考核机制,无法判断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第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只有执行机构和人员,没有监管部门和人员,会导致执行活动产生偏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为财政税收管理增加了风险。
(三) 监督管理问题
如图1所示,2016—2022年以来全国税收收入呈波动式增长,2022年税收收入较之2016年增长了27.8%。用好税收收入离不开监督管理工作,成为事业单位必须关注的一个要点。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上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督管理,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或者由财务人员进行负责,这种工作方法降低了监督有效性,会受到财务人员的主观影响。二是外部监督管理,虽然能保证监管的客观性,但外部机构并不了解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监管不够精细化、缺少针对性,甚至流于表面,无法发现存在的问题。
图1 2016—2022年全国税收收入趋势图 (单位:亿元)
四、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税收工作的优化对策
(一)科学确定绩效目标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首先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确保绩效目标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为后续工作开展指明方向。具体操作上,一是全面分析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特点,明确具体的需求,编制详细可行的绩效工作目标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要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兼顾数量与质量,兼顾微观与宏观效益。二是绩效目标确定后审核编制内容,若内容与规定不相符应及时纠正,不能下达预算,也不能划拨财政资金。绩效目标内容审核通过后,同步推进部门预算的申报、审核、公示等工作,提高绩效评价工作效率。
(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还要有完善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便管理者掌握单位内部财政资金的应用情况,看是否合规、安全、高效。第一,采用加分、减分机制,针对面临的不同情况,通过加分项、减分项进行区分,尤其是影响大、关注度高的指标,要明确设定加分、减分标准。第二,选择评价指标时,以定量指标为主、以定性指标为辅,从多层面、多角度、多类型入手,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第三,设置三级或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在服务与管理领域增加满意度调查指标,如表1所示,能扩大评价主体的范围,确保财政资金应用的公共性。第四,结合单位及项目发展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也可以借鉴其他单位的成功经验,推动绩效评价质量不断提升。
(三)健全评价组织机构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人力保障,事業单位应设置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第一,该组织机构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时,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及时公开评价结果,一方面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接受大众的监督,更好地发现项目问题,充分发挥出评价机制的功效。第二,负责绩效评价的小组,应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事前进行专项培训,学习掌握财政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相关知识,认识到绩效评价的重要性。第三,条件允许时,事业单位可进行自身评价,然后由财政部门复评,重点审核资金应用资料,对财政补贴的发放标准进行测算。实际操作时,可采用抽查、专项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分,最终得到真实可靠的评价报告。
(四)加强财政税收管理
财政税收管理上,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调整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项目范围和工作要求,合理把控财政支出,确保公共服务事业有序推进,获得民众的认可支持。二是落实监管机制。一方面从内部抓起,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实时监督财政税收情况,约束各个部门的行为,尤其加强财务审查。另一方面从外部入手,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时公示税收信息,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采纳接受合理的建议。三是注重人才培养。事业单位应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根据税收管理需要,组织员工进修学习活动,既要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又要了解法律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另外,采用激励策略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实现员工与单位共同进步的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时,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税收收入,要确保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合理使用。目前,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税收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单位领导和从业人员必须加以重视,采取优化改进措施,才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财税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丁燕.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3(04):46-48.
[2]肖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3(06):94-96.
[3]孟明明.新经济常态下事业单位财政税收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活力,2023(02):98-100.
[4]李军翠.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一体化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J].商业观察,2022(31):61-64.
(作者单位:郯城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