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经典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除了引人注目的宏观架构之外,也包括值得深思的细节描写。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的是林冲被发配之后因遭奸人陷害而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段文字很好地借助雪景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常常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文本。笔者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其中对雪的描写和对火的描写更有特色,而且雪与火交相辉映,更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形成烘托与反衬,将两者放到一起进行解读,会发现其中更多的韵味。笔者以雪与火为抓手,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现将自己的解读收获整理成文,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对同行的教学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课文中最初是这样描写雪:“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既交代了天气是严冬,又同时写了云、风以及雪,当然这些描写最终都是为了写雪做铺垫的。在这样的风雪当中,林冲作为雪中人,既承受着自然风雪又正经历着人生风雪。
这个时候仔细揣摩林冲的心理,应当说是冤枉与希望并存的。冤枉之处自不必说,只因妻子遭受高衙内调戏而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几乎搞得家破人亡;希望则在于其愿意通过对现实的屈从,来换得自己的方寸空间——即使八十万禁军教头不是一个高级干部(實际上八十万禁军教头数量极多,并不只有一人),但是此时林冲并没有雄心壮志——实际上被逼上梁山之后,林冲也只是一心报仇,并没有其他愿望。这样的性格决定了其在蒙冤的时候总一心选择忍辱负重,而在家破人亡之后,也更多地倾向于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来报仇雪恨。
基于对林冲这一心理的分析,然后再看雪景的描写,就可以发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与空间里,雪与林冲是相伴相生的。他从草厅出来之后,信步投东,脚下是“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而头顶上“那雪正下得紧”。此时,林冲整个被雪包围住了,而他却又顽强地前行着。尽管如此,雪依然表征着林冲所受到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是源自于个人的生活,而是来自于当时的社会。在文中有着这样一段描写:“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
“瑞雪”是作者的判断还是林冲的判断,此处暂且不论;但“天理昭然”,大雪反而救了林冲的性命——这一描写又如何与“雪衬托着社会的压力”自洽呢?实际上,这种“救命”是非常压抑的,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压迫至此,却要依靠自然界来救命,这个更类似于一种宿命描写,是对现实的反讽。而事实上在后面的描写当中,自然风雪与人生风雪相互交替,如“雪趁风势,一阵紧似一阵”,就是在暗示陆谦一伙正趁风雪从沧州城里往草料场赶,而“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一句,似乎是陆谦等人正在搬移柴草,泼油点火……危机发生前的紧张、压抑气息直逼嗓子眼。自然风雪与人生风雪,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以雪映人,人藏雪中,以雪引人,以雪带人,一箭双雕。透过林冲遭受的双重风雪,从自然风雪看人生风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风雪”确是最具神韵的一笔。
在课文当中不仅在写雪,还写了火。这火本来是陆谦放的,其想通过火烧草料场来烧死林冲,但是因为大雪使草场厅被压得无法居住,林冲只好投东而住山神庙。
文中对火的描写非常简单,与影视作品中相比,只有“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以及后面的“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的寥寥数句。但是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在于,人们总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构建出相应的场景。在这段文字里,当读到漫天大雪中有人纵火试图烧死林冲时,人们必定会对火这一意象进行构建。可以想象的是,尽管当时下着漫天大雪,但是火却是在草料场上燃烧起来,而且当时的风很大,所谓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林冲在山神庙里能够听到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就可以判断火势一定不小,而且“刮刮杂杂地烧着”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了这样的背景烘托,再加上后面听到了三个杀手的对话,林冲的隐忍就突破了极限。
从文中的描写来看,这个时候的林冲还是非常冷静与智慧的,他先是“自思”,后是“轻轻把石头掇开”,然后才是“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正是因为他突然出现,才使得“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其后,杀人这段描写可以说是行云流水,其坚定了“杀人可恕,情理难容”的逻辑,干净利落地杀了三人,然后“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要知道在此之前,林冲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尽管身怀绝艺,但是性格却比较软弱,逆来顺受,步步退让,最后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才“在沉默中爆发”。如果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发现林冲在风雪山神庙之后,一定是在映着满天大火的背景之下,“投东去”的。此中,还有林冲的满腔怒火,外面的火与内心的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反抗者的形象。
在文学作品当中,火与人的性格常常密切相关,戏剧脸谱当中会借用火的红色来描述人的性格。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段故事里,火由谋害者所放,最后谋害者却死在火的背景映照之下,被害者在烈火中实现了性格的转变,从此不再是当时朝廷统治下的顺民,而成为一名反抗者。
通过雪与火的细节描写,林冲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逐步丰满了起来。更重要的是,正是在雪与火的交织中,林冲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不再是一个逆来顺受者,变成了一个满腔热血、豪气冲天的反抗者。
雪是自然景象,是从天上落下来的;火却是人为所纵,本是杀人灭口的工具,却反过来成为热血反抗的见证。从天上落下来的漫天大雪象征着统治者的压迫,它所压迫的不是庙堂之上的高官显贵,而是像林冲这样栖身于草场中的草民。草场、草民以及如草芥一般的生命,是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的集合;大雪压迫之下,要想有所突破,只能借助于雪的天敌也就是火来完成。
一个吊诡的事实是,这把火却不是由林冲所放,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时候林冲的反抗性格还没有出现,因此他不可能成为主动的反抗者;这把火是由陆谦所放,而其本身是统治者当中的一员(可以理解为统治者的帮凶),当其利用火来杀害忠良的时候,火却反过来成为见证统治者帮凶死亡的亲历者。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统治者自己点燃了让自己覆灭的大火呢?
这种看似矛盾但是又真实发生的情节,让这个社会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社会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在雪与火的交织当中,林冲的人性发生了转变,其彻底站到了统治者的对立面(后来他是极度反对招安的一员)。此时如果展开想象,那么必然可以看到漫天大火下大雪的逐步消融,而内心会期待着朗朗乾坤的重新出现。
总体而言,细节描写是小说鉴赏的主要环节之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火与雪”的细节描写尤为突出。在课文解读中,借助于对雪与火的解读,可以获得对当时社会与人性的进一步了解,从而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