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文言文教学思路探微

2023-03-28 11:19马正欢
教育界·A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言文小学教学

【摘要】文言文流淌中华文化之血脉精神,其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质,正是引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丰厚土壤。文言文教学应追本溯源,探寻教学的原点,以求文言文教学之“义”;梳理贯通,精准解读,探寻文言文教学之“向”;优化路径,思谋文言文教学之“法”。教师要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有温度的桥梁,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度、高度,让学生在丰富的言语感知和实践中发展言语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教学

作者简介:马正欢(1983—),男,江苏省常熟市商城小学。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价值体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有机维度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指引。文言文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文化,其言简义丰的语言特质,正是引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丰厚土壤。面对久远的时间跨度,文言文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语法系统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隔膜,教师隙中窥月,学生雾里看花。所以,教师教学文言文更应悉心揣摩,细致梳理,精准解读,探寻教学的原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梳理教学思路,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桥梁,从而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度、高度,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和素养的提升中发展。

一、追本溯源 求文言文教学之“义”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来处,是语文教学的原点,是每一个中国人寻找和回望的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1]的目标,可见,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引领学生咀嚼文言,更是引领学生抵达文化的彼岸。文言文教学之“义”是立足核心素养,以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以“言”育“言”,涵育语言素养

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文言,学习文言就是探寻语言发展的脉络,这是一条追溯之路。文言文行文简练,章法考究,意涵丰富,而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或直接出自文言,或能从文言中找到影子。所以,文言文的教学要以“言”为介,從现代汉语的源头去涵养、哺育学生的语言素养,以“言”育“言”。

(二)以“言”育人,增强文化自信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深层意义上的教育就是一个文化哺育的过程。当下,文言文已然不是社会通用的实用型文体,但文言文所承载的是历经千年淬炼的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愈久愈浓,愈久愈醇,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不能止步于“言”的表层,而应该深入挖掘“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彰显文化的魅力,在层层熏陶间以“言”育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以“文”化人,培育健全人格

阅读文言文,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穿越历史时空,立体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学习文言文仿佛是与先贤的零距离对话,从而在对话中回味先贤的真切情感,感知先贤的深邃思想,触摸先贤的高尚灵魂。这样,文言所承之志、所载之道就全景展现在学生面前,透过“文”看到人,以古人化今人,有利于培育健全人格。

韩军老师说:“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找到一条回望中华文化的路,学生找到文化的根脉才能更好地汲取文化的营养,建立文化自信,从而砥砺前行,走向未来。

二、梳理贯通,寻文言文教学之“向”

立足课程育人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石,立足本源寻找教学的方向,需要教师有主线思维和整体意识,从梳理整册教材的编排入手,明确文言文的编排特点,厘清“双线组元”的要素,从中探寻教材中每一篇文言文需要落实的点,为教学精准指向。

(一)梳理整体编排结构,把握选文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文言文按照一定的层次梯度编入,分布在三至六年级的8册教材中,这些选文大多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行文凝练,浅显易懂,契合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二是主题多样,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文言文的立体感知;三是寓意深刻,大都与学习、生活联系,有情感传递、智慧启迪、价值引领、文化弘扬等功能。教师要梳理整体编排结构,研究为什么教这些文言文、什么时候教这些文言文、教材编入的文言文前后有何联系,从而深化教学解读的视角,更好地把握选文的特点。

(二)贯通语文要素体系,实现精准定位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结构编排。“双线组元”是落实新课标的基础,它是系统的、分年段落实的、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是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教师需要科学有效地发挥语文要素的指向功能,挖掘语文要素的指向点,贯通其编排体系。教师既要从整体上梳理语文要素的层次,也要关注不同年段落实的要点,明确单元的具体任务,从而摸清教材脉络,理清语文要素的落实重点,从面中理线,在线中找点,精确定位,实现文本教学与语文要素落实相融相生。

三、路径优化,探文言文教学之“法”

如何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逐步建构文言文阅读范式,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悟得人生哲理和汲取文化精髓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精准把控学生实际学情,精巧设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喜闻乐学中拔节生长。

(一)贴近学情,探寻兴趣点

教师教学文言文尤其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依据学生的年段特点,精准把握学生“有什么”,从整体入手分析语文要素的落实点和教材的特质,再找到教材文本“有什么”,以此分析学生“需要什么”“能够达到什么”。此外,学情是生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以及达成教学目的的重要依据,也是精确捕捉学生兴趣点的前提。

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这是文言文教学起始段的文本。此时,学生的文言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还未有效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感知文白对比的差异,认识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触摸文言之趣[2]。

又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中有两个“笑”,因为学生前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经验,逻辑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有一定的提高,更适合探寻高阶趣味。教师可以适度拓展课外资料,助力学生咀嚼涵泳,促进学生对处士之“笑”的深层探究[3]。

教师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建立学生经验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有效联系,在教学中探寻、定位文言文学习的兴趣点,让教与学同声相应,有利于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二)创设情境,建构话题点

教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度,需要创设情境,建构话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化。

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中的“众皆弃去”,寥寥四字,隐藏了一个有价值的话题点。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入情入境,试着还原“去”的内容。这样的表演情境,让学生生动地感知文本,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还生成新的话题点“为什么去?”“为什么不去?”,既完成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又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深入感受司马光的人物形象,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又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一核心语句,教师可以据此创设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再现诸小儿与王戎看到道旁李的不同反应,让学生在互动演绎中生成话题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从而生动感知人物形象。

情境的创设与话题的建构是有机联系的,情境是吸引、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力引擎,话题则能统领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特质准确地选择适切的情境再现方式,巧妙地结合情境建构话题点,让话题点生成于情境中,又在情境中突破。

(三)梳理歸纳,建构方法路标

学生成长的过程是自我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应该成为学生的学的有效助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梳理归纳,整合清晰、高效的教学路标,有利于指引学生深入地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初读、精读、深悟三个维度建构方法路标,初读可细分为扫清障碍、朗读停顿、初知大意等分维度;精读可细分为品读理解、故事发展等分维度;深悟可细分为核心字词品悟、关键语句品悟等分维度,学生在教师建构的方法路标基础上迁移学法,自主发现,有利于促进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中的“没”字,教师可以构建“据义定音”的方法路标,帮助学生扫清文言文阅读障碍。

当然教师建构方法路标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有梯度地日益完善的,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过度提炼,要适时、适度。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学习有了方法路标的支撑,就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增强文言素养,从而实现学法建构。

(四)炼字推敲,关注价值点

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凸显文言的特质,尤其是在炼字推敲方面。古人十分讲究炼字,善于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思,这正是值得学生关注的价值点。

如“乎”“焉”“也”“及”“于”“其”以及“兮”字句等,都是典型的文言表达。对此,教师不能一带而过,而应该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后,再引导学生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感知,以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

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光持石击瓮破之”中的“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仅停留在讲解“之”字所指,学生就难免只停留于明白“之”的阶段,而在运用“之”时可能遇到困难。此时,教师可以示范,拿铅笔便是“取之”,关电灯就是“关之”等,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实践“之”字。

又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甚聪惠”中的“甚”;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中的“……乎若……”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寻幽入微,捕捉文言文学习的价值点,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文言的含义,实现得言、得意、得味。

当然,文言文教学是动态实践研究的过程,研习深思、课堂实践是相互交融,螺旋上升的,教师要在思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思索,引导学生炼字推敲,关注文言文学习中的价值点,从而不断生成文言文教学的灵动之“法”。

结语

教师教学文言文的思路应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围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教学目标,深层理解文言文独特的育人意义,通过追本溯源求得文言文教学之“义”;应整体把握语文要素体系,梳理贯通,确定文言文教学之“向”;应以适当的教学之“法”优化教学路径。教师找本源,寻方向,思策略,三步归一,有利于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发展语言素养,提高思维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建立文化自信,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林波.统编教材,这样教更有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陈薇,王晓春.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例谈[J].小学语文教师,2021(11):26-28.

猜你喜欢
文言文小学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