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导入形式助力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2023-03-28 13:03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关键词:匹马情境数学

刘 宏

(肥东县第六中学 安徽合肥 231600)

引言

好的导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新内容时,教师如果能够以一个特别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那么学生就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充满好奇,还能够温故而知新,使得旧知识得已巩固和复习,进而极大地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联系生活,构建情境导入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得动情。讲授新课时,教师应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要把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且直观,从而使得学生理解数学、喜爱数学,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的数学观念,进而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主动寻找数学问题,发现数学问题,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能力这一目的。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勾股定理”时,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比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向同学们展示如下图片:在一个长方形草坪中,少数师生为了能够走“捷径”,在草坪内走出了一条小路。教师:“现在已知两步为1 m,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仔细思考一下并算一算‘捷径’省了多少步的路。”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最终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

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想要计算出节省的路程,就必须要算出捷径“AB”的长。(2)在Rt△AOB中,已知AO、BO的长度,那么要如何计算“捷径”AB的长度呢?此时问题即可转化为“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条边,如何求它的第三条边?”如此,教师就可以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勾股定理,最后利用勾股定理a2+b2=c2计算出AB的长度为5 m,而已知两步为1 m,因此“捷径”省了四步路。

又如,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引入北京故宫西直门和东直门的例子。这两个门是关于中轴线对称的,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意义的建筑,它们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这样既能将“轴对称”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践来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快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进而使得课堂更加和谐、富有活力,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情境时,我们需要注意:首先要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能让学生只看热闹,忽略了主体知识。其次,构造情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教学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创设情境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在情境构建中我们需要把握和谐性、趣味性、开放性、动态性等原则。

二、设置问题,制造悬念导入

好奇是人的天性。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懂得掌控课堂,合理使用导入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冰冷的数字、公式及定理变得情趣盎然。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来进行新课导入,即悬念导入法。所谓的悬念导入法指的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提出一个看似与课堂无关(或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内容与某一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快速被点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的一种课前导入方式。其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精心设计悬念,进而保证课堂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始。

例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呈现两条看似长短不一的线条,而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认为这两条线等长吗?”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在听完问题后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等长。该回答与真实答案有着极大的差距,在教师公布答案“两条线段等长”时,学生会感到非常惊奇和难以置信,从而想一探究竟。这样教师就可非常顺利地导入内容“全等三角形”。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来探索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开展自主式学习。由于课前导入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环节中会有极高的参与度,最终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即“边边边”定理(SSS),“边角边”定理(SAS),“角边角”定理(ASA),“角角边”定理(AAS),“斜边直角边”定理(HL)。

又如,教学“折扣利率”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悬念,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如假设老师在逛商场的过程中看中某一物品,且该物品有两种不同的促销方案,请同学们帮老师选出最省钱的一种方案,并把计算结果写在大屏幕上。此时,学生兴趣大增,很自然地跟随老师的引导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之中。

当然,老师在悬念的设置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技巧,要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之上设置悬念,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否则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还容易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吊学生“胃口”的同时也要掌握“火候”,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思维跳跃,容易走神,对越是熟悉的事物越容易深陷进去,老师要避免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走神现象。

三、巧用故事,数学历史导入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故事情节来进行课堂导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典故、歌曲和小游戏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制性学习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因此,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一定的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进行趣味导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平铺直叙、直入主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找到相应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由被动化为主动地去学习。

案例1函数相对比较抽象复杂,即使老师说的口干舌燥,有的学生还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教师在讲授函数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在创设故事情境时简要描叙龟兔赛跑过程,要让学生明确乌龟和兔子所走的路程是常量,速度和时间是变量。乌龟之所以获得冠军,是因为乌龟一直匀速前进,没有停歇,乌龟的这种情况与我们所学的正比例函数相吻合。故事告诉我们,兔子的速度大于乌龟,在前一阶段兔子一直遥遥领先,但是兔子中途睡觉,才使得乌龟获得冠军。兔子的运动轨迹是分段函数,开始是正比例函数,睡觉时是常函数,醒后追赶是一次函数。对此,学生在脑中对函数有了大概印象,接下来教师再利用列表法和图像法,继续深入讲解函数变量和常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函数图像。

案例2 教师在上“配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个小故事来进行课堂导入:“在很早以前,有一个老地主,他拥有17匹马,在临终前,他准备将这17匹马当作遗产分别分给他的三个儿子,他说道,的马给大儿子,的马给二儿子,的马给小儿子,每一匹马都无比珍贵,不能宰杀。”在讲到这里时,教师可以将等相关数字分别写在黑板上,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然后接着进行讲述:“三个儿子听到父亲的财产分配后感到非常困惑,最后去求助一位智者,智者回答他们可以先到邻居家借一匹马,这样大儿子能够得到9匹马,二儿子能够得到6匹马,最小的小儿子可以获得2匹马,最后还剩下1匹马正好还给邻居。”在听了这个故事后,学生能够得到启迪。这既启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将“配方法”中的“借一还一”的经典数学思想渗透给了学生,进而为课程的教学做出了良好的铺垫。

教师在课堂上引用故事导入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数学故事情节的构建。合理利用新颖、精彩的故事,应充分与数学接轨,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要让他们觉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事和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性,不能南辕北辙。教师注意把握住故事导入时机,如果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在课前导入。并且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把握好“度”,既要有趣、学生爱听,还要适合课堂教学。

总之,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因此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课前导入来引导学生学习,如构建情境导入、制造悬念导入、数学历史导入等,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打造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匹马情境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分马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连一连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赛马
马匹喝水
护患情境会话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